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广州地方革命底色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革命运动的中心:1921—1927年的广州》评介

2022-03-22 16:12
苏区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大革命底色

提要:《大革命运动的中心:1921—1927年的广州》一书系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大革命运动中心的独具特色的高质量著作,弥补了对地方大革命史特别是作为大革命运动中心的广州研究成果相对缺乏的缺憾。全书紧扣广州是大革命运动的中心这一主题,从军事人才的造就营地、省港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农民运动干部的培养摇篮等七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阐述了广州在大革命运动中的革命底色和中心地位。该书展示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革命底色鲜明的显著特色,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提供了助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大革命史的研究已经出版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然对地方大革命史特别是作为大革命运动中心广州的研究成果却相对缺乏。最近,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持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与大革命”丛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由华南师范大学龙观华教授撰写的《大革命运动的中心:1921—1927年的广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出版)一书,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紧扣广州是大革命运动的中心这一主题,从军事人才的造就营地、省港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农民运动干部的培养摇篮等七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阐述了广州在大革命运动中的革命底色和中心地位。这些新阐述,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大有裨益。

通览全书,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是该书一大显著特色。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即广州是大革命运动的中心。一般而言,大革命时期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展的国民革命时期,但为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广州大革命中心地位的形成,深刻理解国民革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源头,作者将叙述的时间拉长到1921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州传播与广州早期党组织成立之时。同时,把在广州发生的与大革命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梳理,比如1922年5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和广东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权的巩固等。时间上的这种向前追溯和内容上的拓展,清晰再现了广州作为国民革命策源地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没有冲淡该书的主题,相反,使读者对广州大革命中心的形成背景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之后,作者重点从军事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大革命的三大运动方面,对广州大革命中心进行深入阐述,从而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史论结合是该书的另一个显著特色。该书对中共建党之初七年发生在广州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点阐述,逻辑清晰、史实清楚;同时对一些重大问题作了一定分析和评价,可谓史论结合适当。例如,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问题。中共一大,作出了无产阶级不与资产阶级联系的决定,基本认定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提出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的策略,认为可以联合一切革命党派,以打击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通过史实梳理,作者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从敌对到联合的过程理得比较清楚,把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的问题讲得比较明白,并对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再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该书的最后一章,论述了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谈到了上海的“四一二”政变、广州的“四一五”政变、武汉的“七一五”政变,基本弄清了大革命失败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分析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等相关因素,作了一定评析。

注重多层次比较是该书的又一个显著特色。为什么说广州是大革命的中心?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各方面材料来论证。来自广州方面的论证,当然是最主要的,但仅凭广州方面的史实,可能材料会略显单一。如果配上其他材料佐证,那就更有说服力。为此,作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一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上,将广州与上海、北京进行比较,尤其是选择广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杨匏安,与李大钊、陈独秀进行比较;二是在中共早期组织的诞生上,将广州与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进行比较;三是将中共与国民党的政策与实践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进一步论证了广州是中共成立后尤其是大革命时期革命党、革命政府、革命军以及全国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等的领导中心与活动中心,简而言之,是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中心。

地方革命底色突出是该书的第四个也是最主要特色。“革命”以及与之相关的“革命斗志”“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身份特征。作为主题词的“革命”,从头到尾贯穿该书。马克思主义在广州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广州建立与发展、工农运动在广州的兴起,为大革命在广州的酝酿和发生准备了思想、组织、阶级条件。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意味着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即将开创革命新局面。黄埔军校的创建,东征、南征和北伐的胜利,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政变的接连发生,宣告大革命失败。广州起义的发动,标志着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并开始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革命中体现出来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精神”,更是该书的重点。在东征陈炯明、北伐吴佩孚的各个战斗中,黄埔军人尤其是其中的共产党人,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体现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同样是该书的重点书写内容。如果说“革命斗志”“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那么,“革命文化”则是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中都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传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国民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趋于一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在每次具体战斗中,宣传口号、标语、歌词等都充满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之类的革命文化用语。

作者在书中用革命词语阐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展现了革命者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精神,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全书的布局与书写,从大革命在广州的准备、发生、经过、结局的具体史实,提升到革命文化的理论概括,从而使该书的革命底色更加鲜亮,使广州的革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当然,该书没有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作者在论述广州是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中心这个主题时,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放宽研究的视野。如将时间线还可继续向前拉伸,前至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说明广州在大革命中的中心地位不仅与中共成立后广州的革命形势相关,也与广州这个城市的革命传统密不可分。在资料的运用上,也还可以更多地使用一些当时的报刊资料,以使论证更加充分一些。总体而言,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该书当属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大革命运动中心的独具特色的高质量著作。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大革命底色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宛希俨: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底色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