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屈原形象的“忠君”与“爱国”

2022-03-21 11:54张艳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无量民族主义国人

张艳

安德森认为“民族”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想象形式——它源于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化。当代西方学界关于民族主义性质与起源时间有“现代构建派”和“原初派”之争。“原初派”代表人物杜赞奇认为,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象了;对中国而言,崭新的事物不是“民族”这个概念,而是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对此,王柯在《民族与国家》一书中详细对比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民族观,梳理出中国传统已有的民族观应该称之为“天下”思想,与西方国家的民族观差异甚大。国家的三个要素是领土、主权和国民,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肇始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中国的“天下”思想中,一是整个世界都被等同于正统王朝的领域,所谓“四海之内”;二是最高统治者受命于天对人间实行统治,所謂“天子”。很显然,从秦汉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都并不符合民族国家的标准,中国近代国家建设经历了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演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着国人原有的“华夏中心”、“华尊夷卑”等思想观念。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中华民族也只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员。而且,民族间的先进与落后并不是由种族决定的,而是由其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状况决定的,中国在许多方面其实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当国人清晰的意识到这些时,随之也就产生了民族危机感或民族忧患意识,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纷纷开始向国人介绍和宣传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梁启超1901年撰文率先向国人介绍“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认为民族主义“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 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对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 国之独立”。1923年的国民党宣言也写道:“我党民族主义的目的在于,消极地除去民族间的不平等,积极地团结国内各民族实现一大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不仅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利剑,也能在建设强大中国路上披荆斩棘。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界,他们都认为民族主义是救亡图存的不二法门。全社会对民族主义的推崇,引发了国人对屈原形象阐释的特别兴趣。

虽然总体来说,“九一八”事变之前对屈原形象的阐释主要集中于启蒙主义阐释,但其实也零星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阐释。在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对屈原政治品格的界定不再是“忠君”,而是强调屈原因为生在贵族,所以“国家观念”强盛。问题是,用“国家观念”代替“忠君”的确是与时俱进的阐述,但是生于战国时期的屈原如何会有20世纪才被介绍传入国内的“国家观念”呢?这无疑就是梁启超将自己新接触到的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投射到屈原身上的结果。而且,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发生在学术研究领域,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也同样存在着。1905年12月,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蹈海自杀,企图唤醒沉睡的同胞。在时人为他写下的悼诗里,将“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和屈原放在一起作比。譬如“传闻蹈海忽心惊,又见而今有屈平”,“泽畔何人悲屈子,岛中有客哭田横”,还有“杜鹃声里鬼神惊,怕赋《招魂》到屈平”。在这些诗中,屈原和陈天华一样被赋予了现代民族国家才有的爱国品格。

其后,多有直接称屈原为“爱国诗人”的作品出现。譬如,谢无量在《中国六大文豪》一书中,将屈原列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学的六大文豪之首,并强调是因为屈原身上的爱国精神。甚至,谢无量还称屈原是“古今爱国诗人之宗”。以往的作品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屈原的爱国品格有所指涉,但是对于用“爱国”置换成“忠君”的合理性却并未明确阐明。而谢无量的《中国六大文豪》一书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发力,明确阐述了屈原形象中“忠君”与“爱国”的关系。谢无量说:“古者国家与政府之区别未明,故往往以效忠于君者,即为效忠于国。大凡屈原思君之词,莫非爱国之志所发也。若以屈原仅惓惓于一人之惠,既不见用,发愤至死,此殊未然。盖惟有政治思想者,其爱国乃愈甚。屈原怀救国之方,闵斯人之不得其所,宗国将沦为丘墟,而己无藉以拯之,是其最痛心之事,非如世俗所谓牵于君臣之义而已。”谢氏认为,屈原身处的古代社会“国家”与“政府”的差异并不明晰,所以只要是忠君者那也就是效力于国家者。屈原的作品虽然抒发的都是忠君之情,但这同时也是爱国之情。更为关键的是,屈原绝不仅仅是困于“君臣之义”的人,屈原最痛心的事是百姓流离失所,楚国一朝破败成废墟,但自己却无力去改变现状。毋庸置疑,谢氏明显是将屈原纵身投水自杀的原因归结为是为百姓为国家,却刻意不提屈原所处的时代,无论百姓还是国家,都是属于君王的私产,归根到底,屈原最痛心的还是楚王的楚国湮灭了。当然,谢氏毕竟是直面了问题的关键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用“爱国”来形容屈原谢无量并不是第一个,但是谢无量却开启了对屈原爱国观念的学理性建构,意味着屈原爱国观念得到了基本的确立,在屈原阐释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对屈原形象进行民族主义阐释的初期,国人迫不及待将自己新接触到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运用到对屈原的解读中去,将屈原形象中的“忠君”置换成“爱国”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回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们通过屈原这样一个古代文人形象来重塑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本文系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四十年代诗人节与屈原形象构建”(编号:Hys2020-26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无量民族主义国人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大学者 大书家谢无量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观察家)
南涧无量“走亲戚”文化探析
“无量”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学问大家谢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