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歌]曲牌历史存刊研究

2022-03-21 12:12张晓楠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张晓楠

(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甘州,古地名,始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今甘肃省张掖市首府。自古就有“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掖”之说,乃世代兵家必争之地。张掖自西汉建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不胜枚举。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以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甘州小调为代表的音乐文化遗产在当地享有盛誉,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而流传于该地的[甘州歌]在隋唐时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有宫廷音乐的特点备受历代帝王及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大量宫廷乐师带着乐谱流亡到全国各地,故而一部分乐谱已失传。因此就[甘州歌]曲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发展流变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甘州与[甘州歌]的关系

作为地名之“甘州”与[甘州歌]是否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笔者根据现有史料,作了相关考证。

任半塘先生曾在《唐声诗》中,将[甘州歌]看作是唐大曲《甘州》的其中一个段落,其无论在曲调还是曲名方面,均与《甘州》大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唐大曲《甘州》中的其他摘遍形式如[甘州][甘州乐][甘州子]等,其曲名亦与[甘州歌]密切相关。而在诸多摘遍中以曲牌[甘州]之变体为数最多,包括[甘州歌][甘州子][甘州曲][甘州令]等,故而,[甘州歌]作为[甘州]之变体,其二者在曲名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渊源关系。

据《教坊记笺订·〈曲名事类〉》一文记载,对各个曲名进行分类排列,[甘州]属于自然,以地名命名一类。可见,[甘州]之曲名直接来源于地名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唐声诗》中亦有关于此方面的记载,将[甘州]列为五言四句四十九调之一,并对该曲名进行了解释:“[甘州],原为地名,在今甘肃。”而[甘州歌]被列入七言四句四十九调中,对于该曲名的解释与[甘州]趋同,均与地名相关。此外,《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天宝年间的乐曲,均采用边地的名称命名,如《凉州》《伊州》《甘州》等,《唐史》及传载中也有相似记载。

有学者认为,唐代流行的大曲基本上都采用边地音乐进行二度创编,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大曲就是边疆地区的原始音乐形式。唐大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规范的体制,因此,宫廷乐人和宫廷之外的乐人都可创制这种结构规范的音乐,只不过边地乐人是以边地音乐作为元素进行创作。因此,《甘州》大曲在一定程度上是乐人在采用甘州本地音乐元素的同时,又按照大曲的结构规范所创制的,随后由河西节度使盖嘉运献于唐玄宗,《甘州》大曲自此进入宫廷。“安史之乱”后,这些曲谱随宫廷乐人一同流出宫廷散布全国各地,[甘州歌]也因此脱离其母体《甘州》大曲而被运用于各类戏曲剧种中,后来随着南北曲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创作手法——集曲,[甘州歌]就是集[八声甘州]与[排歌]而形成的新的系列曲牌。

综观以上史料,学界对于[甘州]及其相关变体之曲名来源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有关“甘州”与[甘州歌]的渊源关系亦有了较为明晰的答案,即[甘州歌]之曲名直接源于地名甘州。

二、[甘州歌]历史资料钩沉

[甘州歌]最初见于唐代诗人符载的诗歌中,在之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朝代的各种音乐载体中均可见[甘州歌]的身影。笔者就历代记载有[甘州歌]的历史存刊进行了整理,现从历时性角度做如下分析:

1.唐代历史存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乐舞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它的开放与包容吸引了众多西域各国的使节来华交流,因此,西域乐舞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原,以边地大曲最负盛名。《甘州》就是其中之一,它深受龟兹音乐文化的影响,自然也成为唐玄宗采集边地大曲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著作《乐府杂录》舞工一章和《燕乐新说》平调中就有关于《甘州》大曲的描述:

图1 《乐府杂录》《燕乐新说》中所收文献

此外,在《教坊记》中也记载了有关《甘州》大曲的来源和产生时间的猜测:

图2 《教坊记》中所收文献

《唐史》及传载称:

