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歌剧《包青天》艺术创新路径研究

2022-03-18 09:05薛业浩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包青天歌剧安徽

薛业浩

(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艺术学院主创的民族歌剧《包青天》2017年11月在合肥首次公演,歌剧矛盾冲突激烈、结构凝练完整、人物形象丰满厚实,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包青天》以北宋名臣包拯为原型,在吸收民间口头传说、宋金笔记、勾栏说唱、元杂剧、明传奇以及清京剧等多种艺术体裁内容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戏曲、民歌和宋代词调音乐等音乐元素,塑造出一代廉吏包青天的历史形象,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历经几年时间的沉淀后,愈发让人难以忘怀,并引发艺术学界的持续关注。

众所周知,歌剧是一种源自西方的大型综合舞台艺术。几百年来,产生了诸如《茶花女》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等一大批传世经典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彩的表演形式、高超的艺术水准,它们以完整版或者选段的形式在艺术舞台上呈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传播人类文明价值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潮流的兴起,国人才开始正式接触到西方音乐艺术,感受其高雅宏大的歌剧魅力,并由此开启了中国本土歌剧艺术创作的历史。时至今日,我国歌剧艺术已经走过了一条接触、消化、吸收到创作的发展之路,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独具中国文化气质的经典剧目,涵盖的题材内容也丰富多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双百”方针的指引及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涌现了诸如《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 《江姐》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这些歌剧同时呈现出“创作中亦可管窥中国现代歌剧创作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即这些创作大多都从中国文化之中吸取营养,结合西方的作曲手法,力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个性特点的歌剧创作之路”[1]的特点。大批民族歌剧的诞生,顺应了历史潮流,记录了社会各领域发展变革的民众集体记忆,为不同时期的人民指明了革命战争、国家建设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努力方向。这些作品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伴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歌剧艺术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歌剧艺术的发展、创作进入了时代和人民的二维共需时期,产生了《土楼》 《红河谷》 《彝红》《大汉苏武》 《运之河》 《田汉》 《檀香刑》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歌剧《包青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在创作、制作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一部原创作品由构思到成为经典之作,必然要经历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舞台呈现、艺术评价、吸收总结、打磨完善到再次公演等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也是艺术作品发展的客观规律,《包青天》的发展历程也概莫能外。正如音乐学家杨燕迪所言:歌剧发展离不开良性机制,即在创作、制作、学术、理论、批评、教育、推广等各方力量形成相互支持和支撑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对《包青天》的再度审视,其艺术创新价值和特色发展路径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依托科研项目启动创作、省内外艺术资源整合协作和借力文化政策之风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最为显著,对促进我国歌剧艺术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依托科研项目,歌剧体裁重塑

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等形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多用于表现深刻的历史故事或重大现实题材。其剧本构思、音乐创作的专业性强,排演涉及演职人员众多,最终舞台呈现所需的服装、化妆、道具数量较大。因而,要策动原创并排演一部歌剧,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是无法实现的。也正是基于此,成功创演歌剧的前提离不开政府部门或专业文艺团体的行政和财力的重点扶持。

歌剧《包青天》 的缘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16年,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安徽艺术学院) 音乐舞蹈系主任孙来法教授主持的“安徽省声乐表演与教学人才团队”入选“2016 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项目”。项目的初衷是打造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影响力的声乐表演教学团队,为安徽省锻炼和储备一批中青年歌剧表演人才,推动本地音乐艺术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经过数次专家研讨、论证和调研后认为,安徽省内声乐人才任职于省内各高校和文艺团体(包括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师大、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阜阳师大、淮北师大、宿州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歌舞剧院等),总体上看,特别突出者很少,在国内声乐界影响力较小。再者,依靠个人项目短期培养培训人才通常难以形成持续效应。因此,大家一致认为,歌剧声乐人才离不开歌剧作品,为形成长期、稳定的歌剧人才队伍,就必须有自己的歌剧作品!安徽历史文化名人数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在项目经费的基础上,由安徽艺术学院出资,集中财力原创一部安徽人自己的歌剧,最终实现提升声乐表演团队专业素养、扩大表演人才视野、锻造一批专业过硬的声乐表演艺术人才的目标。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法治中国”建设,项目组选定以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包拯”为素材进行创作,力争打造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住”的具有普适性价值和理念的正歌剧。

题材确定后,项目团队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的歌剧院和专业院校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关于歌剧创作的宝贵经验,也创作了《清风颂》 《赤桑》《人间正道》等剧本材料,始终觉得不甚满意。机缘巧合!在和著名歌剧作曲家莫凡先生(曾经创作歌剧《雷雨》 《赵氏孤儿》) 商谈歌剧创作的时候,我们获知莫先生多年来自己创作了关于颂扬包拯的剧本《包青天》,项目团队成员分别推敲了剧本的内容,一致认为剧本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至此,歌剧的剧本和音乐创作已全部确定由莫凡先生担纲,并定名为《包青天》。

