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与政治发展

2022-03-18 08:45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国家制度

王 留 群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支柱,国家治理效能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指向的治理目标。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直在探寻高效的政治制度有效运作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学理上来看,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上层建筑极为重要的设置,其是基于一定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长期稳定的安排,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顶层设计。”(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知》,2019年第10期。洞悉政治制度变革与发展的规律,首先要切实把握政治制度的存在价值。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总结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模式与特征,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翟桂萍,罗嗣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意蕴》,《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1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把握政治制度的内在本质及其评价标准,廓清国家治理效能与政治发展的有效运作形式。

一、政治制度: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价值厘定

(一)政治制度的生成

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环境中脱颖而出的”(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本质上来看,政治制度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2页。确实如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调:“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政治制度的生成蕴于现实的物质基础而非其他,所以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政治制度,诚如恩格斯所言:“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照搬照抄他国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二)政治制度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页。政治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一起,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相比于生产价值的经济制度与整合价值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侧重于价值的分配。稀缺资源的分配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韦伯指出,当资源在社会等级间分布的不连续性或不平等程度很高或者权力、声望和财富在社会等级间的流动率很低时,社会极有可能陷入冲突的状态(9)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所以,政治制度承担着弥合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职责,是社会制度结构安排中的关键。一方面,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将会导致所谓的“政治规则的危机”,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失序。自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来,世界各国各种“颜色革命”不断,政治秩序出现飘摇不定的局面,国家更是难于安定。另一方面,政治制度的变革速率及社会参与的增长程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政治制度及时反应社会动员状况,那么政治稳定便可获得维持,诚如亨廷顿所说的,任何一种给定政体的稳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10)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三)政治制度的属性

政治制度最大的属性是独特性,“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0页。。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采纳与应用并不仅仅在于其效率,而是有着某种超越理性的东西存在。“这些形式与程序有不少都应被看成是文化的具体实践模式,类似于在有些社会中所设计出的神话与仪式”(12)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在更大程度上,它们是与文化实践模式的传播相关联的一系列过程模式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制度形态的幕后是人们行动的意义框架、象征系统、认知模式与道德模板,而这些在不同的国家均是相异的。所以,在此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制度,“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5页。。无论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欧美,还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等,政治制度模式不尽相同。一个国家独特的政治制度模式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4)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罔顾自身国情,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反而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与人民流离失所的境地。因此,“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15)《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四)政治制度的结构

现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宪法制度、国家组织结构制度、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官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具体而言,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4页。。具体来看,我国的政治制度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内层是国体,中层包括政体、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公民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外层是一系列具有明确可操作性的规则、程序和方式等。外层是中层的体现,中层是内层的彰显。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特征意味着制度变迁必须持成稳重,不能堕入简单化、片面化的泥潭,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称,“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掉都是不正确的”(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9-60页。。政治制度的结构性也意味着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协调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7页。,否则极有可能堕入制度叠加与制度内耗的渊薮。

(五)政治制度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政治制度具有四大功能(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页。。首先是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制度原本就是一种政治规范,是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所作出的各种规定,其中就涵盖了社会成员的权利赋予与自由享受。赋权功能是政治制度的首要功能。其次是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利害冲突的社会共同体,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如果没有政治制度,政治就会无秩序。政治制度调节各类政治关系充分表现出其强大的整合功能,即通过强制性和权威性的规范和准则,有效发挥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作用,调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完整,社会协调发展、有序运行。再次是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邓小平曾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页。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具有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其实这也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后是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我国的政治制度遵循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四项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与公民权利与义务原则,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而非某一集团乃至个人的。相比之下,亚非拉的众多政治转型国家沦落为“俘获型国家”“勾结型国家”或“失败型国家”,这表明其政治制度已丧失维护政治共同体自主独立的功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命题

任何一种政体的发展,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而且依赖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有效性“意味着实际的绩效,即该政体满足大多数居民以及大企业或者武装力量之类的强势集团所期待的政府的基本职能的程度”;合法性“意味着政体具备提出并维持一种信念——现有的政治制度是最适合所在社会的制度——的能力”(21)李普塞特:《政治人》,郭为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1页。。有效性与合法性是评判政治制度的主要维度,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就是看其“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页。。具体言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政治制度的适应性

