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2022-03-19 15:28徐锟
中国市场 2022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泥塑品牌化设计方法与要素,笔者从传承与创新角度出发,结合长安泥塑工艺、形态、质地构建长安泥塑品牌形象,可视化呈现其深厚文化内涵,展现文化特质,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科学、可行的传播途径。通过构建长安泥塑品牌形象并延伸至长安泥塑产品包装、长安泥塑小程序界面等设计实践,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贴近大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创造文化附加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泥塑;品牌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9-0124-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9.1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长安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现着西安地区民俗文化,在陕西地域内享有盛名,但陕西以外的地区对长安泥塑知之甚少。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必然导致传播范围狭窄,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环境,对于如何提高知名度、提升传播广度是非遗传承与传播的燃眉之急。与原始创新相比,艺术设计投资风险小、实施周期短、便于传播,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笔者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出发,为长安泥塑非遗品牌形象建立有效传播、扩大知名度,唤起陕西地区消费者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提升陕西域外群体认知,从而达到传承与传播的目的。[1]

1 长安泥塑概述

1.1 长安泥塑发展现状

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长安百姓都有祭祀神灵以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习俗。长安泥塑是由塑像手工艺人代代相传衍生出的民间技艺,历经一百四十多年,源于清光绪初年,祖辈给庙里塑神像为生的长安王曲镇新庄刘氏兄弟,其子刘学良子承父业在西安市颇负盛名。20世纪70年代长安郭社镇周家庄人苗春生师从刘学良,成为长安泥塑技艺第三代传人,他以当地红黏土为材料,仅靠一把竹刀徒手捏塑各种形象,其作品不施色彩,造型夸张写意,形式灵活多样,既可单个成型,也可组合成套,题材内容都源于当地风土民情,再现了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劳动生活及民俗活动场景。长安泥塑看似简单,制作过程中包含十几道工序与若干子工序,用泥巴的天然质感来呈现陕西人直爽、朴实的形象,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2008年苗春生将此项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胡振波,至今已传承四代,2014年苗春生关中风情泥塑创意工作室成立,专注于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新作品创作,目前长安泥塑列入陕西省第六批传统美术类非遗名录。长安泥塑见图1。

1.2 长安泥塑的开发价值

长安泥塑植根于乡土生活,是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作品中蕴含独特的关中文化底蕴和雕塑魅力,是一部生动的陕西民俗教科书,对了解当地的民俗提供了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研究价值。长安泥塑作品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人文风俗、民间信仰是将其品牌化传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对其进行品牌化将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在传播过程中凸显其文化属性,挖掘经济潜力,拓展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青年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从而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增强文化自信。

1.3 长安泥塑发展的局限性

长安泥塑作为非遗项目,在其具体内容的形制方面保护得较好,但在传承方面形势并不乐观,长安泥塑非遗传承人呈老龄化趋势,生存压力大,行业荣誉感不强,年轻人短時间掌握不了技艺等因素是其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在对外宣传方面,长安泥塑存在视觉形象缺失、传播途径单一、包装无法突出品牌特点等问题,制约其良性发展,因而增强长安泥塑文化的推广是当今长安泥塑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

2 长安泥塑品牌化设计要素研究

2.1 把握地域文化精髓

非遗品牌化设计需从地域文化出发,探索地域文化赋予品牌的意义。针对长安泥塑的地域文化特征、民俗风貌、精神信仰等方面加以分析、整合,提炼长安泥塑深层次文化内涵,并通过长安泥塑的色彩、造型、工艺等诸多方面因素与品牌相结合,将长安泥塑地域文化精髓渗透到品牌之中提升品牌内涵,使之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

2.2 塑造长安泥塑品牌文化

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消费重点之一,消费者在购买非遗产品时会考虑其寓意、故事、历史等因素,在对长安泥塑的品牌设计中,应在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购买习惯后进行品牌市场定位,提升品牌影响力,树立品牌文化价值。长安泥塑历史悠久,将其文化内涵注入现代元素,塑造品牌文化符号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让长安泥塑的文化传承更具有商业价值是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

2.3 构建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桥梁

市场上许多非遗产品大多与现代生活脱节,不符合时代风尚,很难被大众所接受。有特色的品牌包装、造型、色彩都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动力,长安泥塑品牌在视觉化呈现中需把握文化属性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将长安泥塑特征通过具有现代视觉图形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提高品牌创新性与时代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进行有效传播。[2]

