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中心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2022-03-18 10:32许小玲张萍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心科学世界

许小玲,张萍菲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作为国之利器,是一国的核心战斗力。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进入空前活跃期,我国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期,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亦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反复强调,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要支持北上广深等城市“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2021年第6期《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重大战略规划彰显出我国在科技发展上的高瞻远瞩: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要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近代开始,全球依次产生了五个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四次转移,当今世界科学中心虽然在美国,但通过诸多学者分析,世界科学中心已呈现加速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多极化趋势。[4]学者们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近代五大科学中心的转移历程,张剑详述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发展史;[5]二是关于建设世界科学中心的机遇可能:李霄、杨从平、周丽丽等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肯定了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6-8]三是关于中国建设世界科学中心的对策建议:陈仕伟等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国际分布发展研究,建议我国科技发展应对重点领域加以选择;[9]李强、赵克建议应在科研政策上引导,在科研环境上塑造;[10-11]潘教峰等利用模型搭建阐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提出应据此创造有益科学发展的环境等;[4]马浩原、郭建新建议从教育和文化方面着手促进世界科学中心的建成。[12-13]

综上,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梳理近代世界科学中心四次转移历程,得出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在中国建成世界科学中心的建议,或侧重环境政策改善,或侧重文化教育改革,没有全面针对科研主体提供详尽的建议。因此,本文从建设世界科学中心的科研主体出发,结合五大科学中心的崛起历程,提出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推动中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世界科学中心的演进脉络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是科学学中的重要规律和现象。它始于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提出的“科学活动中心”思想,贝尔纳在书中展示了“技术与科学中心”在全球转移的历程。之后,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发现了近代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现象,后被称为“汤浅现象”。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量的25%,这个国家就被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根据这一定义,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依次为:1540年至1630年的意大利,1660年至1730年的英国,1770年至1830年的法国,1810年至1920年的德国,1920年至今的美国。

(一)近代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6世纪,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崛起,涌现出一批在天文、物理、解剖、建筑等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成就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维萨里、达芬奇等,使意大利成为近代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之风吹到英国,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清教主义思想杂糅,加上资本主义制度支持新兴科学发展,牛顿、胡克、哈雷等科学家在皇家专属科研机构大展身手,让英国顺利夺取世界科学中心桂冠。18世纪,法国建立国家科学院,采取供薪制,加持自由理性启蒙之风盛行,一时汇聚了诸多先贤巨擘,科学成果超越英国,坐稳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宝座。19世纪,德国率先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机制,大学实验室、工业学校相继建立,吸引了欧洲最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深造,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世界科学中心随之挪至德国。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汇聚了大量财富和战争移民,包括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美国政府模仿德国建立了制度更合理的研究型大学体系,成立工业试验室和国家科学实验室,抓住第四次科学革命浪潮,站在了世界科学领域前沿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直至今日。

(二)当代世界科学中心的多极化趋势

21世纪以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下,科技中心将越来越多,可能产生多个中心并存、综合中心与学科专业中心并举的格局。[4]陈仕伟、徐飞通过对1901年至2016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国际分布情况的研究发现,当今美国拥有诺贝尔科学奖272人次,占世界总量的46.18%,而作为曾经的世界科学中心——英国、德国、法国并非处于衰弱期,获奖人次仍名列前茅。[9]因此,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是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心国。进入新千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获奖比重正在下降,填补此空缺的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国家分布越来越广,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开始将科技研究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同时也预示着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将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9]

三、中国向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迈进的历史轨迹

(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迂回曲折

16—18世纪,中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极盛的明清时期,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更无法发扬光大,政府不重视科技之用,统治者忌惮于西方科技会动摇手中的权利,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政治高压,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坚船利炮轰开了缺口,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中西国力的差距,继而奋起直追,涌现出一批学术人才,如:李善兰、任鸿隽、赵元任等,他们创办科学期刊,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但因战乱动荡、经费缺乏及实力不足而难以完成科研任务,科研进程缓慢而艰辛。20世纪初,一批批海外学子归国,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立下汗马之功,加持一批国际科学大师访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在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延续了中国科学之血脉,培育了诸多科学院院士: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至此,西南联大的奇迹让近代中国看见了科技的曙光。