与此同时,歌剧项目组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以高校声乐教师为主体的两套演职人员班底。为解决大多数演员歌剧表演经验不足的问题,项目组又邀请著名歌剧导演廖向红担纲《包青天》 总导演。后来演出证明,廖向红导演宏大的艺术视野、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严苛的艺术标准,为全体演员迅速提升表演水平和提高歌剧表演水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凝练历史素材,创新艺术内涵

在合肥市中心的包公祠内,“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这幅对联概括了包拯一生,表达了后世对其追求法治平等和超越时代的思想与行动的敬仰之情。至今,关于包拯的戏曲、传说、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其中不少情节来自后人的杜撰,都是意在刻画他不徇私情、严惩腐败的清官品质。

歌剧《包青天》 取材于“赤桑镇”“铡包勉”和“陈州粜米”的故事。序幕《陈州灾荒大地》描述了“大旱之年,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风卷沙丘”的人间惨象,其故事来源于江浙受灾时“米价甚高,民食不足”,包拯上奏《请差灾伤路分安抚》,请求朝廷“选差臣僚,遍令体量安抚,从便宜而振贷之[2]。”第一场《京城庞太师官府》中骄奢淫逸的太师府场景与序幕构成极具戏剧性的强烈比对,自然地铺陈了第三场《开封府大堂》依法审判并铡死庞昱(庞太师之子) 的高潮剧情,其情节抽取自《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从舅犯法”“宦官侵占惠民河建造亭榭”和“贵臣拖欠他人货物”[3]等真实记载。第五场《开封府大堂》审理并最终让包勉认罪伏法则把全剧矛盾冲突推向高峰,素材来源于京剧《铡包勉》和《赤桑镇》的故事情节。其余的第二场《嫂娘家厅堂》、第四场《包府内堂》以及第六场《嫂娘家厅堂》作为插幕出现,其主要目的是为前后歌剧情节中执行“法度”做周密铺垫和冲突准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青天》除了序幕的情境陈设之外,其余六场用了奇偶数隔幕设计的特点,从而让剧情跌宕起伏、情法兼具。其一,奇数场集中于“法”的核心描述,偶数场侧重“情”的深度自述和互述,把包拯置于“情”与“法”的矛盾漩涡之中,加剧了全剧的叙事张力。其二,奇数场为突出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音乐力度反差强烈,音调明亮,用独唱、合唱、对唱体现声部多变特点,剧情复杂,人物“在场”可容度高;偶数场侧重于亲情矛盾,在模仿和对比复调作曲技法形成的重唱架构中,糅合了徽剧、黄梅戏、六安民歌、庐剧等安徽地方传统音乐元素,深描了包氏一家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在外为官者愈发浓郁的乡情。

在众多与包拯有关的史料中,不管是历史真实事件还是民间传说抑或文艺独撰,其核心都在于颂扬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清官品质。“当代艺术家演绎历史题材时,偏好改编剧情甚至人物性格,以达到突破传统的目的。但是,由于包公题材严肃,该剧没有设计颠覆性结局,也不是旧有故事的歌剧版翻新,而是在剧情内部矛盾与发展方面做了较大调整。”[4]这也是创作《包青天》的初心和立意之本。

三、聚力多方合作,舞台立体呈现

如果说一部歌剧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优秀剧本和音乐的创作,那么导演对剧情的精准把控、演员的专业演绎、精良的舞台制作则是构成最终舞台呈现的基本要求。客观上,歌剧规模庞大,所需演职人员众多、排练时间跨度长、财力物力消耗巨大、制作复杂是歌剧排演必须面对的现状,也是不可逾越的艰难历程。为了把《包青天》顺利搬上舞台,歌剧团队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主动谋划,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内培外引”等多种方法途径,成就了《包青天》最终的舞台呈现。

(一) 校企合作

安徽艺术学院在2017年全校教职工数量仅有100 人左右,其中从事音乐表演的教师也只有不到20 人,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以及经验上,对于完成排演一部大型歌剧来说是明显不够的。为把《包青天》打造成精品歌剧,项目组积极整合歌剧资源,秉持开放包容的艺术胸怀,开拓性地与安徽演艺集团下属的安徽乐团和安徽歌舞剧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由安徽乐团担纲歌剧的乐队演出从而解决了歌剧的乐队伴奏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安徽歌舞剧院在舞台机关布置、舞美设计、灯光、服装、化妆、道具制作、调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在与院团合作中,《包青天》的阵容、职能分工都得到加强和保障。学院的师生通过与剧院的合作或者直接参与乐团的排练,舞台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艺术实践能力进一步获得提升,也为后续演出积累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 校校合作

《包青天》既是一部承担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原创歌剧,也是《安徽省声乐人才表演团队建设》项目的成果展现,更是培养安徽省声乐人才队伍的长期性平台。围绕以上目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面向全省高校遴选歌剧演员。除了安徽艺术学院外,还有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声乐教师入选《包青天》角色。这些老师既是各自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是安徽省声乐界未来的希望所在。入选演员所在高校在《包青天》的长期排演过程中均提出合作愿望,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到校试演愿望。至此,两套演员班底已经全部配齐,他们在两场首演中展现了每个人对演绎安徽人自己的歌剧的强烈渴望和在舞台上的专业水准。高校教师之间的声乐艺术交流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校校合作给安徽省内的声乐教师迅速成长提供了契机,经过长期的歌剧排练演出实践的历练,安徽省锻炼出了一支较具规模和表演功底的歌剧人才队伍。校校合作开创了高校艺术类人才合作的新模式,极大地发掘了地方院校的歌剧艺术人才。

