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22-03-18 06:51■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思政

■林 健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领域采取多种措施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其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1]。在大学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立根固本,才有可能安全度过千难万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对于刚刚步入应用型大学“殿堂”的当代工科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围绕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什么规律?需要注意解决哪些“疑难杂症”?可以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策略?这些都是新时期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科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分析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是研究针对这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关键起点。基于不同的成长背景与专业属性,通过横向对比非工科专业大学生以及纵向对比过去时期的“80后”“90后”大学生,可以发现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科生有着这个群体显著的特征。

(一)时代属性影响下的思想行为总体特征

当前于各大应用型高校就读的工科专业大学生们普遍出生于2000至2003年,改革开放贯穿其成长成才的整个阶段,他们往往也被认为是全过程享受国家发展丰厚红利的“幸福一代”。经济条件的稳定改善、文化形式的丰富多元共同催化出他们在思想行为上拥有更加独立自我、开放自信的特点。这些思想行为上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更加独立的人格特质。相比于过去的大学生和同时代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当代工科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欲望更强,更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渴望在与他人的观点碰撞中展现自己,也不惧因立场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冲突。

第二,更加多元的价值追求。这一群体学生在行为选择方面更倾向于不以物质作为自我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成为影响其决策的重要因素。

第三,更加个性的观点表达。相比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在现实或虚拟情境的人际交往中,都呈现出个性化表达的特点,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更加普遍、广泛,互联网文化对他们日常话语的影响和渗透也更加深刻。

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科生的行为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强的时代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让“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认识混乱、价值观念异化、思想文化低俗化、自由意识泛滥、道德责任弱化等现象”[2],也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较大的风险和挑战。

(二)专业属性塑造下的思想行为总体特征

教育工作专业性高,规律性强,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抓住客观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牢牢把握新时期工科生在应用型高校背景及工科专业属性塑造下的思想行为特征至关重要。通常所说的工科专业,指的是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结合实践技术经验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研究发现,选择工科专业或在工科专业思维训练下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冷淡沉静、谨慎细心,做事爱钻研、有计划,持久性好的特质”[3],体现在思想行为上则是具有理性冷静、重视逻辑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性主导思维方式。相较于非工科专业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类专业的其他同龄大学生而言,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科生在思维方式方面更多地偏向于理性主导而非感性主导。这与应用型高校的培养属性及工科专业的学科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常专业研究塑造过程中,无论是公式推导还是数量计算,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原理论证,工科生参与的专业素养训练驱使其思维方式趋向理性严密,较不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

第二,逻辑主导行为方式。这一群体更加重视前因后果的环环相扣,重视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导结论。

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到“说服教育”的情境中,对于该类人群来说,“晓之以理”远比“动之以情”来得高效有用。

二、当前针对工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经历过漫长的探索过程。早在1994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德育部署校园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工作。2006年,教育部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多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过去,新时期工科专业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更丰富、方式更多元、范围更广泛。然而新时期,各大应用型高校针对这类人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精准施策

在针对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从包括教育内容、宣导方式、思维模式等维度来看,都较缺乏针对性,普遍存在着“一刀切”和“撒胡椒面”的情况,并未结合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制定精准的策略和方案。新时期工科生呈现出的独特群体思想行为方式,是这类人群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内在因素,只有注重精准、精细,才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否则只会是徒劳无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意识

“00后”工科生群体的成长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和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过程,各方面物质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富足,这一群体也更广泛地呈现出更加自信独立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更加敢于表现的全新性格特征。当前高等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模式看,依旧着眼于过去的时空环境,缺乏创新思维,尤其缺乏契合新媒体时代宏观背景和“00后”工科生群体特点的关键要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效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着重形式而非结果,从教育效果的持续性来看,发挥的作用往往容易形成空间上限制于学校场所、时间上止步于大学期间的情况,对学生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对社会的联动作用也会相应减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主导地位也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理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个体在参与国家话语权力、精神文化方面软实力的作用,并在国家参与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高校工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针对这一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接地气、入人心的教化。“任何解释者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对文本做出别样的解读。”[4]结合这一群体在思想行为上的特点和理想信念塑造的外在因素来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入耳”“入心”“入脑”的关键是要具备十足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对于工科专业的“00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思想政治知识理论体系尚在薄弱的阶段,尤其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和普及程度有限的基础上,如果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教育文本产生“对抗式解读”,不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容易产生反作用和反效果。在工科生中,以形势与政策、党课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为例,在课程的设置之初就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这一时代工科专业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的适应程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书籍+影视”“课堂+实地”“讲授+体验”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件、有趣活泼的互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与此同时,还要善于策划、设置教育主题,精心梳理内容结构,让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轮流上台讲课、分享学习体会,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体,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共情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仪式感营造

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Paulo Connerton)曾指出,仪式指的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5]。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仪式这一载体和形式,针对特定人群,在特定场合举行、开展专门程序的规范化活动。通过仪式的规范化行为,能够更加有效地展现群体的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和统一行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场所或展示新时代建设成就的特定场景,以专题讲座、颁奖仪式、读书活动、升国旗仪式、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融情于景,给工科专业“00后”大学生们培养感性的思维环境,让学生们在具体的场景中对历史有所感知,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身体记忆,在经历感受中增加时间的厚度,在仪式氛围中产生敬畏之心,产生长效的影响,从而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把握工科生的思维行为规律

运用技巧补齐人文素养短板,从根本上提高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能力。工科生在思想行为方面普遍存在着理性主导思维方式、逻辑主导行为方式的总体特点。在应用型高校日常的思政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该群体的这一总体特点,会随着工科训练方式和教育时间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固化。大部分工科生对包括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欠缺。

第一,缘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因升学需要、刻板印象、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了这类学科对群体观念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这个群体集体呈现出的对偏向感性而非理性思维信息所缺乏的吸引力,导致该群体大学生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动力不足,被动接受人文知识的效果不好。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强调教育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做好策划和规划,强化相关教学内容在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让工科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思想根源层次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在广泛开展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要在工科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并提升政治理论、党史知识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水平,让工科专业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到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服从。要更好地引导好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潜能、淬炼青年品格,通力协同,共同引导这一群体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擅于利用思政课程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和严肃的思想教育实现互补,更加生动化。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知识理论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这也常常让缺乏文科教育经验的工科学生心生恐惧。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政治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老师应该致力于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对于以辅导员为教学主导的思政教育,除了要拥抱新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QQ等阵地进行“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推送工科专业“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同时,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们的情感需求和教学语境精准施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并通过可视化的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形式打造“沉浸式互动教学”,让工科专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在保证理论论述精准无误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尤其在讲授抽象化知识时导入“生活化”的故事或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理想信念,加深理解。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结合工科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从课程设计、思政元素等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插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或党史相关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授课中出现的情境开展互动,适当融入与工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理念、家国情怀的工匠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工科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其本质还是教育。“教育理论的本身是生动形象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不能以静态的思维来指导实践。”[6]当前国家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工科青年发挥国之重器的重要作用接续奋斗。在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辅导员更需要积极探索作为受众的“0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和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培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能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工科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思政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