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核心素养信息化模式培养的价值取向

2022-03-21 16:18张俊桥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信息化

张俊桥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越来越深远影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模式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空间,更加直接催生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断革新,实现和达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信息化;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取向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学生的认识、行为和情感,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中心,在让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能让其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

一、搭建协作学习场景,构建学生语用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协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但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单凭同类水平或稍有差异的学生在一起协作,也还是难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目标,甚至在学生协作中显得低效。如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内涵,拓展课堂外延,用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提出和发生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策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情感态度和知识共创,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发挥语言文字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思想融合、思维融合、情感融合,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开多道通道,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语文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情景、探讨的问题等融入到协作学习活动中来,搭建课堂教学中的语用平台,让学生在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在是表现为单一的行为,而是多元变化的情境创设过程,学生就会自发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建学生喜爱的协作活动,不但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等丰富交流的机会,在单位时间内,既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内涵,又能让学生恰当、快速地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发展。

二、创建课堂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灵动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界定“教育”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来引发学习的有意识的活动”,“学习”是“通过经历、实践、探索、听讲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能、胜任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而改变。”简言之,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发学习,学习的根本在于获取或者改变。

那么,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增加了技术媒介的作用,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技术——学生”三者的交互、交融和交流結构。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原有的“教育”和“学习”的涵义。用布鲁纳的话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和资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利用对比、分类等方法,促进学生申辩,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认知。

从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来说,信息技术中的视频、音频、程序、文本、图像等信息交互,可以顺利弥补课堂教学中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而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品质、文学素养等培养的较高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久远的历史现代化,拉近学生与问题之间的时空距离,创建课堂的探究情境,明确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向,在“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惑中调动学生思维机制,逐步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问题意识、联想意识和思维意识。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建课堂的问题探究情境,可以使问题明朗、追进、全面,进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机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思维素养的有效发展。

三、展现文本情感世界,扩充学生悟美空间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打破了学习方式的单一性,突破了学习内容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灵活涉猎超文本超媒体中的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节点,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也可以是其中几项的组合体。从而激发自己的联想思维,引发自己的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美好的情绪体验,感受感悟文本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艺术美和思想美等。

正如,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课堂教学服务的优势,使得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育快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靠拢。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下的现代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形式和方法,那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志在千里。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长江三峡的四季风光,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许多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象认识,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可以在视听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还可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站,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信息化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参考文献:

[1]赵雅琴.基于核心素养重建的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2):40-42.

[2]林旭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77.

[3]张慧芬.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2)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