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常见舞弊形式及审计应对思考

2022-03-21 03:56田桂林
中国内部审计 2022年3期

田桂林

[摘要]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是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审计发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展不够平衡,特别是部分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在管理、投资等方面存在不少隐患和漏洞。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对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在收购、保管、销售等环节上的易发问题、舞弊形式进行梳理,并总结了审计技术方法。

[关键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舞弊形式   应对思考

基层粮食购销企业网点众多,承担着政策性粮油收储任务,起着以丰补歉、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笔者发现,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政策性粮油收储、销售、项目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本文对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保管、销售等环节上易发问题、舞弊形式进行梳理,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促进该行业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一、购入环节舞弊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虚开发票,套取粮食收购资金

比如,某基层粮站某年在最低价粮食收购时,为套取粮食收购资金,通过伪造粮食入库单据,虚开购进小麦50余吨,套出收购资金十多万元用于其他开支。这种舞弊方式,多发生在粮食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或以现金方式进行收购结算的地方。审计人员一是对照粮食入库单和开具的发票,检查收购时的检斤单或过磅单,查看两者数据是否一致;二是延伸至售粮农户,查看发票金额与实际收到金额的一致性;三是利用数据分析,整理企业收购数据,分析售粮农户的车辆信息,筛选出非货运车辆,然后进一步核查疑点数据,判断虚假收购行为。

(二)乱扣水杂,导致粮食升溢或短少

在政策性粮食收购过程中,收储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不扣或多扣水分、杂质,造成粮食收购数量的短少或升溢。对于不扣水杂,往往是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粮源不足,粮农惜粮待售。收储企业为了能收到粮食,为获取以后三年或四年保管期内国家储備粮的保管费用,常常在水分含量远远高于12.5%的情况下,不按照水杂扣量标准进行扣量,但收购码单仍按正常水杂含量开具。这样在收购环节就造成了收购数量的短少。对于多扣水杂,是为了获取粮食升溢。在市场粮食供应充足、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下,多扣水杂较为常见。粮食购销企业将入库后的升溢粮重新虚开码单转作收购数量,或待出库时将升溢部分售出,从而获取不当利益。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一是检查水杂含量,抽取库点部分小麦样本,进行现场水杂检验,将检验结果与小麦入库时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二是查验中储粮在小麦库存期间出具的检测报告,查看其水分情况;三是检查库存小麦出库时的盈亏情况,如有盈余,则说明收购时要么多扣了水杂、要么克斤扣两;四是通过谈话突破,听取当事人介绍,当事人为撇清责任,往往会说出一些事实真相。

(三)替卖方代付运费,变相提高收购价格

审计发现,在卖方市场情况下,一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了多收粮食,以支付运费方式来招揽卖家到自己公司售粮。比如,某公司在正常的收购价格之外,按每吨40元的价格支付卖方运费,2000吨小麦共支付销售方运输费8万元。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抬级抬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被审计单位营销费用,特别是向销售方支付的各种费用,需要细查支付原因。凡不合理的向卖方支付的费用,都是变相的抬级抬价行为。

(四)利用“补库”侵占国家资金

审计发现,粮食进仓后,一些基层粮站因水分超标、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亏库。比如,某库有粮油亏损,通常上级粮食部门会要求承储企业用自有资金从市场上购买粮食自行补库。但一些承储企业,在补库过程中,采购不规范。采购单价过高或采购质量与价格不相称,涉嫌利益输送。甚至一些企业,通过预付款形式先期将购粮款打入粮食经纪人账户,长期不结算,有些粮食经纪人将剩余款项打入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个人账户,侵吞企业公款。对此,审计人员一是查找中储粮地方机构的检查结果文件,弄清短库数量,分析短库原因;二是分析补库期间市场同类粮油价格,并与购进粮油价格进行比较;三是利用“企查查”、公安户籍等手段,分析粮油经纪人与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之间有无关联关系;四是从被审计企业账务入手,查看“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结算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计外部调查。

二、保管环节舞弊形式及审计方法

保管环节的问题,通常表现在以各种名义列支保管费用。比如,多列支熏仓药品费用。通常情况下,小麦在一年保管期内,熏蒸小麦为一次或者两次,磷化铝的消耗量也就是每吨几克。根据库点小麦存量,通常可计算出磷化铝的一年消耗量。审计人员在检查时发现,某粮食购销企业一次性购买磷化铝5吨,金额三十余万元。对于此异常数据,审计人员几经盘问,当事人难以自圆其说,最终说出了虚开发票套取现金的真相。审计人员将此问题作为案件线索报到当地纪委监委立案处理。对此,审计人员可结合企业库存小麦数量、年度内熏蒸记录、磷化铝库存台账、领用记录等资料,经相互对比即可查出。再如,虚列出库及翻仓费用。审计发现,某企业保管费用列支较往年偏高。查验企业粮食统计账、保管台账发现,出库费用与实际出库数量多出12万元。经审计发现该企业重复虚列了去年1500吨小麦出库费用12万元。该费用套出后被该单位用于请客送礼等相关违规支出。其中的审计方法是将出库费用与该企业粮食库存保管台账、统计台账相结合,结合费用开支定额,计算出应列支费用总额,通过对比,就可以查出虚列费用情况。

三、出库环节舞弊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小麦拍卖时未执行国家相关增量标准,增量价格仅以协商价格确定,造成资产流失

