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及路径

2022-03-22 22:23冯荣周珂王啸啸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入核心素养

冯荣 周珂 王啸啸

[摘 要]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浙江精神甚或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相融贯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当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能满足大学生更好地指导实践、适应未来发展和改造自我世界的需要,有助于践行社会的公共核心价值、拓宽学校的思政教育维度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渗透思政教学环节、内化学生日常生活、搭载网络教育平台、熔铸大学校园文化等过程来感染人、磨砺人、涵养人和熏陶人。

[关键词]垦荒精神;核心素养;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22-04

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高速发展期,党和人民都迫切需要一批批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时代重任,落到了肩负着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的高校身上。换句话说,高校要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且兼具一定核心素养的大学生。那什么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和理性思维两大核心点”[1]。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学习技能、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品格特质。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彼时的467名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奔赴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把一座满目疮痍的祖国荒岛变成了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陈岛,“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赋予了今天大陈岛非比寻常的政治意义,也交付了我们去传承、弘扬和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光荣政治任务和伟大历史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此背景下,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既是个人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需要,能激励青年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功能

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能割裂于社会实践而存在。相反,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历史阶段中服务于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且将其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传播载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体现

1.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政治价值。大陈岛垦荒是特定历史时期对青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老一辈垦荒队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挺身而出,扎根海岛,成就了“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如今,大陈岛的繁华昌盛就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的是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敢于担当的政治责任。其次,大陈岛垦荒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最困难、大陈岛最荒芜时的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面对“大陈浩劫”,勤劳勇敢的青年一代,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定地承担起了建设“新大陈”的政治嘱托,其中凝结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城市精神塑造的强大力量。

2.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教育价值。大陈岛垦荒史是一段可歌可泣的青年奋斗史。垦荒队员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于这座海岛。六十载风吹雨打,几代人不懈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星空中,大陈岛垦荒分外夺目。从萧条荒地到海洋宝岛的变化,正是源于垦荒队员对家乡最真挚的爱,更是出自于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抚今追昔,垦荒脚步从未踌躇,垦荒热情从未冷却,垦荒精神永不褪色,凭借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激励青年锐意进取的精神源泉。一个个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就是德育实施的鲜活范本。可见,将垦荒队员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展示出来,有助于推动大众对垦荒精神的接受认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要功能

1.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政治导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干劲十足,风雪载途谋发展,壮志未酬誓不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陈岛垦荒精神继续发挥着其政治引领的功能,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中央团校“大陈岛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唯一海岛型党性教育基地等荣誉频频落地于大陈岛。当前,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上升为台州的城市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2.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道德引领作用。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有伟力的红色文化,在德育教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大陈岛垦荒史中,忠诚于人民、献身于党、甘洒热血等优良品质,凝结着新时期的活力因子;垦荒史中承载的道德资源、蕴含着的精神动力,对推动个人品性涵养、社会美德完善,主流价值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大力弘扬和积极阐释大陈岛垦荒精神,有利于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的普遍认同,更能激励当下青年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2]。作为一种天然的生命存在,人避免不了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旦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心理和生活上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危机”。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加大文化的正向供给。

(一)大学生更好指导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揭示人的本质,阐明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尊重人的需要,指向人的发展,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有许多的需要”,最高的需要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人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3],在满足实践需求的过程中,理论总是发挥着无可比擬的指导作用。一个人即便了解自己的需要,还必须有相应的精神内驱。否则,需要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大陈岛垦荒精神,是被历史证明了能够促动当代青年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强大力量。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能够更好地催人奋进,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又能应对今后自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它全部的观念、目的和方法都须遵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因而,良好的教育目的,既要发挥彰显的个性,又要兼顾社会利益,最终使公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下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不再局限于“垦荒”两个字,更加注重的是对“精神”的深入挖掘。放在当下视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就具有忧国忧民的国家意识、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克己奉公的职业操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人。这些美好品质是人们立足于当代乃至未来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石。作为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内容,其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健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大学生的应然之需。