图3 《唐史》中所收文献

以上内容在《新唐书·礼乐志》——天宝乐曲中也作了相同的描述。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伊州》《甘州》《凉州》属于天宝年间产生的乐曲,都以边地名称命名,且都出自龟兹国,可以肯定的是《凉州》大曲深受西凉乐的影响,但《伊州》《甘州》出自龟兹乐的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此外,《燕乐新说》——(怀中谱)平调一章中还记载了《甘州》大曲的曲调,认为其属于平调,羽调式,调高为E大调。根据此本著作中的描述,笔者发现在唐宋燕乐调中,平调称谓使用最为频繁,而并未用清商之称。与日本所存唐谱《三五要录》《仁智要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唐代的曲子,人们将其大致划分为两类:长的称为《大曲》,通常较短的称为《杂曲子》。而较长的大曲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规范和整齐的段落划分,相对比较规整。其音乐有以下几方面的来源:一是源于中国民间;二是流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三是自度曲。在乐人所创造的曲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当时脍炙人口的诗句创编的。特别是在创作初期,乐人通常会选择一些较为工整的五言或七言诗填入曲中进行演奏,而词人在某种程度上,为了配合乐曲的曲调,也创作一些五言、七言的诗句(个别曲子也有六言歌词)以供唱曲使用。但发展至后期,人们开始逐渐依据乐曲的相关旋律填入新词,句式也可长可短,在当时叫作“曲词”或“曲子词”,这便是研究唐宋诗词的开始。

纵观相关史料,涉及[甘州歌]曲牌的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唐教坊种所使用的《甘州》一曲是因何命名;第二,唐教坊乐曲《甘州》都有哪些体裁类型;第三,唐教坊曲《甘州》都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三类问题均可在相关史料中找到答案,并为后续[甘州歌]曲牌的萌芽提供一定的史料线索。

2.宋代历史存刊

宋代在延续唐代音乐形式的同时,也有了自身的发展,但宋大曲较之唐代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关于《甘州》大曲曲调的运用情况,认为它是羽调曲。

由此可知,宋代大曲无论在曲调还是规模方面,都进一步延续了唐代大曲的基本样式。通过比较唐宋两代的文献,也可以看出两代大曲的基本轮廓:每一段称为一《遍》。每遍中又常常包含许多小段落。因大曲过长,故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些小段落进行填词,又称《摘遍》。

宋代词作盛行,《全宋词》中也有关于甘州的作品,大多是依声填词,凡是填过词的乐曲,就称为《词调》。此时,有很多文人因为仕途受阻而热衷于为词调填词,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与苦闷。

因此,宋代从《甘州》大曲中分离出来的[八声甘州]进一步向词乐形式发展,其运用的体裁类型也由宫廷音乐转向宋代词乐。

3.元代历史存刊

在元代历史存刊中《元本〈琵琶记〉校注》以及元传奇《风月锦囊》补辑中的《孟姜女送寒衣》一折都出现了[甘州歌]的唱段,有初体及前腔两种形式,且唱词规整。以《元本〈琵琶记〉校注》为例:

图4 伯喈行路所收[甘州歌]曲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元代戏剧剧本在唱词方面更加文学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现了一批与人民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新型作家群体。特别是“书会才人”的出现,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更加真切的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情感诉求与生存欲望,故而使元杂剧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以普遍提高,我们认为,这与当时历史环境中文人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身份有密切关系。

因此,这一时期的[甘州歌]曲牌主要用于戏曲剧本当中,且均以唱词的形式出现,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并未发现与之相匹配的乐曲。

4.明代历史存刊

明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这一时期城市经济蓬勃发展,音乐等艺术活动也开始在都市与农村等民间地区活跃开来。此时期有关[甘州歌]的历史存刊较为丰富,有《全明散曲》《古本戏曲丛刊》《新刊摘汇奇妙全家锦囊续编》《曲律》《月露音》《皖南目连戏及其声腔曲牌之研究》《精选续编赛全家锦三国志大全》《六十种曲》《群音类选》《明清传奇选刊》《风月锦囊》以及《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现以《六十种曲》和《群音类选》为例:

