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政课培育目标研究

2022-03-19 01:27王倩文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定位学生

摘 要: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公共参与核心素养以来,对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实施方略层出不穷。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的是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行为能力,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其他三大核心素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目标定位要清晰,帮助高中生了解民主管理、体验民主决策、有效民主监督,提升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将学生的正确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参与政治生活。

关键词:学生 公共参与素养 培育目标 定位

中图分类号:F016.3;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4914(2022)02-181-02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更加关心自己权利的行使和保障,积极参与并主动融入民主政治之中,通过寻求合理的方式来保障合法权利实现,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借此增加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处于不完备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尚显不足。为了解决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探讨高中生公共素养的培育,准确定位培育目标,从而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一)公共参与

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公共参与即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两层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共”的含义解释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参与”也作“参预”或“参豫”,指的是预闻而参议其事,以第二或第三方的身份加入、融入某件事之中。由于学术研究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也在不断更新对它的定义。

提到“公共参与”,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是“公民参与”和“公众参与”这两个名词。“公民”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具有某国的国籍,并期待依法享有该国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履行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的人。“公民参与”这一词的出现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公共政策只为少数人服务,他们掌握着公权力,是金字塔顶端的人。而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如果制定规则不改变,只维护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种管理方式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公众参与”常用于行政管理中,如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公共参与”相对于前两个概念来说,在范围上涵盖得更加广泛一些,每一位公民都是处于社会中的人,社会个体是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不仅要参与政策制定,还要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但是最终的目的和核心都应该回归到政治参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二)公共参与素养

在现代汉语中,“素养”通常可以认为是人的修养,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种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但是形成的最主要途径还应该落实在后天的教育上。目前,我国对公共参与素养的研究,学者李飞认为主体应该有意识和能力,在按照程序积极主动地进行公共参与。那么,这种意识和能力如何展现呢?我国学者宋芳明认为参与主体公民必须具备公共参与的相关知识。可见,公共参与素养应该是集公共参与的意识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浑然一体,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二、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中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要求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内容也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从进入学校起就一直在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最关键的是要看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社会公共事务的核心就是参与政治生活,高中生政治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都必须通过公共参与去完成,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体现的就是主体在进行广泛的公共参与,有益于激发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体验人民当家作主。

(二)有利于强化高中生政治参与能力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目标,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化学生感情,强化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公共参与的知识,例如民主管理的程序、民主选举的条件、民主决策的价值、民主监督的意义等,以扎实的公共参与知识为基础,热情的公共参与态度为引领,去提升高中生政治参与的能力。马克思始终关注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人已经全面地发展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丰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有底气地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民主协商、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就需要重视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树立高中生民主法治意识

高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还存在一定的落差,青春期正处于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参与公共事务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无从下手的事情,那么,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在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时,利用一切对自己有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做到处理公共事务有条不紊,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公共生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培养,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当中,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做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优秀高中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发展高中生其他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素养实际上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是紧密相连的,公共参与素养是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行为实践,通过丰富学生的思想意识去提升行为能力是培育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高中政治教师拥有足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能力,高中生掌握了有效的社会实践途径,学校有了健全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体制,家庭自愿无条件支持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时,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自身综合发展能力,用科学精神去分析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三、当代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定位

(一)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管理国家事务,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具备人民当家作主的使命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此制度下,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城市实行居民自治,这使学生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合法有序参与民主管理,积累实践经验。

(二)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

决策的科学性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的保证和重要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它的组织活动原则。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强调应该坚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力支持系统来增强民主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广泛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民主决策的内容更加透明更加科学。除此之外,基层的民主决策与家家户户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比如,在我国农村,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村民都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在城市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会议来进行民主决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使自身具备遇事协商、沟通共赢的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充分体验民主决策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

(三)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

在人民民主专政这样的国体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广泛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认真对待各方的批评,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是尤为重要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把来自各个阶级、阶层的智慧集中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有了更广泛的基础和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方式来保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能力去独立思考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通过每一堂思政课程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政治生活,充分感受到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民主监督与行政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互为补充相互依存。想要发挥好民主监督的作用,必须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到民主监督中去,激发高中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认真学习国家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以求真务实为原则,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建言献策,发扬主人翁精神。

(四)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

与早已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相比,高中生的社会经历不足,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是非标准的判断流于表面,容易“随风倒”,把一些看似是主流核心公德观实则是“腐蚀剂”的思想意识当作是标准去开展政治生活,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与大数据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然而有时高中生就会把一些媒体推崇的“反面教材”误认为是核心的主流公德观,导致价值判断失误,歪曲了主流公德意识,从而使一些高中生被变成了“被腐蚀物”。

我国有一位学者冯契这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自愿的,是出于意志自由的活动。”因此,要将社会的公德要求转化为中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是高中政治课的目标,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学生公德意识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教书育人,帮助广大的高中生尽早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快乐地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450.

[2]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01.

[3] 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页.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王新松.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J].浙江学刊,2015(1).

[6] 马晓晴.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 侯思卉.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8] 谭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9] 康瑞瑞.思想政治课程中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0.

[10] 乔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精神”重要论述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工网,2021.01.26.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王倩文(1998—),女,汉族,黑龙江省鸡西市人,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思改课建设。]

(责编:若佳)

3164501908214

猜你喜欢
定位学生
定位的奥秘
快把我哥带走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学生写话
基于RFID的室内无线定位识别系统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