(三)大学生改造自我世界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活动具有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人类根据自身需要来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造自我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合规律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合目的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主客观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加以改造。历史也充分地证明,人类的进化与其自我世界观的改造息息相关。有了世界观的改造,才会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换句话说,自我的改造,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关键。因而,大学生自我世界的改造必然要求合乎青年的成长成才规律,更重要的是合乎成长成才的方向。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其昭示了青年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与责任担当,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政治思想,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世界持续改造的道德标尺。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觉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在列宁同志看来,“需要从外界灌输给他们”。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当下依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时代光芒,推进其融入于青年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能“促进人们无形中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4]。

(一)有助于践行社会的公共核心价值

一个国家的有序运转,必须依托一种主流价值的引领。只有当生活在这一群体中的人对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凝聚力量,规范自身行为。大陈岛垦荒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耀眼光芒,尤其体现在“无私奉献”上,这也是人生的众多追求中最为崇高的一种。它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当下,西方文化的流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繁荣使得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态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不同文化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交织相融。必须承认,无论人们是喜爱还是厌恶,主动还是被动,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把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培养大学生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生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其具体落实到思想、学习和工作中去,以涵养和践行正确的公共核心价值,能有效应对价值追求多元化对主流价值的冲击。

(二)有助于拓宽学校的思政教育维度

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學生时,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品格特质。高校课程设置日臻完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教育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僵化、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的比重大、道德修养和情操培养的比重小等,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老垦荒队员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鲜活名片,宣传报道他们这种“仁爱共济,舍己为人”的事迹,可以感动一批人、感化一批人。从这个层面上说,内化到学生核心素养中可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最终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遵循。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高校的思政教学内容,完善思政教育的知识结构。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从长远来看,它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种先进的意识与文明的缩影,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添了新养分,构筑了新思路,延伸了新平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广大青年作为振兴中华,助力腾飞的架海金梁,地位愈发重要。但事实上,对于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很多缺少规划。“佛系青年”“丧文化”的流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上进心不强这一事实。用老垦荒队员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熏陶大学生,有利于他们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提高抗挫折能力,锻炼社会交往的本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最终成为吟鞭追梦的有志青年。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时代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之举。

(一)渗透教育教学环节,用课程去感染人

1.优化思政课堂,革新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可以讲授垦荒精神成熟的过程,增进学生对大陈岛垦荒历史的了解。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以与学生分享垦荒志愿者的光辉事迹,从中阐释垦荒精神的核心要义、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让大学生真切认识到垦荒精神未老。

2.探索实践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在时代的淘洗中持续外化,才能将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道德品性中。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课堂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同时,更要着眼于“以学生为本”,探索将实践课程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级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体验中,感受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魅力。

3.整合教育资源,配置优质读本。大陈岛垦荒精神之所以在今天依然焕发着活力,正是因为它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至今历久弥新。因此,高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研究阐释能力,立足于高校学生思政课教育实际情况,遵循大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深入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思政课程读本的编写工作,作为对国家统一规制的标准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同时,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也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和精品课程。

(二)内化学生日常生活,用实践去磨砺人

1.组织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深入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感悟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是中央团校大陈岛党性教育基地、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省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岛上全国青年垦荒文化旧址公园、全国青年垦荒纪念馆、大陈岛垦荒精神纪念碑等各类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教育设施,开展追溯红色足迹等活动,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坚定信念。还可以评选表彰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表现优异者的学生,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拉近大陈岛垦荒精神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2.创新校地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协同共育的过程中内化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不能只是高校的任务,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全方位开展校地合作,定期派遣学生骨干到大陈岛顶岗挂职,在基层一线中经受摔打,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也可以成立垦荒精神宣讲团,对基层中的“垦荒人”和他们的动人事迹进行深入访谈和持续宣传,以此来扩充学生的理论储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3.寓教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过程中涵养大陈岛垦荒精神。组建专门学习贯彻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学生理论社团,依托社团的力量,延伸大学生教育平台,围绕“青年垦荒者说”等主题开展学术沙龙、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垦荒队员登岛日、垦荒队员宣誓日,开展“难忘垦荒”主题征文等活动。在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我的垦荒路”游园等活动。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我的大学垦荒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激励学生用高尚思想武装自己,在大学里铸就自己的垦荒之旅。