(三) 外引内培

从歌剧发展史来看,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必然是“传得开、留得住”并能够获得广泛好评的精品力作。除了剧本、作曲、乐队、舞美等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艺术构成要素之外,很多无形的因素也决定着歌剧的质量,尤以歌剧导演的艺术视界最为重要。一部电影的成败通常决定于导演的组织,与此类似,歌剧导演是歌剧呈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艺术鉴赏力、文化传播方向的构思者,是把音乐、剧本搬上舞台的总负责人。作为歌剧各艺术元素的综合者,一部歌剧作品的质量就是导演的素质与修养的体现;一部歌剧作品的舞台风格,也往往浸润着导演的艺术品位、偏好和价值审美高度。

《包青天》属于严肃的正歌剧,导演的人选需慎之又慎。为准确反映歌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经过多重考察、几经论证,最终决定聘请我国著名歌剧导演廖向红出任总导演,同时邀请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国家大剧院导演沈亮对歌剧的人文关怀、艺术标准、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还聘任了安徽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周爱宝任执行导演,重点关注安徽地方风土人情的演绎表达。通过引进国内一流专家,歌剧排演团队力量不断壮大,演员的歌剧艺术视野进一步开阔,歌剧表演艺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安徽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指导单位切实有效的支持下,经过3 个多月的紧张排练,2017年11月11日,《包青天》在合肥大剧院成功首演,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反响强烈。作品结构凝练完整,人物设置、矛盾冲突集中激烈,环环相扣,《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认为“不论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其深刻的思想人文内涵,都决定了歌剧《包青天》是一部可以并且应该长久演下去的作品[5]。”

四、借力文化自信,续接艺术之果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6]《包青天》把打造安徽经典,传播安徽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文艺作品作为自身历史使命,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包拯是哪里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中国,包青天可谓家喻户晓,他成为人们心目中‘清官’的象征,更是在民间演化为无数传奇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故事都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于包青天的爱戴以及对于清廉之治的向往。”[6]《包青天》的推出,实现了以歌剧为载体,创作人民喜爱的艺术精品;以包拯为形象,打造廉政文化经典;既弘扬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又提升了地方人才艺术水平的文化定位。《包青天》的创演,高度践行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契合了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要求,借古喻今,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出了文化艺术硕果。

(一) 增彩高雅艺术进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普及高雅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展示艺术作品的优质平台。相比较常见的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而言,歌剧是高雅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在校大学生平常难以接触到的艺术种类。旨在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歌剧《包青天》,被安徽省教育厅选定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这是安徽省第一次让歌剧走进大学生的申报。2018年底,《包青天》分别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顺利演出,向大学生展示了作品中弘扬的法治精神、优良家风以及为民用权的主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大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立体态势文化辐射

《包青天》公演的社会传播效应,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截至目前,有关新闻报道15 篇,学术论文5 篇,以《包青天》为研究对象的课题3 项。论文中,研究歌剧和声技法、声乐表演、文化创新、口述史、歌剧评论各1 篇论文。其中,游暐之发表在《歌剧》 上的《歌剧〈包青天〉“诞生”在故里》从对歌剧产生的始终及价值做了全面的阐述。2018年,《包青天》成功入选安徽省重点文艺建设项目,获资助资金100 万元,为歌剧的持续演出、日臻完善及进一步扩大巡演时空提供了保障。

五、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做好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加强载体建设”[7]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审美需求的历史选择。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形式,歌剧艺术与交响曲艺术都具有篇幅长、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艺术水准要求极高等特点,尤其是前者,融合了歌唱、表演、乐队、舞台艺术等多种艺术要素,在创作、排练、服装道具、舞美化妆直至舞台呈现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安徽艺术学院积极探索,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依托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集聚整合各方资源,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顺畅运行以及最终把《包青天》推上舞台等方面做出很多开创性的探索。这种基于高校平台推动艺术发展创新的路径对于促进文化传播进步显然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借用西方成熟的歌剧样式讲述中国故事,对创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包青天》融合民族音调的方式是选用包拯生活的时代和地域音乐,却没有被这些音乐束缚,更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将民间音调特征融合到歌剧的整体音乐风格中。一部作品的诞生有艺术创作者精巧构思的付出,有项目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也有艺术鉴赏者的评介推广。而艺术成果的流传甚至最终变成一部经典之作,则需要历史和人民的不断评价,艺术家的打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正如杨燕迪所说:“这是‘中国的’歌剧———因为它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经验和境遇,所以带有无可替代的中国风味和中国情怀;同时,这又是‘正宗的’歌剧——因为它理解并消化了来自西方异域的歌剧样式,并以符合歌剧内在美学规定的手法来呈现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8]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民族歌剧《包青天》能够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成为歌剧艺术宝库中一部流传之作、存世之作。

猜你喜欢
包青天歌剧安徽
铁面无私包青天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QQ包青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QQ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