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022-03-19 21:21张晶
中国市场 2022年7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

摘 要:农村基层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脏、乱、差”,相反,随着攻坚脱贫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党的十九大“乡村振新”战略的提出,亟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文章以内蒙古西部地区河套学院为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研究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根据显著性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达到提高学校就业率,引导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有为青年到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农村生源;基层就业;就业政策;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7-0031-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7.031

1 研究背景

农村生源学生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对农村基层生活工作比较了解,具有乡土情结,因此,有必要单独以农村生源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就业意愿。通过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对学校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影响农村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因素,提出引导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为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意见,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农村人员基本素质、建设美丽和谐的村容村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意义

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总结整理,着眼于“新时代”农村建设背景,通过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探讨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就业的问题,从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域,为农村生源毕业生返回农村就业提供依据和支撑。另外,在文章的研究过程中运用到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在一些学者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就业影响模型。

除此之外,“上大学”一直以来是农业人口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有的家庭甚至将全家的所有收入用于供养大学生学习,以期得到回报,所以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然而,农村生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比城市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承受更大的風险。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微观视角了解目前农村生源学生返回农村就业的意愿,帮助其规避就业风险,转变就业观念,达到成功就业。同时,也希望从学校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

3 文献综述

高玉峰和刘泽义(2010)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体现出“一刀切”的特点,都期望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更期望进入国有单位,提出应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加强正确择业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杨金平(2010)探讨了农村生源大学生受其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而他们就业与否对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多方面入手建立开放的、规范的、有序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机制;农村生源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农村生源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社会应该为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国家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中就业的政策和制度等6个方面化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李学婷、黄东兴、范刘阳(2017)提出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高校的基层就业指导和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完善家庭教育功能等对策,增强高校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解决人才供给格局的矛盾。祝军、杨平(2015)通过对基层就业项目的调研,得出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和个人发展受限制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关注和投入不够、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则是困扰已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最主要问题。

4 河套学院基本情况及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

4.1 河套学院基本情况概述

河套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就业工作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是整个社会评价学院的重要标准。

学院共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理学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农学系、医学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马列教学部、体育教学部12个教学系部,现开设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20个,与7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达10126人,其中男生2299人,女生6597人,性别比率1∶2.87。

河套学院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经济地区,区内生源人数占总人数92.67%,生源最多的 5 个盟市分别是巴彦淖市生源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30.05%,乌兰察布市生源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6.20%,赤峰市生源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3.29%,呼和浩特市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2.29%,通辽市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7.65%;其他盟市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3.19%。区外生源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北省、山东省、贵州省等10个省区,占学生总人数7.33%。其中农村生源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82%。

4.2 农村生源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调查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河套学院农村生源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针对12个部系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选取了一部分在校大一、大二的农村生源学生进行调查。从就业紧迫感来说,大三、大四的应届毕业生紧迫感更加强烈,就业意愿更为贴近现实,大一、大二的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紧迫感较低,对现实社会了解程度较低,就业意愿可能与现实有所偏离。选取不同阶段的农村生源学生为调查对象,使得样本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同时进行,整个调查阶段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6%,对学生所学专业没有限定,使得调查对象专业全覆盖。

4.2.2 调查内容

结合学院实际,问卷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专业类别、学历层次、所在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家庭背景情况,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年收入情况等;第三部分是就业意愿,包括就业薪酬期望、基层就业领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等内容,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国家政策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受访者对国家政策了解程度,社会宣传、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4.2.3 调查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通过Excel软件来完成原始数据的录入和处理,经过整理后,运用SPSS 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 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无法估计和测量。因此,为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文章对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根据前期的查询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是对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二元回归分析的因变量通常是二分类变量,即“是”或“否”的变量,正适合文章的研究主题“是否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研究。

二元分类回归模型中,设因变量Y,取值为1表示事件发生(文章表示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取值为0表示事件未发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影响Y的n个自变量分别标记为X1,X2,X3,…,Xn。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式中,ρ表示农村生源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概率;Xi(i=1,2,3,…,n)为影响农村生源学生是否去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βi为常数项;u是随机误差项。模型相关变量赋值见表1。

借助SPSS软件实现模型计算,首先进行效度分析,根据变量进入模型方式及变量进入模型的数量进行多次验证,KMO的检验值是0.682,数据达到因子分析条件,Bartlett的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0.01,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结果显著,适宜做因子分析。

