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就是“一面旗”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威海日报社时政报道部主任孙世超

2022-03-21 13:18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报社威海时政

纪 哲

3月3日晚上8时多,在灯火通明的山东省威海日报编采大厅里,威海日报社威海日报时政报道部主任孙世超一边敲着键盘忙着“码字”,一边听着手机不停响起微信提示音,“祝贺你,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是朋友们发来了祝贺信息。

看着朋友们的信息,她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13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孙世超扎着马尾、背着双肩包,挤在狭仄的城乡“小客”里,听着售票员的大嗓门,一路晃悠近2小时,从文登来到威海市区,走进威海日报社的大门,正式成为一名记者。

现如今,那个载着她“新闻梦”的城乡“小客”早已成为城市记忆,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时代大局中,在媒体融合的行业大潮下,她依旧坚守在新闻战线上,朝着最初的梦想,坚定前行。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作为党报记者,首要的职责使命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自从踏入威海日报社的大门,这句话仿佛是“职业宗旨”般,深深刻在孙世超心里。

就在刚刚过去的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在威海日报社党委的部署下,威海日报采编团队通力协作,用近40个版的规模,圆满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孙世超带领记者团队紧跟会议议程,深刻解读大会精神,充分展示了代表委员的履职风采。

2月23日晚,当忙完所有的报道任务,走出大会媒体工作间,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站在东山宾馆贵宾楼门前眺望,灯火璀璨的威海湾只剩下点点星光,清冷的风迎面扑来,她使劲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顿时倦意全无,心里感到很踏实。“咱这么拼,是因为热情吗?”身旁的同事这样问道。“应该不止吧!”孙世超说。

如果当初选择这行是出于热情,如今能继续坚守和努力更多源自责任。

身处党报采访一线,像这样的“硬仗”每年都得有几场,夙兴夜寐是家常便饭。无论是重大会议的全媒体报道,关键节点的重大主题报道,还是重要时政活动报道,现场总能看到她和同事们的身影。

孙世超在采访重点项目建设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威海日报社党委第一时间部署,威海日报采访团队主动放弃休假,奔赴威海市抗疫一线。孙世超于大年初三只身回到威海,返回工作岗位,连续40余天不间断深入抗疫一线采访报道。“那年春天格外冷,我们上午7时30分就赶到疫情防控指挥部,先测温,然后到各个防控点去。”由于每天出入医院、社区、农村、企业、工地和各交通卡口等一线,她被反复喷洒消毒水,衣服和鞋子留下了洗不掉的痕迹。

那年春天,《威海日报》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威海市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行动和亮点,推出专题专栏稿件200余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主流媒体应有的贡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威海市提出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并以此为全市工作重点和推进抓手,推动“十四五”重点任务落实。威海日报社紧扣中心大局,以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主题主线,开展贯穿全年的主题宣传报道。作为采访的具体执行者,孙世超与记者团队一道,对着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一条一条学,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要义;与部门反复对接、探讨报道方向和切入点;与团队同事反复讨论,稿子一遍遍过筛,不达标就重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不到一年时间,《威海日报》用60篇系列报道和24个版的重磅特刊报道,交出了一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报答卷。

孙世超(右)疫情期间采访企业复工复产

孙世超(左)采访海洋牧场建设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没有大格局大视野,就写不了好稿”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重要论述悬挂在威海日报采编大厅最显著的位置。孙世超坐在工位上,一抬头就能清晰地看到它。

她坚信,“作为党报记者,没有大格局、大视野,就写不了好稿。”

近年来,威海日报社党委带领威海日报社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作为党报记者,更要当好“一面旗”,把准新闻内容的“定盘星”,以正确价值导向为坐标原点,努力让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

孙世超明白,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时政报道记者,特别是女时政报道记者,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女性天生的感性思维,学会用更加冷静、理性而有逻辑的思维来表达,这样才能严把稿件的政治关、导向关、文字关。

为了培养理性思维,她把学习作为工作的“补给站”,积极抓住日报社实战培训这一学习机遇,不断锤炼新闻业务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大政方针,学习中央和省、市的最新战略部署。有的材料被反复翻阅、研究,一年下来翻掉了页,复印的字迹变得模糊。她还利用工作之余向大报大刊学,对标同类稿件“拆开”逐一分析。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自从当上记者,每个阶段都有需要破解的瓶颈,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我还在不断进步。”孙世超说,面对挑战,只有心有所向,积极向上,保持本领恐慌,才能在知难而进中收获成长。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敢于冲锋

做记者13年,孙世超成长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

刚做记者那几年,城市公交还不便捷,为了采访市域一体化,她坐着公交车从市区一路到江家寨附近,采访当时正在建设的江家寨立交桥进展,紧接着又辗转到初村威高工业园驻地,就为了亲眼去看一看,身边的城市化是怎么推进的。

为了采访城市街道变迁,她沿街挨家挨户上门采访,找商户了解情况,如果不够“幸运”,还会被当作“同行”赶出来。

第一次拿捏重大主题报道,反复不过关,就拎着一兜方便面,周六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天。

再到后来做时政记者,个人服从大局,周末和节假日家庭团聚,她总是缺席或迟到的那个;遇到重要采访,不分时间,带头冲锋在前……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巧劲”?她坚信,新闻报道只有亲自去看、去听、去想、去经历,才能变成自己的。直至现在,她还保留着“笨”办法,每一篇稿子见报之前,都要经过至少三遍的核对,才能安心结束一天的工作。

孙世超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新时代的奋斗机遇,更来自于威海日报社这一广阔而坚挺的平台。

做记者,没有朝九晚五、没有按部就班,从来是闻令而动、听令而行。虽然辛苦,但是幸福感和归属感却在逐年增加。采访回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大厅、菜品种类繁多的餐厅,累了去文体活动中心舒展筋骨……作为一名老记者,这些改变更加坚定了她内心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时代在变,当时选择新闻职业的初心不变。“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记者的光荣所在,是新闻宣传的价值所系,也是面向未来,党报记者们为之不断努力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日报社威海时政
《威海港口》
关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思考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时政要闻
检察版(四)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
时政资讯
时政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