明代至万历时期中国戏曲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六十种曲》作为古代戏曲作品选集,是继《元曲选》之后又一部传播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著作,它对明传奇剧本的保存和传播功不可没。这部著作中存有[甘州歌]曲牌的剧本共21部,主要有初体和前腔两种形式,句体、词体格式十分稳定,很少出现增字或减字的形式。以《南柯记》第22出之郡为例,它由[甘州歌]初体及3首前腔构成。

《群音类选》是明代的一部戏曲作品选集,其中收录的[甘州歌]曲牌存见于“官腔”“清腔”和“诸腔”三种类型中。“官腔”即当地盛行的昆曲,辑26卷,前5卷已佚,留存有[甘州歌]10卷;“清腔”,即清唱曲,共辑八卷,留存有[甘州歌]1卷,即仙吕甘州歌1套;“诸腔”,即当时流传的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地区剧目,共辑四册,留存有[甘州歌]1卷。

明代的[甘州歌]曲牌大量存见于散曲或戏曲剧本中,其均基本以唱词形式呈现,未在史料中发现相关的乐谱。因而,我们从文献的记录中仅仅可以得知该曲牌的唱词格式、运用场合以及相关的曲牌连缀形式以及在戏曲剧目中出现的方式,并依据其连缀形式总结[甘州歌]曲牌在明代戏曲中的联套模式,进而发现其内在的呈现规律。这一时期该曲牌的唯一缺点就是相关传谱较少,并不能够了解其音乐风格及特点。

5.清代历史存刊

清代音乐延续了宋、元、明以来的音乐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民间音乐受到普遍重视。因此,大量的民间小戏、民歌小曲、说唱音乐以及器乐音乐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还出现了一大批关于音乐理论的著作,为中国音乐艺术和音乐科技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诸多的清代著作中,记载有[甘州歌]曲牌的著作共17部,其中包括宫廷乐人的作品以及民间艺人收集的各种相关唱词、曲谱资料。代表著作有《纳书楹四梦全谱》《吟香堂曲谱》《御定曲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新定十二律京腔谱》以及《遏云阁曲谱》等。这些资料为近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的《甘州府志》是从公元前111年张掖建郡到2002年长达2113年的历史中,除清顺治年间编纂的《重刊甘镇志》之外,最能够全面、系统的记述和反映清乾隆中期以前本地情况的历史典籍。⑧其中有关于[甘州歌]的描述,认为[甘州歌]在当时应属填词演唱的小令,且音乐非西凉妓与敦煌乐可比,刚直豪爽,不兴盛靡靡之音。

6.民国历史存刊

民国时期的著作中对于[甘州歌]的记载也主要存见于戏曲音乐中,以《集成曲谱》为例。该书共分为金、声、玉、振等四辑,共三十二卷,辞、谱、宾白包罗比较齐全,共收入八十八部传奇里的四百一十六年出折子戏,均是从当时广泛流传的剧目中选辑的。[甘州歌]主要存见于玉集4《南柯记—之郡》、金集卷2《琵琶记—登程》以及声集2《荆钗记—赴试》等唱段中,分为初体和前腔二种形式,都用工尺谱记谱,均为尺调腔,格调温婉深厚,细致委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可塑性,特别适合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灵活动以及缠绵、沉思、伤感、焦虑等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具有一定功能性和戏剧性。

结语

音乐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研究与音乐相关的音乐现象、音乐理论、音乐体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史料收集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着后续研究能否深入而更具说服力。因此,对[甘州歌]曲牌由古代至近代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有利于探究该曲牌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甘州歌]曲牌在历代音乐体裁中的运用情况及历史特点,进而研究该曲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演变情况,进而为该曲牌的流变研究以及产生流变的原因和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

注释:

①引自《新唐书》卷二二,第476页.

②项阳.大曲的演化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7.

③(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12.

④刘崇德著.燕乐新说[M].黄山书社,2003.07.

⑤(唐)崔令钦撰,罗济平校点.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音乐出版社,1958.09.

⑦引自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

⑧张兰.甘州史话[M].张掖: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⑨(清)钟赓起著,张志纯等校点:《甘州府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