根据表3,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8.33%,将这四个因子作为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因子载荷量评分,找出每组因子影响最大的一组变量,根据各组变量的性质,给予每个因子命名。因子1包括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统称为主观因素;因子2命名为客观因素,包括所在年级、有无实习经验;因子3称为政治因素,包括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因子4称为经济因素,包括期望薪酬、家庭年收入。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就业意愿(Y);解释变量从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选取,即个体因素中所在年级(X1)、是否学生干部(X2)、政治面貌(X3),家庭因素中家庭年收入水平(X4)、父母态度(X5),社会因素中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X6),学校因素中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X7),另外包括农村生源学生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程度(X8)、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X9),以最终确定的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入研究模型,得出如表3所示的回归分析结果。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结果见表4。

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是所有变量都会对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也不是所有假设能被验证成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其一,主观因素影响,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上,都会影响到变量的选择,实际调研中,影响农村学生回农村就业意愿的因素还有很多,不能把所有因素包含在建立的模型中;其二,客观条件影响,样本范围有限,尽管是随机抽取的,但是也具有偶然性,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其三,由于计量水平的局限性,在模型构建和计量分析中也存在一定误差。

模型结果分析:

该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模型R平方值(Pseudo R平方)为0.908,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意味着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所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年收入、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父母态度可以解释农村生源学生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90.8%变化原因。

从变量对模型影响显著性程度和回归系数来看,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了解的回归系数值为-0.569,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P=0.000<0.01),意味着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了解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OR值为0.566,意味着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了解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减少幅度为0.566倍。

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的回归系数值为0.459,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P=0.021<0.05),意味着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OR值为0.632,意味着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增加幅度为0.632倍。

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的回归系数值为0.525,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P=0.043<0.05),意味着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OR值为1.690,意味着学校基层就业指导与课程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增加幅度为1.690倍。

所在年级的回归系数值为0.017,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P=0.870>0.05),意味着所在年级并不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影响。是否学生干部的回归系数值为0.262,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P=0.367>0.05),意味著是否学生干部并不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影响。

政治面貌的回归系数值为-0.223,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P=0.532>0.05),意味着政治面貌并不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影响。

家庭年收入的回归系数值为-0.186,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P=0.085>0.05),意味着家庭年收入并不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影响。

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的回归系数值为-0.677,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P=0.001<0.01),意味着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OR值为0.508,意味着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增加幅度为0.508倍。

父母态度的回归系数值为1.337,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P=0.038<0.05),意味着父母态度会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OR值为0.263,意味着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增加幅度为0.263倍。

总结分析可知:学生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程度、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家庭年收入、父母态度、农村就业期望薪酬6个变量对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影响显著。数据显示,对农村工作生活越了解、家庭年收入越高,越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对农业政策了解越多、学校基层就业指导课程越多、父母越支持,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就越高;学生所在年级、是否为学生干部、政治面貌3个变量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没有明显影响。

6 促进农村生源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农村生源大学生对于赴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还是很高的,他们对于回农村工作并不排斥,但是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更愿意从事农业相关的管理工作。从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学校基层就业指导课程、农村基层就业期望薪酬以及父母态度等关键变量都与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呈高度正相关。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意见。

6.1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服务人才

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考虑。

农村就业政策方面,引导到农村就业的学生从事开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当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的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简单商业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一些微商的兴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相对应的配套业务还不够完善,如农业金融业务、农业保险业务等,农村学生可以关注政策的导向,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到农村更广阔的天空大展身手。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方面,传统农业劳动人专业技术水平一般是比较低的,大多数务农工作者凭借以往经验安排种植下一年度的农作物。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农村基层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农业知识教育的普及和引进具有高学历、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农村生源学生因具有乡土情结、对农村实际工作和生活情况熟悉等优势,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主要对象。要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仅需要教育的普及,还需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来让人们逐步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自给自足、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努力使现代新型农业人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经得起市场风险的职业农民。

6.2 加强高校引导,培育人才

高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在教学中转变农村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学业上获得过硬的专业技术。根据前面实证分析,有78.33%的农村生源学生认为学校针对农村基层的就业指导课程比较少,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正如现实情况一样,高校对学校整体就业率较为关注,没有特别注重某一类学生,特别是在就业地区上,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大多都是在城市中,高校并没有着力引导农村生源学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因此,加强高校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引导和培养,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6.2.1 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

发挥高校舆论指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要通过各类宣传、就业指导为学生解读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帮助农村生源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就业问题上发挥主体引导作用。

