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瑶族移民及其文化韧性的主客位共现
——评美国学者萨利等人的《移动的山岭》

2022-03-22 09:59张录文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萨利山岭瑶族

□张录文/文

瑶族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瑶族频繁向西南迁徙,到达东南亚等国的山地。虽然不断迁徙,但瑶族保持了其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只是到了近代,作为战争难民的瑶族从东南亚等国移民到欧美等国,历经跨文化冲突。美国学者萨利等人的《移动的山岭》,以亲历者的主位视角,结合客位论述,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客观的呈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海外瑶族移民及其文化韧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瑶族既古老又年轻。说其古老,瑶族祖先可以回溯至上古时代的东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1];说其年轻,瑶族从华北一直向西南迁徙,足迹到达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各国,并漂洋过海到欧美等国,成为这些国家年轻的成员和新鲜血液。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受瑶族璀璨文化的吸引,纷纷投入到瑶族研究当中,瑶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2]。国内外学者不仅对中国大陆的瑶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而且对海外瑶族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海外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泰国、越南、美国等国。而美国瑶人萨利等人合著的《移动的山岭》主要以从老挝越洋迁徙到美国的瑶族为对象,叙述他们在老挝的生活经历以及移居美国所承受的文化冲突,成为了解瑶族在老挝以及历经迁徙后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文献。

1 《移动的山岭》的主要内容

《移动的山岭》一书是由美国瑶人艾·乔伊·萨利(David T.lee)和他的朋友迈克尔·斯威尼(Michael Sweeny)、道格拉斯·谢尔曼(Douglas Sherman)、伊莱恩·维拉兹克(Elaine V)等人合作编写的大中学教材,供学生和读者了解美国瑶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历史。《移动的山岭》中所记述的对象便是一群从老挝躲避战乱而迁徙美国的瑶族移民。正如书名所示,瑶族具有山地民族特有的灿烂文化,在时代更迭、海内外频繁迁徙之中依然能保持其山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受外界干扰而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就像是移动的山岭一样,保持并展现山地民族的独特风貌。

《移动的山岭》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论述了瑶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在经历越洋移民后的传承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移动的山岭》反映了瑶族文化的韧性

现代关于韧性的研究起源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却依然能够发展良好的现象,从而促进精神病理学的发展,并希望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实施必要的干预。早期有关韧性的研究关注的是个人,后来转向将韧性作为整个社区的特性予以研究。苏妮娅·卢瑟(Suniya Luthar)于2006年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韧性的通常定义:逆境中的积极适应性[3]。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拉隆德(Christopher Lalonde)着眼于文化影响力,指出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已行动起来保护和恢复其文化遗产,因此文化传承(cultural continuity)成为其显著的属性。随后,拉隆德认为文化传承就是文化韧性(cultural resilience)[4]。换言之,文化韧性之于某个特定民族,所关注的即为该民族在经历变迁时如何采取行动保存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从而得以传承。

瑶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淬炼,凝结成其传统文化内核,使之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尤其到了现代,瑶族的足迹从传统的“瑶族生态走廊”迈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成为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移民。其生存环境经历了从原生态山地向高度文明城市的裂变。瑶族传统文化在失去了传统生态土壤之后能否得到传承?萨利等人的《移动的山岭》以亲历者的主位视角给了我们诸多提示。不仅于此,该书也不乏“从外部看文化”[5]的客位研究视角的应用。

2.1 客位呈现瑶族传统文化核心基础

作者在开篇介绍瑶族文化背景的时候,便以旁观者的客位手法呈现了瑶族历史、地理、政治、语言等传统文化背景,以突出瑶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础。

在第一章,作者交代了瑶族起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被迫南迁,居住高山,并逐渐南迁至东南亚等国的山地,从而揭示瑶族在传统上属于山地少数民族,从事农林业耕作,农田山地收获是主要经济来源。在政治、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瑶族保持宗族认同意识,实行村社长老制。家庭权力分配方面,父亲是一家之主,负责一家的生计,解决家庭矛盾,其后是长子继承他的家长之位;母亲随子女们下田劳作,直到年迈不能动弹。语言方面,瑶族有自己一套语音语调体系,要尊称长辈。宗教信仰是瑶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瑶族非常崇拜神灵,祭拜祖先,相信有祖先的庇护。关于身份认同,瑶族在迁入东南亚等国后,除了宗族认同以外,还逐渐形成了国家认同意识,尤其是突然进入美国之后,国家认同甚至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事情。玉时阶认为,美国瑶族迁入美国时,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首先经历的是国家认同问题,然后在国家认同的推动下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美国瑶族的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形成新的多文化认同[6]。

2.2 主位叙述跨文化冲突

瑶族从老挝迁徙到美国,经历了从农耕的山地生活到高度文明的城市生活的裂变,因此他们在适应美国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的过程中遭遇了强烈的跨文化冲突。作者以访谈摘要的方式“从内部看文化”[5],表达了拥有绚烂传统文化的瑶族移民在面对一种全新的西方文化模式时,心中激荡起矛盾与彷徨。

