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海关“智慧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2022-03-19 01:56沈立曹爱玲吴婵婵
经济师 2022年2期

沈立 曹爱玲 吴婵婵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海关致力于科技创新、持续奋斗,取得了丰硕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在“科技兴关”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海关后勤是海关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关“智慧后勤”与智慧海关的实现有着共生共长的直接关系。文章探究了海关“智慧后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了海关“智慧后勤”的实现路径,结合我国海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海关后勤工作规范以及促进海关后勤能力提升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智慧后勤” 科技兴关 现代化后勤 后勤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284-03

一、海关“智慧后勤”实现的必要性

近年,海关系统自上而下,贯彻落实“五关”建设,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科技兴关”应运而生。“五关”建设,其目的是将海关打造成为智慧型、创新型新海关,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夯实技术基础设施,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将全国海关科技水平达到世界前列,领跑全球海关科技发展。

1.机构改革对海关后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

检验检疫划入后,新海关的职责及队伍愈加宽广和壮大,后勤工作的力度、能力、水平也愈加繁杂。原检验检疫和海关,在政策制度、业务开展方式和水平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整合后,具体表现为保障能力的厚薄不一,保障措施的长短有别,保障水平的参次不齐,最终导致保障评价的褒贬不一。这种不平衡是很难彻底改变的。海关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压力。

2.践行“科技兴关”,实现“科技海关”。随着海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践行担当奉献、改革创新的潮流,海关依法依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科技兴关的不断推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关深化体制模式改革创新,不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全球海关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智慧后勤”的实现,恰恰是科技兴关最有力的变现和践行者。

因此,推进海关“智慧后勤”的实现,是解决海关后勤保障中所面对的新形势下错综复杂、困难交织现状的关键,也是建设新海关,特别是现代化海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海关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海关后勤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随着党中央八项规定执行的日益深入,海关后勤保障也暴露出了几个现实问题:一是运行成本日益增加。部分服务项目,最直接的如食堂消杀、管道清洗、污水排放、餐厨垃圾清理等。二是后勤保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总担心有部分工作会因不够专业而违规或者承担责任,他们急需专业人员进驻,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同时也规避了安全风险。三是海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部分后勤岗位的公务员人员即将调离现有岗位,后勤部门的事业单位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明确。

综上所述,海关后勤必须实现“智慧后勤”,提高管理绩效,压缩运行成本,提升专业化水平。

二、海关“智慧后勤”的主要内涵

海关的“智慧后勤”主要指的是对海关财务、科技等一些后勤工作及后勤部门的保障,同时也是一种不断完善的保障体系和保障手段。科学技术,作为海关“智慧后勤”的重要生产力,需进一步发挥其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为现代化海关建设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因而“智慧海关”的实现,主要由现代化保障体系及保障能力、科技兴关树立产品思维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三方面构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推动海关事业的发展。

1.现代化保障体系及保障能力。海关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能力主要指的是海关后勤保障的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参照的法规制度,以及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综合素质等等方面,与国际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海关所面臨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能力全面、综合且有效,保障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等。

现代化发展的判断依据有:第一个方面是制度化和规范化,判定方式需要具备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并且相关保障程序必须是规范的。第二个方面是法制化。无论是何种后勤保障事项,都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开展。第三个方面是高效化,海关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具备高效的特点。第四个方面是柔性化。现代化海关后勤,应具有灵活性、协调性,并且运行系统是比较完善的,并且各个系统之间都属于一体,紧密相连相互支持。

2.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打造智能后勤。海关“智慧后勤”,一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品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切实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牢牢树立产品思维。“智慧后勤”的打造与实现,必须勇于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运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创造性、有建设性地开展工作,将各种如采购审批、车辆保障、食堂订餐、物业服务等环节,运用智能化的平台呈现出来,适时加入新模块,将“智慧后勤”打造成一个全天候、全场景服务的系统工程,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统筹制定总体框架,有机融合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明确职责和协调机制,边界清晰,步骤有序,且更加的人性化。

3.后勤社会化改革。海关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手,改变原本彻底依赖行政资源,逐步转变为由社会组织提供有偿的、专业的后勤保障服务。

其本质,就是海关的后勤管理保障工作要通过一些列的改革,进而联系市场、依靠社会,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从主观上促进保障实施主体提高保障品质,降低成本,从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行政机关助力,有利于改善政府部门的亲和力、公信力,也为促进海关守好国门、促进服务经济发展新添动力。其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顺和调整后勤保障中的各种关系,优化组合和统筹兼顾后勤资源及各方利益,不断提高海关后勤保障能力,要让广大的海关警员能在改革中现实获益,激发对海关事业的热情,对海关的敬畏和坚守。

其原则有三:一是坚持灵活、同意和高效的原则;二是服务至上的原则;三是打破原有机制体制,提高效能,最终减轻后勤支出的原则。

三、现阶段海关实现“智慧后勤”面临诸多挑战

现阶段我国海关后勤保障工作中存在很多矛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保障理念不完善。部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保障理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海关后勤的发展。比如,海关后勤工作人员不具备积极服务的意识,存在消极的保障思想以及被动工作观点,没有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开展保障工作,被动工作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后勤保障缺乏自主能动性;后勤保障体系手段单一粗放,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协调同意,创新劲头不足;科学技术保障意识不强,后勤工作人员疲于接受命令,保障活力和保障效益不高等。

