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教育绿水间 瞻望杏子累累处

2022-03-21 04:02徐承芸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布头眼睛作文

深秋时节,我倚着飘窗的靠枕,望着桂花飘香的院落,读着:

南乡子·绿水满池塘

宋·李之仪

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荷花几阵香。

角簟衬牙床。汗透鲛绡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悠悠送夕阳。

眼前忽而浮现夏天池塘绿水微漾、邻墙黄杏压枝的景象,闻得“荷花几阵香”,思绪飞越,似“点滴芭蕉疏雨过”。回顾自己从教30年中最初10年的教育生活,瞻望学生的成长、成才,甚慰。

? 忽闪我的“闪电眼” ?

1991年8月,师范毕业后,我以“优分生”的成绩被选入南昌市百花洲小学;9月,担任四年级(2)班语文老师。当梳着长辫子的我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教室里好一阵骚动:“老师,你多大呀?”看着他们满脸兴奋的样子,俨然班上来了个新同学,我暗想:上课时我得想办法“震住”他们。

用什么办法“震住”他们呢?我脑海中浮现我学生时代的两位老师——教我一、二年级语文的潘维康老师和教我初中数学的陈望萍老师。两位优秀的老师上课的情形像过电影一样从我脑中掠过,我猛然间发现她们上课的共性——注重组织教学。

潘老师那双锐利的“鹰眼”,能在我们读書时搜索到小声说话的同学,能边上课边发现混在我们当中“神游天外”的同学。陈老师讲解难题解法思路时,那双大眼睛便满教室打量,尤其是在教室最后几排“扫射”;只要一发现有动静,她便停下不说话,眼睛射出去的“光束”能让“捣蛋鬼”显形。

想起两位老师的“杀手锏”,我也有了主意。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开始了教学生涯的第一课。我先对孩子们提出上课要求:“要认真听讲,老师在讲课时,你们的眼睛要看着老师,手自然地放在桌上;同学发言时,你们的眼睛要看着他,对同学的发言有补充或不同意见的可以举手说出来……”我说得很慢,但把要求说得很清楚:“我的眼睛很厉害,不管哪个同学开小差、讲小话,我都能看见……”

我夸张地把头摆了摆,眼睛快速转了几圈,问:“发现了吗,老师的眼睛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徐老师的眼睛炯炯有神!”坐在第一排的女生第一个发言。

“徐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坐在教室中间的女生接着说。

我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但“戏”还得演下去。“还有什么不同呢?”我走近孩子们。

“老师的眼睛转得很快!”有的孩子直接凑近我的脸观察着我的眼睛说。

“老师的眼珠是黄色的!”一个孩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这句话一出,不少孩子已经顾不得在上课了,立刻围住了我。

“真的,真的!”“老师的眼底还是蓝色的!”孩子们已经兴奋得不行。

差不多到火候了,我拍了拍手,说:“大家坐好。老师的眼睛与你们的不一样,这叫‘闪电眼,天生的哦!你们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不然老师很快便会发现谁在走神,谁在开小差。”

自那天以后,我就一直靠“闪电眼”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我想,每一位好老师兴许都有一双有着“特异功能”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与眼的交汇,必然能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 用好“零布头”时间 ?

我的妈妈是一名纺织厂女工。她特别能干,总能将一些看似无用的零布头拼拼接接,做成围裙、萝被(现在的夏凉被)等有用的物件。伴随着缝纫机“哒哒”的响声,各种颜色的零布头不一会儿就变废为宝了。

当了5年小学语文教师后,我被任命为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同时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工作任务更重了,教学时间更紧张了,我便想办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其中也有好些“零布头”没有利用好。课堂上的“零布头”,指一些零零散散的课堂剩余时间,三分钟、五分钟或六分钟、八分钟,它们散落在课堂上,不受老师重视。这些时间就像妈妈的那些零布头,如果能被我很好地利用起来,我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培养兴趣——学生对课外语文知识特别感兴趣,我便准备了一些课外学习材料,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书籍、著名作家的趣闻轶事、自己的读书心得等,利用课堂上“零布头”时间讲给学生听。虽说是短短几分钟,却充实了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