从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学生获得相关农村就业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还有待提高。因此,建议河套学院通过就业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和形势政策分析课程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就业形势、农村就业政策的宣传,甚至在主修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解读等方面的服务;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和以后的发展前景,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农村发展形势。同时建议,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设农村就业情景模拟,设置相关场景,用真实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农村就业中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利用学校广播站、就业网站、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活动日等方式,向学生们宣传农村就业政策、解读农村就业形势和未来农村发展形势。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开设,让学生能够提前知晓当前国家关于农村基层就业的形势和政策,这样经过2~3年的教育,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认清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根据政策引导积极主动地到农村基层就业。

6.2.2 增设农村基层实践教学,培养农村生源学生服务意识

高校的实习工作大多是安排在城市中的企业里,很少有农村基层实训的基地,学校与农村实践处于脱节状态,不能达到高校教学计划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农村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能力的培养。农村基层实践课程能够给农村生源学生提供实践工作,了解农村基本情况的机会。通过调查,农村生源的学生对农村基层工作并不是很了解,可能是由于家里为了培养其读书,很少让其接触农活,甚至在城里租房打工陪读;又可能因为这些年农业发展相对迅速,他们对农村的印象仍停留在以前。因此,设置农村基层实训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亲自体验,使农村学生对农村基层的现状进一步了解,增长见识,丰富履历,提高服务意识,锻炼适应现代农村的能力,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顺应当前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村基层实践课程要放在“2+1”“3+1”教學模式中,纳入学校农村生源或者农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教学计划中。

6.2.3 建立校地联动机制,培养实干才子

农村基层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城市更为艰苦,农村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村生源大学生认为农村是缺乏发展机会和职业提升空间的,这也是大多数农村生源大学生“知农不爱农”和农村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对此,仅仅依靠高校很难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建立校地联动扶持机制。学院应当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设计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有意愿回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院根据学生需求,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到生源地针对专业需求联系企业,上门推销毕业生,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选择渠道,做到一生一策、一对一帮扶。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发挥先进学科作用,将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当地农村就业情况和农村紧缺专业人才,及时调整农村生源学生的招录计划,增加地方专项计划比例,扩宽地方专项计划的专业范围。高校要认清其在社会发展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义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专业设置、社会服务领域方面制定促进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

6.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就业教育过程中,一是要突出诚信教育,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职业论坛等形式讲明诚信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对毕业生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以隆重而热烈的毕业典礼为契机表彰到农村基层、到艰苦困难地区去的优秀学生,鼓励农村学生在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回报祖国。二是要更新观念,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农村生源学生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和发展,而不愿意到基层组织或私营企业求职发展。实际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学生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高校要教会农村生源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基层,只要肯努力就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6.3 完善保障制度,留住人才

第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一些农村基层单位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钻法律空子,私自用居民医疗保险取代职工的社会保险,以致刚入职的毕业生不能够长久的待在基层,为基层服务。为使高校农村毕业生能够在基层得到长期发展,保障性政策要落实到位,入职即办理五险一金,保障工资能够按月发放。

第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合力,补偿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为留住回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其所在学校、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签订合同时限等内容,制定相关标准,以补偿部分学费或代偿部分贷款。

第三,完善基层项目服务政策,增加农村生源学生的数量,拓宽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近年来,报考基层项目服务人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录取分數线也不断上升,这也说明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意愿明显提高,但是基层项目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一项目的实施,虽然暂时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彻底解决基层缺人的现象。从个人角度而言,服务期间,也是个人发展的缓冲期,只要能够考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会立马从现有岗位离职;服务期满,基层也不能够很好地给安排工作,以致基层项目人员再次失业,需重新找工作。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急需情况、本人意愿等因素,适当放宽事业单位聘用条件,使项目人员能够有希望,有盼头。

参考文献:

[1]李学婷,黄东兴,范刘阳.高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高校学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5):77-83.

[2]李秀霞,袁涛,邢新,等.医学生农村基层择业意向调查及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的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71-77.

[3]方硕瑾.基于微信平台创新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探析[J].特区经济,2015(7):155-156.

[4]任志强.基于回归模型的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93-7594,7599.

[5]廖海霞,马珺.我国医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380-383.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HYSY201911)。

[作者简介]张晶(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农业硕士,就职于河套学院。

3377500589210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对深圳大学生思想状态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分析
浅谈高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形势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
云南就业形势分析与优化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当前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