2.法规制度不完善。近年来,海关在业务领域的制度法规建设和完善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反观后勤保障方面,无论是在政策、规章、制度等环节,极少有动作,这与业务条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海关后勤保障与业务发展需求的不适应。

3.体制机制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后勤保障体制未能实现统一、集中、高效的要求,及保障服务部门条线多。现如今,海关涉及到后勤保障的部门众多,财务、科技、关保、后勤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数据中心等,呈现出单打独斗的传统保障模式,条线多、资源散、合众难、效益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权责不清、业务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大大降低了保障效能。二是保障机制未能实现信息化、社会化。人的因素过多,法的制约较少。整个后勤保障未切实落实“科技兴关”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信息化水平低或者参差不齐,全关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及平台尚未构建,这大大降低了、制约了后勤保障能力及效率的提升。

4.综合素质不完善。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能力,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劳动密集型服务,而是需要集约化、专业化的保障队伍的系统保障,这需要现代化的人才队伍做强有力的支撑。而在海关后勤队伍建设上,队伍老龄化相比业务部门较为严重,且大量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这与海关后勤保障能力专业化、技术化的矛盾愈加激烈,这和保障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是不适应的。

四、海关“智慧后勤”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智慧后勤”即人(制度)的因素、技术的手段和市场的推手。

1.以人为本,夯实海关后勤保障工作基础。一是培养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和创新意识。海关首先是个政治机关,肩负着关税及进出国门的人、财安全。这要求海关后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有较强的管理、服务以及保障的角色意识。海关后勤人员更应该了解自己的定位,知道自身承担的责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海关后勤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还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在海关后勤服务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积极的进取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的工作方式,为海关后勤工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二是理顺体制机制,打好坚实基础。一是明确总署、直属、隶属海关的财务部门、关务保障部门、后勤管理中心、技术中心等的职责分工和管辖范围。二是明确后勤管理部门的建制及编制,人员的定性,统一各种如事业人员、聘用工、劳务派遣等的用工管理方式,以岗定人定责管理,职责、权力、利益想统一,为社会化打好组织基础。三是明确隶属海关后勤管理中心的定位。四是建立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督办有关后勤事务。五是科学制定改革方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表,及时跟进,重点督办,适时调整。

2.以科技为纲,推动海关后勤保障智能化建设。一是积极探寻“物联网”,不断打好基础层。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INTERNET,连接在一起,这就是“物联网”。通过“物联网”连接的事物,具有“网格化”“精细化”甚至“智能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促进监管模式的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海关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基于“现场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等大型以数据为核心的基础性监管平台的建设,探索后勤保障联网技术的应用。二是对接“云”时代,优化资源配置。“云”的理念,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分享使用的服务。海关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更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建设后勤业务的“动态资源池”,以数据为核心,一是构建“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二是与市场对接,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共享社会化大数据资源,从而实现受众人群更多、覆盖面更广、数据库更全的“外部云”。三是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将“ITIL”技术与后勤保障体系相融合。随着海关改革不断地推进,海关各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海关后勤保障工作应积极学习和运用“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理念,积极推进智慧平台等综合项目的系统性建设,既实现管理手段中,监管、管理、控制的有机结合,又能促进直属海关与总署各节点之间的信息运作、交换、分析,从本源,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资源的共享利用,不断提升数据的使用效能,实现后勤管理从故障判断、问题分析,到资源配置、模式调整等操作的自动化、高效化、有效性。

3.以制度为保障,推进海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是注重整体规划,抓好顶层设计。稳中求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勇于创新,打破以往陈旧的观念体制,但也不能急功近利。首先,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导向,社会化改革列入海关后勤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规划中,社会化改革应包含完整的各种步骤、方向、目标实施和取得的时间表、线路图、布局图,同时积极做好人财务的规划,比如,人员、资金、风控、分析、应急等各项保障等机制。二是引入成本绩效,引领改革实效。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薪酬绩效意识,以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变化问题,打消思想顾虑,让绩效成本观念作为评价的主导思想。业务的开展也应遵循成本绩效观念,根据形式的变化,加快传统后勤业务的关停或者并转,推动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对接市场竞争,推动改革进程。改革过程应注重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效果。在海关涉及功能性服务的收费,可面向社会放开数据源,让海关实体与市场企业平等竞争。食堂管理方面,统筹各单位资源,探索和建立集中食堂,参與市场竞争,实现食堂管理的社会化改革。车辆保障方面,应严格执行用车审批制度,可主动与公交集团或者大型的互联网用车公司合作,购买社会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海关需要“智慧后勤”作为强有力的根基保障,这也是实现智慧海关最基础也是最必要的第一步。海关“智慧后勤”的持续推进,将大大助推智慧海关的进程。海关“智慧后勤”需要有力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将科技作为抓手,将市场作为推手。在促进海关事业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汲取相关经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赟.海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 汪建新.海关后勤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7(03):26-35+42.

[3] 胡先福.区域通关一体化背景下南宁海关机构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6.

[4] 张伟.平衡计分卡在G海关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6.

(作者单位:钱江海关 浙江杭州 310000)

(责编:玉山)

255750170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