(三)搭载网络教育平台,用兴趣去涵养人

1.开辟网络教育专版专栏。网络平台是当下青年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教育平台,网络平台的“经营者”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既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又要传播性与大众性相结合。比如,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都是大学生平常接触较多的大众传媒,可以在这些传播媒介上成立宣传垦荒精神的红色专栏和板块。例如,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的首档大型通俗理论融媒体对话节目《垦荒精神不老》,就是通过讲垦荒故事、扬垦荒精神,帮助青年找准自身定位,受到了广泛好评。

2.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净化。全球一体化、网络无界化使得网络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加之网络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需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鉴别信息的真假。因此,网络舆论空间的纯洁性、导向性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部门要肩负主体责任,积极打造网络思政阵地,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网管、网宣部门也要勇于担责,在清朗网络空间、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同时,严惩歪曲大陈岛垦荒历史事实及恶意诋毁垦荒人物的不良行为。

3.创新网络教育手段形式。在传统的媒体教育以新闻报道为主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识,丰富媒体教育新形式。诸如,在线上推介面向大学生的垦荒精神微评论、微电影、微视频等,为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解读锦上添花,把晦涩深奥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又如,结合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的特点,开发与大陈岛垦荒精神有关的电子游戏,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垦荒精神。再如,运用AR\VR技术,模拟大陈岛垦荒的峥嵘岁月,以真实场景再现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解。

(四)熔铸大学校园文化,用环境去熏陶人

1.构建标志体系,打造垦荒文化展示高地。文化,也可以以物化的形式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对于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文化观感和体验感。例如,可以在走廊、橱窗、宣传公告栏等地开辟垦荒“园地”,在過道、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上命名垦荒主题。还可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门口陈列展示以雕塑、书画作品、纪念品等为主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文化产品,在寝室、教室、办公室、活动室等的墙壁上张贴垦荒故事海报。

2.构建理论体系,打造垦荒文化阐释高地。大陈岛垦荒精神要持续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必须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对此,更要重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论研究。当然,方式有很多。比如,组建学术研究机构、理论宣讲机构,开展主题研讨会等。可以利用多种社会资源,扩大垦荒精神影响力,激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内驱,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实践,用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地方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3.构建话语体系,打造垦荒文化弘扬高地。大陈岛垦荒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是中国青运史的一部分,其可以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校掀起学习的热潮。应借助广播、报纸、网站和微信号等,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爱国、奋斗、奉献、创新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每个党支部组织一次“垦荒精神”主题活动,每位党员教师上好一节“垦荒精神”党课,每位学生党员写好一篇“垦荒精神”心得体会等,让大陈岛垦荒精神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五、结语

大陈岛垦荒精神主要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十六字作为价值表征,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尽管其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至当下已经过去了60多年,却依然皓若星辰地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和奋进。可见,进一步宣传、阐释和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精神建设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然而,从当下来看,学界对大陈岛精神的观照和关注还不够充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底蕴、时代意蕴和价值内蕴以及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很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研讨。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50.

[3] 杨伟才.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80-182.

[4] 吴广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75.

[收稿时间]2020-08-11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及成效研究”(20GXSZ16YB);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科优秀青年专项课题“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路径研究——以台州高校为例”(19GHQ08);2021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青少年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ZQ202119);台州学院党建研究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例”(2020ZD03)。

[作者简介]冯荣(1982—),男,浙江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研究生,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周珂(1997—),女,浙江人,法学学士,金华市第九中学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王啸啸(1983—),女,浙江人,理学学士,台州团市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sdjzdx202203231048

猜你喜欢
融入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