比如,审计发现2020年某粮油购销公司拍卖2018年库存小麦5000吨,未经集体研究,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就擅自决定:增量由购买方向销售方某粮油购销公司以每吨10元支付,购买方支付粮油公司小麦增量款5万元。而按照小麦增量计算标准,该批小麦应增量60吨,价款13.8万元。仅此一项,该粮油购销企业就损失8.8万元。对此,审计人员可向被审查企业索要本批次小麦出库检测报告,根据出库检测报告所标注的水分、杂质含量,套用增量计算公式,计算出本批小麦实际增量。然后根据本批小麦拍卖时每吨价格,计算出因增量向购买方应收取的金额。将实际协商价与应收的增量金额比较,就可以计算出本批小麦损失金额,继而深挖权力寻租或幕后交易的案件线索。

(二)擅自减免出库费收入

按照规定,小麦竞拍成功后,购买人在交割小麦时,要向库点企业每吨缴纳30元的出库费。但审计发现,一些收储企业,常常以小麦毁损等理由,未经集体研究,就擅自减免购买方出库费,甚至向购买方倒贴运费,造成企业重大损失。审计中,审计人员一是重点审查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内容,查看其内容,看有无出库费收入;二是将年度内收入总额与出库数量进行计算比对,看企业是否将出库费应收尽收;三是查看具体销售凭证,看每批次粮食出库费收取情况,是否存在以粮食质量等原因擅自减免收入情况。

(三)违反规定,借用资质自拍自买本公司库存粮食

审计发现,某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借用“某市民生面粉有限公司”“某县广纳利面粉有限公司”资质竞拍自己仓库小麦销售,2013年10月销售出库小麦8822.19吨,实际出库数量8446.74吨,销售收入142.33万元,扣除粮食损耗375.46吨折价款84.7万元,净利润57.63万元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此做法严重违反了拍卖法和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竞拍销售交易细则的相关规定。审计人员可查看被审计单位粮食出库单、竞拍保证金缴纳资料、出库费收取情况、小麦出库记录情况,以及竞拍方签字等会计资料,锁定被审计单位违反规定,借用资质自拍自买本公司政策性粮食的违法事实。

(四)虚报粮食损耗

粮食企业在粮食保管过程中,通过虚增粮食损耗量的方式套取资金。比如,某粮油购销公司在一次小麦轮换过程中,以3.5%的比例上报粮食损耗70吨,而实际损耗仅1%即20吨,虚报50吨,价款11.15万元。具体的审计方法是,一是查“频率”,检查粮食企业是否高频次、有规律地上报粮食损耗;二是看“同行”,横向比较周边其他规模、条件近似的粮食企业损耗情况;三是查“账目”,对比库存账和财务账,看出库码单与财务账记载的库存、销售数据,以及与损耗表之间是否存在异常。

四、项目购建环节舞弊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国有粮食购销公司未经出资人同意,擅自高息集资建仓

以某公司为例,未经当地粮食主管部门同意,三年间共集资600余万元,月息2—5分不等,期间共向集资方支付利息300余万元。并且部分高息借款人,为公司高层或公司管理人亲属,该行为涉嫌利用高息集资进行利益输送。审计人员可审查公司财务费用账,利用公安数据、“企查查”、“天眼查”等手段查阅相关企业负责人信息,从中发现利益输送等违法违纪事实。

(二)项目建设采用邀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审计人员在对某粮库办公楼审计时发现,该项目造价280余万元,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审计人员在对多家报价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审查时发现,多家投标文书的内容、格式都惊人的一致,甚至连标点符号错误、文书油墨遗痕位置等都极其相似,由此可判断该项目在招标时投标各方存在串标行为,该邀标背后存在利益输送嫌疑。对类似问题,审计人员可对项目建设资料进行审计,检查时要特别关注各投标单位现场签字笔迹、投标保证金缴纳账号,若各投标单位投标文件的内容或格式高度相似,则可确定为围标串标。

(三)低价变卖资产或高价购入资产

比如,某购销企业负责人将自己用过多年的储粮设备,私自高价转卖给公司,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0多万元。审计人员可通过了解该企业购入资产的必要性、资产来源、资产使用情况,必要时可通过第三方市场评估确定购入资产价值,并将评估价格与购入价值相对比,从而发现损公肥私的行为。

(四)利益输送

利益输送的表现形式为,大宗物品采购未经集体研究决策,随意增加预算、擅改规划,不搞招投标,一把手擅自搞“一言堂”,暗中利益输送。比如,某粮油购销企业两年间在仓储维修、储量设备购置、仓库晒场等方面开支十多项,金额220余万元,上述事项均未通过公司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审计人员一是审查公司会议记录,查看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情况;二是查看有关决策过程,看公司是否进行询价程序;三是查看市场同期同类商品价格或到对方单位调查商品实际销售价格,看是否存在高价购置现象。通过上述手段锁定以权谋私的事实。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大于天。针对基层国有粮食粮食企业在收购、存储、销售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应积极研究对策,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改进内控,形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作为外部監督机构的纪检、审计、粮食主管等部门要认真调研粮食行业舞弊特点,探索应对策略,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在内外合力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规范运营的良好环境,实现企业发展、保障安全、运营高效的管理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审计局,邮政编码:236800,电子邮箱:13805678026.tian@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树亮.粮食收储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及改进建议[J].经营者, 2017(6):62

[2]李曼,陆贵龙.粮食托市收购审计应把握两个环节[J].中国审计, 2012(7):62

363850058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