适应性指的是一种组织和程序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及其存续的能力。政治体系内嵌于社会环境之中,并与各种环境要素建立起互动交换关系。所以,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制度始终面临环境变化的挑战。国家领导层的有序更替是政治制度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一个组织越是能够不时地解决和平接班问题,领导层越是能不断更新,其制度化的程度就越高”(2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政治制度的适应性也就越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适应性与优越性,增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二)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趋势。所以,美国政治学家达尔将“有效的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首要标准。政治制度的存续与巩固离不开社会成员的有效政治参与,因为政治参与满足了公民日益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增强了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公民对政治制度的认同(24)丁俊萍:《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应深刻把握的若干关系》,《理论探索》,2020年第2期。。基于此,政治参与越广泛,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就将越深厚。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全体人民而非某些群体乃至个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参与主体经历了从贵族到精英再到大众的过程;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参与主体自始至终均是全体人民,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页。另一方面是政治参与内容的广泛性。我国全体人民政治参与的事项包括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管理和文化事业、畅通表达利益要求,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西方的政治参与是大大缩水的,西方引以为傲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为选举政治,一旦选举结束,民主也就消失于无形。换言之,西式政治参与的内容或指向是较为狭窄的,尤其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政治参与毫无踪迹,所以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宣扬参与式民主理论等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

(三)政治决策的协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一个标准就是“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事实上,国家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就是决策的协商性。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公民在自由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对话、沟通、讨论、审议等途径与方式参与政治过程和公共生活,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具有建立在最广泛民意基础上的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3页。。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参与诉求日趋强烈,如果缺乏有效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这种不断扩大的参与就会因为缺乏社会安全阀而对既有体制形成巨大的冲击。“协商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诉求,既反映多数人的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28)陈家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7页。另一方面,协商性决策使得决策者能够获得真实和普遍的信息,可以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拍脑袋决策、随意决策的现象。政治决策的协商性体现为两点:第一是协商的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第二是协商的施行是在决策之前与决策实施之中,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决策中的协商“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协商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0-71页。。

(四)政治阶层的开放性

人是政治的动物,在资源稀缺的社会中,为了在分配方面更加公平,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与政治生活发生一定的联系。如果人们与政治的关系成为稳定的和重复的关系,并且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就是政治性的社会分层,即政治分层。政治阶层其实就是掌握国家公权力的人群。政治阶层是否开放——“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事关政治制度的活力。如果政治阶层封闭,即权力拥有者通过社会屏蔽机制将资源与机遇局限于自身圈内,那么将会引发剧烈政治冲突。帕累托认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少数政治精英并不能永久地垄断自己的这种统治地位,会有新的精英集团在原有的统治精英之外产生出来并与他们争夺统治权,这便是致使政治衰朽的“精英循环”。所以,政治阶层需要开放,让社会各类精英有机会进入国家权力体系。罗尔斯在论述社会正义的原则时强调,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安排的条件之一就是“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3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1页。。如是观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3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9页。。政治阶层的开放性为政治制度的繁荣发展输送了活力,为政治制度的转型变革提供了动力。坚持政治阶层的开放性是确保政治制度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有力保证。

(五)政治权力的受控性

政治制度的本质就是政治权力的配置,所以政治权力是否受到约束——“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关系到政治制度的效果。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休。”(3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85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3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77页。“如果法治的堤坝被冲破了,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成灾。”(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1页。政治权力的滥用将导致政治制度的衰败,因为滥用政治权力侵蚀掉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引致人们的不满与抵制。所以,政治权力需要受到约束,一方面“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3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7页。,要扎紧制度的牢笼,谨防“牛栏关猫”与“破窗效应”。另一方面,执政党需要在法律框架内活动,而不能以权压法。纵观世界大党的兴衰,如苏共、墨西哥制度革命党等,其衰亡都是从自身践踏法治开始的。一旦执政集团的权力不受控制,那么执政集团也将丧失政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组织、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不是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1页。

三、理念、制度与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三重理路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建设,政治制度需要发展而非停滞。自古以来,国家政体的衰亡离不开其政治制度的僵化,即政治制度失去发展的活性而不能对社会变迁做出及时反应。政治制度的发展意味着一方面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另一方面是其追求价值的变化,即向着更好更理想的价值目标迈进(40)庞明礼:《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一个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探索》,2020年第1期。。然而,政治制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与发展路径的选择密切相关。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

(一)理念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

理念对于政治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页。政治制度的变迁更是如此,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一个客观性的载体或平台,平台之上是人围绕利益而展开的互动与博弈。尤其重要的是,“关键时刻的关键性观念决定了根本性的制度结构的性质、形态和运行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策绩效”(42)杨光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0页。。所以,在中国发展政治制度需要树立起正确的理念与思路,增强战略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首先是要认识到政治发展道路并非仅西方一条。“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西方的政治发展是沿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路径,而我国的政治发展将沿着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道路。从发展目标上来看,政治发展的目标并没有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会迎来极大的生机与活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45)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页。

