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2-03-19 18:18陈蕾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京津冀创新能力

陈蕾

摘   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中心。正确评价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该地区的创新资源、推动地区合作、优化产业分工、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实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京津冀;创新能力;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2-0069-04

引言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协同创新是一种跨地区、跨组织、跨文化的复杂的合作创新活动,是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多层次相互支持、联动创新的有机整体。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中心。有效整合该地区的创新资源,推动地区合作、优化产业分工、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实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将助推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一部分经济地理学家就开始关注依靠新兴工业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密集的企业网络以及创新等特征,从而引发了新经济地理学对技术与创新的研究。例如,Asheim(1996),Morgan(1997),Cooke & Morgan(1998),Saxenian(1994,1996),Feldman(1998),Scott(1999)等解释了地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地域创新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研究。Rinaldo Evangelista(2001),Bjorn.Asheim和Arne.Isaksen(2002)等通过数学模型证明了创新活动的空间倾向性。

以美国、日本、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研究工作开始较早,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整合共享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借鉴。Garud and Kamoe(2000)强调,突破创新路径依赖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主体的作用、创新形成的过程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环境。在创新资源整合共享中,要突破路径障碍,就必须解决从一种资源整合共享的模式与机制转换到另一种资源整合共享模式和机制所需成本高的问题,从而实现最优效率的资源整合。此外,Havas(2002)、Renaud Bellais(2004)强调了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和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对区域层面创新活动以及这种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如胡志坚、苏靖(1999),刘顺忠、官建成(2002),刘凤朝(2005)等,谢彦明、刘德钦(2009)等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外,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2005),邵云飞、唐小我(2005),赵彦云、甄峰(2007),程红莉、赵彦云(2008),江蕾、李小娟(2010)等通过构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標体系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于创新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耦合关系,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资源、环境等多维要素的协同作用及经济集聚的空间模式为研究区域产业系统的空间演化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范剑勇、朱国林,2002;朱英明,2003;吴玉鸣、徐建华,等2004)。

(三)文献述评

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看,对于区域创新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在创新中的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具体区域创新能力、绩效的评价等。其中,前两部分主要研究内容为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对特定地区创新能力和绩效的评价,其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由于其情况与我国完全不同,无法对我国经济群区域创新提供太多启示。国内学者的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由于国内现有的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以及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的微观视角和国家的宏观视角,对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问题缺乏深入实际的研究,一些实证研究缺乏从系统的角度对各个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考证,从而无法较为细致、全面地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提供参考。此外,对于创新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的耦合研究又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可借鉴性不强。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思路

区域自主创新主体主要由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构成,因此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要考虑到多种主体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的协同影响,通过构建多要素、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察并评价区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选取以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并梳理、经总结国内研究报告和国际创新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设定而选定。

(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思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通过进一步设置二级、三级指标,以期从总体上和创新主体表现上对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具体评价体系构成见表1。

(三)数据选取

本文所涉及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和国内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研究报告以及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绝大多数指标采用了2019年数据,极少数指标用2018年的替代。

(四)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影响京津冀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并客观反映京津冀地区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能力上的表现及其差异。

三、评价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数据通过了Bartlett球度检验。提取了1个公因子,共同度在0.769—0.901之间,因子贡献率达到了84.961%;将一级指标中四个维度的单独得分加总后,进行第二轮因子分析,可以考察京津冀地区的综合水平。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结果,京津冀三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超过了全国自主创新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市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中介载体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上的表现均超过了天津市与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自出创新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天津市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上表现较好,河北省在创新主体维度上的创新能力较弱。从综合能力上看,京津冀地区受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影响,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中表现较好。

结语

目前,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整体,与世界其他著名经济区及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产业水平和创新绩效存在一定差距。三省市区域科技创新分工尚未形成,科技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三省市既有创新资源、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京津冀地区总体以及各地区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跨城际联盟组织、创新主体互动模式等协同发展模式,从而为京津冀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5):52-56

[2]   陈菲琼,傅秀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基于ODI和内部学习网络的动态仿真[J].科学学研究,2010,(1):133-140.

[3]   程紅莉,赵彦云.区域自主创新的特征研究——以中国优势创新区域为例[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3):9-14,142.

[4]   蒋樟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效率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9):1265-1270.

[5]   何一鸣.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研究——关于“广州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城市观察,2011,(2):128-138.

[6]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第1版[M].何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

[7]   江蕾,李小娟.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70-80,128.

[8]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8-22.

[9]   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71-76.

[10]   宋伟,曹镇东,彭小宝.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模糊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3):66-70.

[11]   张宁,等.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区域战略研究——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及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6,(3):58-60.

[12]   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3]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37-44.

[14]   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22-26.

[15]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6):654-658.

[16]   T?dtling.F.and Kaufmann.A.,1999,“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in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Vol.7,Aug.,699-717.

[17]   Stefan Kuhimann,2004,European /German efforts and policy evalu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R].University Utrecht Fraunhofer Institute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S&T Basic Plans in Japan-Towards the Effective Benchmarking of Integrated S&T Policy-Tokyo, NISTEP,September,13-14.

[18]   Susanne Meyer,Daniel Schiller,Javier Revilla Diez.The localization of electronicsmanufacturing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China:Do global implants put down localroots?[J].Applied Geography,2012,(32):119-129.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HEN Lei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an important hub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improve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perly evaluate the mentioned region’s innovating capability and accordingly to integrate reg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s, promote intra-regional cooperation, improve industrial allocation and encourage factor shifts. Besides, it is valuable for realizing the mentioned reg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s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ultimately promot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责任编辑   若   云]

383950190820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京津冀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