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迪

2022-03-18 04:00张海燕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创业精神延安精神

张海燕,马 玲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600)

延安精神不仅在中国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璀璨的红色光芒。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育不成熟,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糟粕文化的影响。要想塑造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优良精神文化的灌溉与熏陶。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延安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对大学生三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选择人生道路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历史维度

1942 年12 月,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延安精神”的概念[1]。从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五四运动,到首次提出“延安精神”的二十余年里,中国发生了无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过往种种都成为了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为其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按时间脉络来划分的话,1924—1927 年为“国民革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里,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地方军阀混战,局势动荡不安。“中共三大”召开后,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开启了第一次合作,这也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 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汪精卫两人主张全面“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的同时,国民大革命失败。1927—1937 年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八七会议召开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致使东北三省沦陷。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从江西、福建等地区转移,几番周折,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1937—1945 年为“全面抗战”时期,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借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抵抗日军的猛烈攻击,国共两党再次联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民抗日,并于1945 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二)领导者维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 年7月23 日至8 月初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绝不亚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坚定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全新的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给万千中国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可靠的领导人和组织者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使得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入中国革命内部;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为中国革命寻求同盟,搭建起了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桥梁。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三大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成功召开了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等,实现了两次国共合作并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延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毛泽东在陕北的十三年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同时期延安精神也在这片红色革命圣地孕育而生。因此,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延安精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领导者。

(三)指导精神维度

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同中国共产党一样尊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事,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始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由十月革命带到中国的,它的传入为正在奋力拼搏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从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无数仁人志士带领旧中国完成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转变过程。就个人而言,在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全面、系统和大众化传播。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纳入制定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行动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延安精神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主席从先进的认识论出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同广大革命干部与人民群众从革命斗争中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光芒里培育和总结出来的[2]。任何事物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延安精神也是如此。延安精神在延安这片红色圣地上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后世的建设与发展中熠熠生辉。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延安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出自不同阶层成分的、源自不同行业的“学生”离开家乡来到延安,聚集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这个目标也是全中国人民和全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目标——抗日救国。延安时期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归结为在抗日救国目标下形成的伟大理想信念。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离不开强大理想信念的支撑与指引[3]。交通不便,经济封锁,自然条件恶劣,敌军紧追不舍,正是有了强大的理想信念,爱国青年才会络绎不绝地出现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沟里。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和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其反义词是“僵化思想”,实际意义是要打倒旧习惯势力、打破主观教条主义,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找到新问题,加以分析,予以解决。“实事求是”一词在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中有所解释,通俗地讲就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按照实际情况去办事,不夸大不缩小。中国革命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和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表明,实事求是是赢得胜利的敲门砖,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垫脚石,两者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具体运用时应形成“如鱼得水”的契合状态。这一思想路线不仅成为延安精神的精髓,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自古以来,人民都占据着历史主体的地位,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人民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一切公权力的初心和起点都应围绕人民,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被提出,为党确立未来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历史基础和理论渊源。直至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延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现在是并且以后仍然是党的根本宗旨,会作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区别于其他政党。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摆脱窘境,冲破敌人的围困,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以此克服了物资短缺的困境,并且提供经费给抗日救亡运动。除此之外,“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归功于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王震带领将士们扎根于此,辛勤劳作,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经济能力,南泥湾精神在那时得以萌芽。到今天为止,南泥湾的水稻种植在陕北地区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成了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这种创业精神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开拓了新道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党凭借这种创业精神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了社会性质的过渡——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党凭借这种创业精神,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 年以来,党以这种创业精神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桩桩件件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字精神的鞭策和驱使。

三、延安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三观,促进自我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各种形式逐渐流入中国,试图渗透和侵蚀我国的主流文化意识,各种思想纵横交错。大学生褪去了高中时期的稚嫩,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都不够成熟,脑海中尚未建构出一套正确的三观思维。初入大学时,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单纯,思维跳跃性强,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歪曲。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不利于他们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不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终生的人生选择的形成[4]。

时至今日,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屹立不倒,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教材。在“学四史,守初心”的指导和鼓励下,学习延安精神所具备的多层科学内涵能够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青年学子的高尚情操,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艰苦奋斗逐渐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成为一名优秀的建设者。

(二)坚持实事求是,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行

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成长,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不可逾越的制胜法宝。延安精神在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中,都注重脚踏实地做实事,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求青年学生:一要开阔自己的思想,打破固有格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二是要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三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从书本上得到一个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弄懂其中的本质道理还是要亲自实践,那么第四点就是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切忌本本主义和主观刻板印象,形成不完全依赖书本、教师、前辈的良好学风。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牢记并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和言行一致”,培养务实的思维方式和素质能力[4]。

(三)发扬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美好未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落后、地形封闭、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陕北扎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心一意搞革命,同侵华敌对分子斗智斗勇,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秉持“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行动纲领,通过多种手段提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从困难走向了成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本质和显著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取得成功,形成了不怕困难、不怕障碍、坚守初心、无私奉献和勤勉敬业的高尚品格。

就目前而言,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众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很多人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励志成才的重要性[5]。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理念落后;创业动机被动、意志不坚定;创新创业过程艰难,耐力和毅力不足;大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首先要转变对创业的看法,明确自主创业是一条重要的生存和发展途径,树立敢闯敢试和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其次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最后,利用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创业精神来激励自我,磨炼忍耐力和受挫力,在困难中跌倒,就要在困难中爬起,在困难中屹立。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传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浪潮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6]。

四、结束语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冲淡,它反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具魅力,值得青年学子去追寻、去思考。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产物,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对其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它既是革命精神,又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对“实事求是”的哲学思考,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实效性,这对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创业精神延安精神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