2.2.1 文化冲击下的民族坚守

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瑶族在面对这种跨文化冲突所持的观念和所做的反应不尽相同甚至天壤之别。作者的父亲,福·乔伊·萨利在老挝曾担任村长。他表达了在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困惑和挣扎,经常梦回老挝,认为“移动的山岭总比改变观念容易”[7]。据黄钰调查,瑶族是以游耕的方式进入老挝的,最初也保持着占山号地的传统习惯,然后逐步进入定居定耕阶段,学习中文以继承瑶族传统文化。因此,瑶族在老挝的发展主要保持了传统的路线。虽然是跨国迁徙,但是传统的习惯方式几乎不变,很难让他们有不适感。 然而,“到了美国后,从传统农业社会,瞬间进入一个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工农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瑶族人民强烈感到这种社会以及东西方文化强烈反差带来的不适感,无疑给传统瑶族社会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8]”福·乔伊·萨利希望年轻一代瑶族继续传承瑶族的信仰和宗教。

2.2.2 语言的碰撞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据黄方平的调查,初到美国,因年青一代徘徊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犹豫不决,令瑶民中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希望创造民族文字,以唤起民族觉醒和提高民族自强能力[9]。但是如果不会讲定居国的语言,瑶族就不能融入当地社会,更别提有更好的发展了。因此,学习并掌握定居国的语言是初到该国的首要事情。福·乔伊·萨利因为学习当地的语言太难了,不学好语言,他就不能工作也不能维持家庭[7]。徐桂兰在法国调查瑶族的生存发展时也提到瑶族因为法语讲得不好而影响工作,因而被辞了工[10]。虽然民族语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阻碍了瑶族移民的发展,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讲瑶语,正如桑·科埃·萨乔所说,“我认为让年轻人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里,讲自己的语言是一件很好的事。[7]”

2.2.3 恋爱与婚姻

瑶族在谈恋爱时,传统上保持矜持,遵守很多规矩,比如说不能在公共场所约会,不能肩并肩地逛街等。对于女孩有更多的禁忌。要做母亲吩咐的事情,不能生母亲的气,不可以顶撞母亲,要做大量家务活。婚后妇女要早起,不可以睡懒觉,尊重公公婆婆,女人不应比男人强,干女人分内的事。不管婚前婚后,女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舆论的监督之下,不能破坏规矩,要做好女人、好妻子。然而到了美国,男女享有平等权利。甚至作者的母亲莱·普·萨利希望自己可以再年轻一次,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7]。桑·科埃·萨乔恋爱中的做法就完全打破传统,非常美国化。但是当她与恋人生辰八字不合时,她宁愿与恋人分手而遵从瑶族婚姻的传统习俗。她认为如果不相信算命书,那就不是一个瑶族人[7]。可见,瑶族移民在自由与传统文化之间做抉择时,竟毅然舍弃了他们所憧憬的自由而坚守瑶族的传统文化。

2.2.4 宗教信仰

传统宗教信仰对于瑶族的重要性可从挂灯仪式、十大戒律和祖先祭拜的意义中窥见一斑。挂灯是瑶人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成年人资格的一种仪式。十大戒律其实就是瑶族道教的道德行为规范。而祖先祭拜是让先祖的灵魂得到安慰从而保佑后代幸福健康。尤其是老一辈,希望后继有人,在神灵世界中祭拜和关心他们。

3 结语

瑶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史中历经变迁,形成了自己绚烂的民族文化,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直到近代,瑶族飘洋过海移民到欧美等国,面对跨文化的强烈冲突,瑶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韧性,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竞争之中得以传承并且大放异彩,正如希尔·森·萨乔所说,“我不关心瑶族人的所谓特性,但我还是希望保留它。这样在以后如果我有了孩子,他们会知道我是谁,属于什么文化。[7]”■

引用

[1] 蔡自新.瑶族的起源应为舜帝后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8-9.

[2] 黄海.瑶族的跨国分布与国际瑶学[J].贵州民族研究,2001(3):66-73.

[3] Luthar SS.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across Five Decades. In: Cicchetti D, Cohen DJ,editors.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Risk, Disorder, and Adaptation[M]. New York: Wiley,2006.

[4] Lalonde C.E.Identity Formation and Cultural Resilience i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n: Flynn RJ, Dudding P, Barber J,editors.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 Welfare[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5.

[5] 岳天明.浅谈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2):41-46.

[6] 玉时阶.美国瑶族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3):132-136.

[7] [美]艾·乔伊·萨利,等,著.移动的山岭——美国优勉瑶人的迁徙故事[M].李筱文,盘小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 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9] 黄方平.美国西海岸瑶民社会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1989(1):120-127.

[10] 徐桂兰.职业教育与族群的生存发展——以法国瑶族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58-65.

猜你喜欢
萨利山岭瑶族
瑶族织锦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披萨的味道怎么样
山岭重丘区公路改建中挡土墙方案及经济性研究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公路山岭隧道施工期衬砌及结构系统可靠性研究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