(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国际上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之一。我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新一代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等。[14]在科研投入方面,2019年中国研发投入2.2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方面,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技术专利上,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15]科研论文方面,国外三大检索工具中,仅2018年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16]这切实证明了现今中国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前沿,并不断接近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位置。

四、世界科学中心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科技发展对策

综合前文分析,根据科研主体需求和当前形势,我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一)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有科学中心,均集中大批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美国科学中心持续百年的原因,很大程度依赖于顶尖人才的加持。二战后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地影响力显著的科学家移居,据统计,美国硅谷三分之一人口非美国裔,20~25岁年龄段的非美国裔青年更是占到一半。我国科研人才基数2017年跃居世界首位,但全球顶尖高科技人才比较匮乏。根据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2020年11月20日公布的本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目遥遥领先,占名单总人数的41.5%,中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比例虽呈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7.0%,2019年的10.2%,再到次年的12.1%,位居世界第二,但与美国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广纳天下顶尖人才,尤其是科研领域黄金年龄段的人才;在人才权限和人才鼓励方面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的活力、创造力;持续增加对人才招揽的投入,同时对各类人才进行规划、整合,将人才与各类资源有效衔接;改善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在分配制度中增加稳定收入比重,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减少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深化教育改革,建成世界教育中心

一个国家的崛起,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科学文化沉淀与积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于意大利,至15世纪末,意大利拥有16所大学,占整个欧洲的25%,是欧洲大学最多的国家,并且其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均领先于其他国家,科研能力卓越,学术氛围浓郁,科学硕果累累,为其成为近代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英国开展大众教育,法国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德国开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美国增加教育投入,促进科研应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这些均激活了本国教育,培育大量科技人才,为世界科学中心铺垫。当今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前所受的高等教育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具有高科研水平的大学既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也是前沿科技成果的产出地。我国目前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能力也必须加快建成世界教育中心:继续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注重教育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革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枷锁,注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尽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全民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教育的社会。

(三)把握“科学涌现期”,坚守优势学科

科学成果涌现是成为科学中心的必要条件,科学革命能引起科学成果涌现,而新成果也往往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一国的科研力量主要部署在这一领域,并做出重大科学成就,便极有可能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17]世界科学中心都有其优势学科,该优势积累起来的效应使得科学中心即使转移仍可以坚持长时间较高水平的科技繁荣。据学者陈仕伟、徐飞的研究发现,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优势学科是化学,虽然后来被美国领先,但直到现在德国在化学领域依然占有优势地位。二战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人次绝大部分被英、法、德占据,后来虽然被美国遥遥领先,但英、法目前在物理学上依然成绩斐然。[9]近年来,我国在航天航空、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我国应该全面评估我国优势学科领域,坚守优势发展学科并加强科研。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强与新兴国科技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令西方国家惊叹,同时科技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令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心理落差,作为两个阵营国,西方国家多次刁难、打压中国企业,“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暴露了重要的实质: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品牌少,处于被动状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会向我国转让核心技术,也不会放松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管制。因此,除了与发达国家建立科技关系,我国还应该积极广泛地与新兴国家如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建立科技关系,与其开展团结高效的国际合作,寻找利益的契合点,这样既能降低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的依赖,又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科研主体产生更多的科研灵感和科技成果。

(五)摈弃科学功利,培养科学精神

希腊文明不是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但却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深刻的文明,因为它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18]希腊文明延续至今而不衰,无时无刻地展现着科学精神的魅力。维萨里、哥白尼、达芬奇等科学巨擘,倘若没有科学精神,也不可能在恶劣的研究条件、众人的排挤非议下取得经天纬地、彪炳千古的科学成就。一代大师陈寅恪认为:研究学术(包括自然科学),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没有这些就不能发扬真理。因此,我国应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情怀,尊重科研工作,崇尚科学知识,让科学在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心中升华,以助力于实现我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之梦。

猜你喜欢
中心科学世界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