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与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2022-03-18 19:33施艳徐玲慧
健康之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温针灸

施艳 徐玲慧

摘要:目的 观察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与温针灸联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与温针灸联合治疗。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以及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β-EP水平。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有37例治愈、21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患者VAS评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β-E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以改善患者腹痛症状,调节前列腺素及β-EP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汤;温针灸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为行经前、月经周期呈腹部痉挛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肢体无力等[1]。西医常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是存在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问题,远期治疗效果欠佳。中医在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不仅治疗毒副作用小,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能够在调节患者整体功能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局部病灶的病理生理状态,达到根治的目的[2~3]。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或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本研究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与温针灸联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5~30岁,平均(22.93±4.34)岁;病程0.5~3.2年,平均(1.68±0.57)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7分,平均(5.49±1.11)分。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全国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中的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4];(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寒凝血瘀型的诊断标准[5],患者以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为主症,以经血量少且不畅、经色黯淡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为次症,舌黯苔白,脉沉紧;(3)能够配合临床治疗;(4)在近2周内未用其他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继发性痛经,即由子宫肌瘤、卵巢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3)月经周期不规则;(4)过敏体质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伴有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操作步骤、目的、意义等均已了解,表示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和温针灸联合治疗。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组方:小茴香10 g、赤芍6 g、当归9 g、肉桂8 g、蒲黄9 g、川芎6 g、延胡索3 g、没药6 g、五灵脂6 g、制附子9 g,干姜6 g,甘草5 g。于经期前1周至月经来潮,1剂/d,煎煮,分早晚2次服用。温针灸:取归来、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穴。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经过常规消毒后,将一次性针灸针直刺1~1.2寸,艾条插于针柄上点燃,艾灸20 min。于月经期前1周至月经来潮,1次/d,5~6次/周。注意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避免烫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停药3个月后随访。

1.3 观察指标

(1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腹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标准:0~10分,0分表示没有任何痛感,10分表示疼痛难以忍受。

(2)治疗前后常规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置于试管中混匀,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置于-60℃冻存待测,使用ELISA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β-EP水平。

(3)治愈:腹痛及其他相关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腹痛及其他相关症状减轻,但3个月经周期后复发;无效:腹痛及其他相关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前列腺素及β-EP水平对比

治疗后患者VAS评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β-E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有37例治愈、21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

3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及未婚女性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通常会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下坠感,继而从轻微腹痛逐步发展为腹部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当前多认为与经期前列腺素释放、合成增加及β-EP水平紊乱密切相关[6]。非妊娠子宫内膜主要合成PGE2和PGF2α两种前列腺素,经期时子宫内膜释放PGF2α增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而PGE2可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受抑,当PGF2α升高、PGE2降低时,子宫可发生血管痉挛、供血不足,从而刺激疼痛神经[7]。β-EP则是一类具有内源性镇痛作用的神经多肽,能够参与生殖内分泌调节,可控制下丘脑-垂体的功能,维持神经内分泌环境相对稳定性,若其含量明显降低,则机体对子宫的良性调节作用将会降低,从而引发痛经[8]。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67%,且治疗后患者VAS评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β-E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能够提升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前列腺素水平。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主要病机为肝肾失调,以寒凝血瘀证较为常见。喜食生冷食物,居住环境潮湿、阴冷,行经期间,风、寒、湿外侵,往往致经脉寒凝,不通则痛,子宫气血下注任冲,寒凝加重[9]。故治疗关键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清肝补肾[10~11]。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中,干姜能解表驱寒,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肉桂可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川芎可助肉桂、干姜发挥祛寒凝所致瘀血之力;小茴香能够治疗寒邪阻滞引起的疼痛,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当归可补血活血,可治疗虚寒性腹痛,调经止痛;赤芍具有镇静、镇痛的效果,通常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可散瘀活血;没药可散瘀止痛,具有活血行瘀的效果;五灵脂具有解痉止痛、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延胡索有活血、理气、止痛的功能;制附子可用于治疗宫冷、寒湿痹痛;蒲黄入肝经,主气血,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甘草可补气益脾,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具有有效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可双向调节子宫平滑肌;小茴香挥发油能显著缓解小鼠子宫平滑肌的痉挛状态;五灵脂能够较好地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川芎可有效促进血液微循环,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干姜、肉桂具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没药、延胡索可有效消炎、镇痛;附子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甘草能较好地镇静、镇痛、解痉、松弛平滑肌[12~13]。温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可通经络,艾灸时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使艾条药力进入经络,可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有效驱除寒湿、调和气血,改善气滞血瘀导致的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归来属足阳明经穴,邻近胞官,可调气血以通经闭,提胞宫以复原位,是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常用穴。关元是任脉上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是人體四大强壮要穴之一,具有温补肾阳、调经止带、益气补虚的作用,能培补元气、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暖宫驱寒,治疗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属足厥阴脾经。而三阴交经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加之三阴交经足少阳肾经又与冲、督二脉相通,因此三阴交最终通过经络同任冲督三脉、胞宫、小腹相连,具有统摄血液、补肾、生化气血的作用。对足三里穴进行刺激,可以益气补虚、强身健体,增强人体免疫力。此外,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通过补泻手法起到温通经络的作用,所选穴位可以对冲脉、任脉进行调节。其中,冲脉与足少阴神经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针刺各穴位对胞宫、肝脾肾等进行调节,可疏通气血,血瘀消散便可减轻疼痛。同时,艾灸的温热可对经脉穴位产生刺激,令血管自律运动。另外,艾叶具有祛除寒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活血散瘀的目的,减轻患者的腹痛症状。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以改善患者腹痛症状,调节前列腺素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孙瞾,吴珠,等.加味温经汤联合温针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介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22,17(9):1326-1330.

[2] 鲍美如,时光,张永嘉,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与原发性痛经用药异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2):243-248.

[3] 欧俊钊,柯可,吴凡伟,等.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9):2084-2093.

[4] 谢幸.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罗颂平,刘艳峰.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6] 路帅.中药热奄包外敷联合当归四逆汤加味内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2):3613-3616.

[7] 马延瑞,呼延芳.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凝血状态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842-843.

[8] 陈旭军,王晓钦,王伟强.温针灸加膏摩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19,18(6):54-56.

[9] 王荔源,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27-28,55.

[10] 陆煜,马瑞芬,钱黎.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8(8):134-136,140.

[11] 张勇,陈玲玲.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患者中医证候、血清PGE2和PGF2a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4):1817-1820.

[12] 卢洁,林萍,张荣,等.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2):679-683.

[13] 吴增光,胡鹏,范柏爽,等.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活血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2020,37(8):929-935.

猜你喜欢
原发性痛经温针灸
扣击次穴和三阴交联合口服益母草颗粒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不同剂量益母草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淮安市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研究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舒尔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
温针灸联合中药复方干预恢复期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浅谈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