3 长安泥塑品牌化的设计途径

3.1 符号化品牌形象设计

要对长安泥塑进行活态继承,需进行艺术创新,以美观性、独特性和地域性为前提,寻找与之对应的视觉元素向大众传递长安泥塑历史文化和内涵特征,建立消费者与长安泥塑之间的情感对接,通过品牌设计表达,使消费者快速认知,形成深刻印象。长安泥塑中有诸多元素可供选择,如人物形象、制作过程、作品中的生活场景等,通过筛选、概括、提炼符合长安泥塑特征的视觉符号,例如长安泥塑的品牌形象见图2,就是将清代泥塑艺人的制作过程变为元素进行艺术加工,高度概括泥塑艺人的创作场景,名称采用书法字体展现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与现代插画图形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现长安泥塑的特点,便于消费者理解。色彩选取上,以制作长安泥塑的红土本身的色彩褐红色作为标准色,象征就地取材的地域自然生态特征,褐红色具有稳重大气、淳朴敦厚的特点,包含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之意。

3.2 长安泥塑品牌包装设计

好的包装设计是传承非遗与开发非遗产品之间的纽带,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包装设计是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语言展示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而图形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内涵丰富、便于记忆等特点,消费者凭视觉即可直观地从图形感受到商品内容。长安泥塑产品包装设计发掘地域图形元素,使包装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长安泥塑包装设计见图3。长安泥塑包装以陕西地域黄土的色彩为主,并配以终南山为底图,给人以沉稳朴素的感觉,包装顶部将20世纪关中农村生活的泥塑作品图融入包装设计之中,底部采用西安大雁塔剪影镂空设计,从镂空处可以看到内部长安泥塑作品,丰富包装层次,增添艺术性与趣味性,蕴含着独特关中文化底蕴和泥塑艺术魅力,直观地传达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增强了长安泥塑作品的地域性,让消费者切身体会泥塑“生生不息”的乡土气息,感受优秀的民间艺术,感知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包装更具吸引力和较高的辨识度,既能展现长安泥塑文化特色,又能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体验中感悟西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这是长安泥塑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举措。[3]

3.3 交互性传播界面设计

随着5G时代到来,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已不是主流传播媒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4]在腾讯公布2020年第四季及全年业绩中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达到12.25亿,由此可以得知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传播途径。[5]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高等特点,长安泥塑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品牌,为长安泥塑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消费者的认识。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的长安泥塑小程序交互界面设计,通过现代视觉语言传递长安泥塑文化内涵,兼顾界面功能、用户体验与传播界面视觉感受相结合,增强地域文化形象。[6]以长安泥塑小程序界面设计为例见图4,界面设计要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在界面布局设计中借鉴儒家美学观,对称的布局能协调界面中的图形与文字间的关系,将端庄、大气融入其中增加版式效果的和谐、庄重之美。这种构图方式实际上是对东方设计的原则进行提炼,让界面变得更加端庄大气,呈现出独有的画面张力与韵味,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界面更具东方神韵之美,提高消费者对長安泥塑的关注。

4 结论

长安泥塑作为省级非遗,作品展现西安地区的人文特色与民俗风貌,将长安泥塑进行品牌化设计,构建长安泥塑品牌,设计地域特色包装,通过小程序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使长安泥塑具有可持续传承的动力,从而实现在保护过程中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品牌化设计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是对长安泥塑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创新的必要途径,是长安泥塑走近消费者的重要一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非遗才能找到落脚点,进而提高当代青年对长安泥塑文化内涵的认知和喜爱,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链,对长安泥塑传承与保护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工艺的文化品牌建构——以荣昌折扇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5):66,70-72.

[2]肖雪锋,刘磊.民俗类非遗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8(6):70-72.

[3]毕凤霞.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31(18):69-72.

[4]于朝晖.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9):30-31.

[5]腾讯.腾讯公布2020年第四季及全年业绩[EB/OL].[2021-03-24].https://static.www.tencent.com/uploads/2021/03/24/b02a6670e499fa9b1fac9a3e09753de7.pdf.

[6]宁峰,侯景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26-31.

[作者简介]徐锟(1994—),男,黑龙江鸡西人,硕士在读,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品牌设计。

327850190827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