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21 01:08郑新新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育高层次技术型的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發展模式,正是职业院校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构建快速发展而培育出大量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以推动校企之间的协作协同、互惠互利为基石,通过全面、多渠道协作方式,对职业院校的健康蓬勃发展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有着十分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人员掌握在特定职位上或企业生产劳作中所必须的职务知识、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教学。所以,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离不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也将是职工教育的必然趋势,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以社会和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以为中小企业输出合格人才为教学目标,高校与中小企业一起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协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局面。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企业的发展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取得双赢的局面,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被广泛应用,但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在美国的“CBE”教育——以职位解析、工作能力解析为首的教育,其特征是根据目标将工作能力进行细化分解,然后组合成为一种综合工作能力,该教育不是以老师教为首,内容也只是按照每位学员的能力要求设定,以实习场所操作为首,由老师负责指导管理,使学员掌握更多的知识,并适合更多的工作岗位;澳大利亚的“TAFE”高等教育模式——即以学习能力训练为核心,没有对年龄的约束,以保持市场稳定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推动公司的营业收入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其中,职位教育和技术培训类型也很多,为学习者进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之较快地满足社会对职务岗位的需要;法国的学徒制教育——学院教育和企业培养在政府的帮助下有机融合,学院培训的主要是实践技能人员,而学徒则与企业之间必须签定的学徒协议,该过程中,学徒即是学员,掌握了基础知识后,也是企业人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践训练,并拿到公司所开出的津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该模式以职位需求为核心,课程中60%—70%的时间在企业,有30%-40%的时间在院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交互进行,将企业的实际制造环境与先进设施设备展示于学习者眼前,让学习者更加贴近企业实际,也更贴近今后的学习工作需要,进而给德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具备高超技艺的技术人员,对德意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大贡献;加拿大的教育合作模式——即以学习者的培训和发展为核心,也被称之为“盲人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成功并获得良好的国际信誉;又如,英国的“三明治课程制”模式和中国的“教学工厂”式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为世界各国所称赞[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产教融合也比较落后。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集中在2014之后,但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构建产教融入型中小企业具体实施方法(试用)》,对于构建产教融入型中小企业给出了更明确的政策部署。而且,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江苏、浙江等省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山东省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仍处于较浅层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努力。2020年9月,山东省政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走在先行、全方位创新”系统发表会,山东将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为高校、中小企业“双方赋能”。今天,中国山东省已被确认作为第一批我国产教融合试验建设地区,其中济南、青岛二个市为我国产教融合试验重点城市。目前,在我省的四十多个农村混合使用所有制改造试验项目,已撬动经济社会投入近百亿元。设立了产教对话机制,颁布了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明白纸,确定了第一批142家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了高等职业院校与华为、科大讯飞、腾讯、京东、西门子等国际著名大公司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大公司从先进的生产制造体系、服务体系、经营管理体系、科技体系转变为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体系,有力支持了民族经济文化动能转换[2]。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了第一批39亿元地方债,促进了十六个新设区的县市按照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方案,建立了大型的智能实习与实训基地,而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则肩负了这一任务,成为地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以及培训培养紧缺技术人才的实验中心。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近年来在中国大转型,从生产强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优化经济结构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国家建议将高等教育和企业统筹整合,进而深化企业产教融合,以此推动高等教育链条、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链条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而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为药品与生物技术专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2.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企业实际的情况引入到培训流程之中,通过学员的理论学习在校内获得理论支撑,通过实际活动在公司里获得实践场所和锻炼机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在企业专家的引导下,把理论知识切实运用于现实生产中,使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得以有效培养,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创造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通过高职学院老师到企业实践,更进一步增强了老师的实际能力,老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企业实习的能力也将更进一步得以提升,从而大大缩短了教育理论实践和企业现实生产之间的距离。通过深入熟悉公司的生产流程、市场发展及变化等情况,了解该公司的岗位职责、运作流程、管理用人标准等,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方法和新的工艺。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计划与课程方案,并调整教学模式,以推进教育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

2.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助于技术人员双向培养

由公司提供學习场所、设施、原料,由公司参与该校的课程设计,并派出专门技术人员投入到该校的专业建设。公司的优秀技师经常来该校讲课,校企双方互聘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该校教师还为公司职工开展技术培训,以提升公司职工的素质。经过校企双方的互聘,既培养了学生的专长能力,又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价值,不仅使实训资源短缺的问题缓解,而且造就了学员过硬的教学本领,从而做到了在教育中创收、在创收中教育。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等教育的转型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都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3]。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专门学校,其学生必须承担责任,努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3.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教”无法有机融合

在过去的多年中,校企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但促使了校企共享,学员的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学校就业政策和企业合作零距离进一步落实,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收益。但是,从多数学校和企业来看,“两张皮”问题仍然很严重,大多数的合作只处于浅层次阶段。尽管,该校通过开展“订单班”为企业培训和输出大量具有相应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技术人员,不过,企业并很少参加该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也不会参加该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考评标准的制定,更不会向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当然,公司的产品研发工作也极少有学校的投入,更不会参与对公司人员的全面培养。可见,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同样还面临着脱离实际、远离生产、背离企业需要的问题,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由于缺乏体制保证,基本上是比较松散型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实现互利共生,不过属于较浅层次的,没有走得很远。

3.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因为政府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始终未实施,并且在实践工作中,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比较艰苦和复杂,学生教育任务又相当重,导致不少老师都不愿意参加这项工作。同时,校方也往往是以行政性手段来督促老师积极参加培养,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让其缺乏了积极性,也就无法为自己选定“双师型”老师的培养项目。纵然教师被选拔到了公司里,但只有摆摆的样子,走走过场,而不能真正走进公司,而且实际能力也没有提高,所以挂职显然成为了“挂名”。

3.3缺少畅通的对口就业路径

通过调研,70%以上的学生更期待毕业后在合作公司就职。但是,由于合作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就业对口状况并非很乐观。

3.4缺乏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构建单独的部门为其进行引导、服务,从需求调研到过程管理,缺乏相关人员统筹做好决策、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策略

4.1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常会包括许多部分,但为了方便实施,应设置具体的主管机关,例如德国的产业联合理事会、美国的联合教师协会、加拿大的联合教育部、韩国的产学联合科等等,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管机构与业务工作则由其承担[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长远策略,职业院校应设立特设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发展与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深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2建立双元共育、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局面

依托于药品与生物技术学科的就业广泛性,以及学员对专业领域的热爱,学校建立了校企“双导师”模式,由企业领导走进学校,优秀的技术人员进校园给学员讲课,把新知识、新技能、新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使学员实实在在的能够学到知识,并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校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理论保障,同时企业也为学生创造了现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更为贴近企业和社会现实,更贴合企业未来工作的需求,并由此构成了学生双身份、课堂双场所、课堂双老师、实训双指导的“双主体”教学局面。

4.3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无缝对接”

为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与市场需求都必须要考虑在学科专业共建中,使企业在与院校专业共建中的积极性提高,通过联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通过联合培养师资力量,使企业的市场需求和院校具备技能的人才培养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给企业学科建立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校企合作中,尽可能地确保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公司工作环境,将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公司的实际需要实现了无缝连接,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局面。

5.结论

综上所述,在职务学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将是其发展必须趋向,同时又是职务学院培育更高层次、综合应用型、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最高效方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意义上的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冷令.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2)

[2]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11)

[3]高跃函.高校应用技术型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

[4]刘秀丽.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商贸人才,(2020)

作者简介:郑新新,1989年11月,女,山东武城县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72250058928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