分享作品——学生平日里写的小练笔、周记,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之前总是我批改得多,点评、交流得少。有了利用课堂“零布头”时间的意识后,我便决定花点时间来鼓励学生交流、分享作品。我告诉孩子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你们享有著作权,包括传播权、展览权、修改权等。”课堂的“零布头”时间,我常常鼓励学生用各自的方式交流分享自己满意的作品,如一篇感人的日记、一篇精彩的小作文、一个蕴含哲理的句子、一段续写的小故事。我和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享受分享作品的快乐。我发现,喜欢写作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开展微活动——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学科,活动是学生喜欢参与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课堂上的“零布头”时间,组织大型活动不太现实,但微活动广受欢迎,如词语接龙、成语对对碰、我是小诗人、绕口令比赛等。活动的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又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练习,既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技能。我发现,活动中的孩子们不只会闹腾,还会凝神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这样的文字形容他的学生:“我凝视着那一双双乌黑、淡蓝、墨绿、浅灰色的眼睛,觉得每个儿童此刻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小窗口,入迷地观看着蓝天和大地、太阳和月亮、鲜花和飞鸟,而且每一个小窗口互不相同,各有特色。”我望着教室里几十双神采各异的眼睛,怀有与大师同样的感受。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上“零布头”时间的有效利用,培养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情感。

? “你们都能成作家!” ?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教我语文的鲁宏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正式地宣布:“我们班以后会出一个作家,那便是徐承芸!”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万分紧张地走上讲台,从老师的手中领到一支钢笔,黑色的,英雄牌,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随后,鲁老师拿出一張报纸,上面竟然刊登了我前些天“三八”妇女节时写的一篇短文《妈妈的节日》,原来鲁老师帮我向报纸投稿,并且真的发表了。那是我读书以来最高兴的时候,比获得“三好学生”奖状、“免学费”奖状、作业本奖品还要高兴,因为美丽、优秀的鲁老师竟然说我长大后能当作家。如今回想当年,这也许是老师对我的一份鼓励与祝福,或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吧。从那以后,依然有不少语文老师表扬过我的作文,甚至有老师将我的作文传到其他班、其他年级去展示,但再也没有老师帮我投过稿,还这么慎重地宣布我能当作家。可是,有这一次已经足够了,后来我开始自己投稿,甚至曾在短短5年内发表了十余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歌、故事、小小说。鲁老师的话像一把利斧,把我蒙昧的心智劈开,一束耀眼的光带着太阳的味道把我暖暖地包裹起来,直到今天。

因为感恩老师对我的培养,所以我在当老师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培养。

我不赞同老师早早地将“作文很难”的观点传递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因为对作文有畏惧心理于孩子们学习写作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初教一个班,第一次让孩子们写作文前,我常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写的文字用个布口袋背到班上,然后哗地倒在讲桌上,其中有我的作文本、摘抄本、周记本,还有刊登了我的作品的报纸、杂志,以及爸爸给我做的第一本书。然后我会用一节课与孩子们分享我求学十余年间写过的文字、发生过的故事,他们听得饶有兴趣。我告诉他们:写作就像吃饭、玩耍那么简单,只要如老师这般一直坚持写下来,你们人人都可以像老师这样,记下童年、少年时代的趣事、丑事、囧事……你们人人都可以当作家!

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都会冒出奇异的光,这光像夜空中的启明星一样夺目,像春天草叶上流淌的露珠一般晶亮,像长夜里的火把一样有着倔强、活泼的力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难以想象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目光,那是他们对自己的憧憬之光、期待之光、瞻望之光。

光,虽亮,但仅仅是萌芽,他们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育的田地里精耕细作;而工业讲究的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作业,任务没完成,加个班就好了。我对学生习作教学的“精耕细作”便从“重讲评,轻批改”开始。

讲评课内容丰富,我会让作文在学生那儿走几个来回。第一天,我请20多个学生分别朗读自己作文中被我画上红记号的好词、好句、好段落,并组织其他同学赏析;再请整篇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朗读,师生共赏;最后提出学生共有的几个写作问题,例文呈现,现场评改。第二天,学生将上次讲评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自我修改中,改后誊抄,然后与同桌互相评改,“后进生”的作文由我来面批。第三天,学生再次修改后,誊抄,我再对他们的作文及同桌的评语进行等级评定。所有评定尽可能以鼓励为主。

时光流转30年,我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一名资深教研员。关于如何为学、如何为师,我不断在思考、实践、否定、肯定、再实践的进程中彳亍前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一读再读,手不释卷。以下一段话,看似在分析词的写法,也可借鉴来用以理解语文教育: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他说,自然里的东西,都是互相有关系的,都是互相限制的,可是当被写到文学中和表现在美术中的时候,你要把它独立出来,把它原来与现实的关系摆脱掉。那时,你虽然是写实家,但同时也是理想家了。所以写实都是会接近理想的。

语文教育与王国维先生写的文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系母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的工具性特点,但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围绕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语文教育者心中应有大义、大局、大境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才是理想的状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可谓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观照。王国维先生在书里说,写实与理想在作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教育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亦应如此。

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我说:“教育以境界为最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好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基础上领悟出来的,别无二法,别无他径。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猜你喜欢
布头眼睛作文
《小布头奇遇记》阅读串讲之讲故事的秘诀
猫来了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决战前夜
环保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