其次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自信。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是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显著证明,它是“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就是维护了政治社会的稳定。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腾飞、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转轨“三管齐下”的大变动时代保证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社会秩序的安定,靠的就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模式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政权的吸纳,“政权的吸纳不断更新政权的社会基础,扩大体制的边界,鼓励参与式公共治理,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协调和融合,真正夯实政权稳定的社会基石”(46)阎小骏:《中国何以稳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9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是适合中国并且是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8页。。

最后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根。“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83页。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6页。,“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坚持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维度,意味着我们党对政治制度秉持的是注重政治秩序实质的“政道”思维而非简单注重政治秩序形式的“政体”思维。把握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方向,表明我们不能够搞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以及新闻出版绝对自由等,而是要笃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制度层面:恪守和完善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发展政治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政治制度尤其如此。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与本土性要求发展国家政治制度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与现实要求等维度出发而非直接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5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5-286页。。对我国而言,发展政治制度最为务实的选择就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5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9页。。

第一,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首要就是巩固与完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此,党需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5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页。。确实如此,中国共产党相比西方政党,其不仅是政治秩序理性化进程的代理人,更是现代国家与现代民族的创造者。所以,共产党组织并不是一般的体制化结构,而是中枢结构。因此,执政中枢的执政水平事关其中枢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得全面提升其执政能力与水平,“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5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90页。。

第二,坚持根本的政治制度与基本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首先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西方民主政治弊病丛生的一大症状就是重选举、轻施政,导致很多民主理论家发出“民主已死”的感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需要避免这一覆辙。其次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民主党派的独立性,加强多党合作的民主化建设,为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是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范民族自治地区自治权的使用,合理调适自治权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制度张力,完善民族自治的法律建设,增强民族干部的代表性,积极应对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对民族区域自治构成的挑战。第四是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页。。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坚持完善这一制度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目标就是提高国家机关的能力与效率,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要辩证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积极应对民主不够、集中不够、集中取代民主、个人专断等问题。要推进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与法律化建设,将违反民主集中制纳入党员领导干部问责清单。杜绝把民主集中制化约为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倾向,积极破解保护少数人权利的疑难。

(三)行动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变革

政治制度的发展需要政治体制的变革予以支撑。政治制度的发展意味着政治角色的分化、政治次级体系的自主性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这要求政治体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应对新事物的效率能够及时跟进。变革政治体制以适应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深化改革。“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页。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4-15页。。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有底线的,具体言之,第一就是不能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尤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指领导体制的改革,不是指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努力奋斗、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是由人民选择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否定这个制度。”(59)《胡耀邦文选》,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52页。第二就是不搞“大民主”式改革。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有过‘大民主’的经验,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种灾难。”(6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所以,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决不能搞破坏国家法制和社会安定的‘大民主’”(6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页。这一立场。第三就是绝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结果如何呢?很多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页。西方自由民主体制并不是政治制度发展的万能钥匙,更不是中国发展富强应追随的模板。我们“不能搬用西方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而是要搞社会主义民主,要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6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并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腐败的关键是权力不受约束,改革不合理的权力结构,不断优化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排列组合方式,使各类权力相互制衡、有效发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其次是反腐败体制的改革,提高腐败查处的效率。腐败的发生率与腐败的查处率密切相关,查处及时有效精准能够有效抑制腐败的发生。要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与有效管用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再次是深化立法与司法体制改革。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2页。一方面要改善立法体制,完善立法规划,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与系统性,使法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做出法律解释9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4件(65)朱宁宁:《锻造治国重器,以良法促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成就综述》,《法制日报》,2017年8月22日。。立法有力回应了社会公众的吁求,保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另一方面要改革司法体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提升司法公信力。十八大以来,实行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把优秀专业人才选拔至办案一线,实现法官、检察官的正规化、专业化与职业化;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纠正平反冤假错案。最高法院设立了巡回法庭,实现了最高法审判工作的重心下移等。

最后是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6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7-118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页。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68)虞崇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理论探讨》,2020年第1期。。各级政府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着力点,简政放权,大幅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推进政府流程再造,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企业减负松绑。仅十八大之后的第一年,新一届政府就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放管服的力度空前。行政体制的改革大大激活了社会与市场的活力,释放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提升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各种政治思潮相互激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有力回应了“中国该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之路”“中国该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才能充分彰显中国之治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国家制度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书讯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