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投资者:一边赚钱,一边被市场“教育”

2022-03-23 16:07吴丽华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婷账户股票

吴丽华

当下,90后已经悄然成为理财市场的一支生力军。从“养基过年”到“跌妈不认”,近一两年,基金市场的大起大落,让许多年轻人经历了“心跳体验”。

不仅热衷“养基”,还热衷炒股、炒币、炒鞋等,90后投资者在市场的洗礼中一路“钱”行。年轻人的“钱袋”,还好吗?

从“养基”到炒股:凭运气赚的钱又凭实力亏掉了

1992年出生的宋晓,上大二时就开始买基金定投,后来经历了炒股亏损,最近回归到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定投。“‘凭运气赚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这句玩笑话,对我来说却是真实的故事。”她说。

宋晓很早就有投资理财意识,大学时,她每个月拿出400元生活费买两只基金。当时她的目标是毕业时手里能有5万元,这样找工作、租房子就不用找家里要钱了。

工作后,随着工资增加,她每个月能存下6000元至1万元。同时,她将定投账户和工资卡绑定,每个月自动扣款,钱一直在账户里放着。“后来,家里需要用钱,我就看了一眼定投账户,发现已经有20多萬元了!还挺开心的,把它们忘了之后,这笔钱像是捡的。”她说。

宋晓把这次成功的投资经历归功于运气,而她的股票投资就没那么幸运。2017年,她在朋友推荐下,买了四只股票,往后三年,只有一只股票赚了2万多元,其他都亏损超过30%。她回顾自己的炒股经历,除了刚入市的一两年,打新股中签赚了一点钱,其他时候亏损幅度都不小。

宋晓最初的想法是,买基金相当于变相买股票,还要把钱交给别人管理,不如自己直接买股票。2020年,她因工作变动进了一家财富管理公司,接触到职业股票投资人士后,她发现,不管是投资经理还是其他岗位,从业者大多是名校毕业、学历较高的专业人士,而且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了解行业信息,不停地获得资讯。

这让她的投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觉得“股票这个东西,真的不太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玩”。于是她清空了股票账户,把资金主要投入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账户。

“基金业绩的好坏一定程度要看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鸡蛋要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基金经理就在通过挑选不同板块、不同赛道的股票来分散风险。”她说。

从“养基”到炒股,再回到“养基”,宋晓的心得是:赚钱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从跟大V到自己学:股票“拿不住”

大学时就读于金融专业的季小印是95后,2015年上半年,眼看股市“走牛”,他和同学一起拿着生活费冲入股市。

大盘4000点的时候进去,到5000点的时候,他小赚了一笔,但很快大盘一路下跌,他投进去的2万元,到清仓时已亏进去1万元。他总结自己出师不利的主要原因是跟风,跟着大V买的一只股票一度亏了55%。

季小印此后再也不相信所谓的大V,他开始跟着学长买一些暴涨暴跌的游资票,但随后发现这样的投资方式风险更大,对买卖时机的要求太高。作为“小散”的他根本把握不住买卖时机,赚则小赚,亏则巨亏。

接受了教训后,季小印于2021年初转向了价值投资。他打算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寻找那些低市盈率、高净资产收益率的个股,坚定地买入、持有,不因短期内的股价波动和外界因素干扰轻易买入和卖出。

不过这似乎只是理想状态,他坦言自己“拿不住”股票,通常是“长线思维、短线操作”,忍不住想交易,并因此错过很多盈利机会。

事实上,追涨杀跌、频繁操作是很大一部分散户的通病。季小印说,他的室友一入市就是20万元的本金,还加杠杆,买了十几只股票,同时加了很多股票群。就像他刚入市时一样,别人推荐啥就买啥,而且每天操作,四五十万元的账户,一年下来手续费抵得上别人1000万元的账户。

不过这个室友还不是最激进的投资者,季小印还有个朋友炒比特币,赚钱时买了宝马,然而车贷还没还完,比特币大跌,只好又把车卖了。

从买币到买基:“买了个寂寞”

27岁的朱峰是同事眼中的“搞钱小能手”,买基金、炒币、打新总能踩到点上。

他最难忘的投资经历是买币,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买了狗狗币,几千元入局,一度盈利翻10倍,可他并没有及时卖出,眼看着盈利飞走。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他的基金投资领域。2020年3月,他开始买入基金定投,这一年接下来的每个月他都会投入一笔资金购买基金。

2020年下半年开始,“养基”成为了热门话题,基金经理一度成为年轻人热捧的明星。2020年全年新增公募基金规模超过3万亿元,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

2020年3月入市的朱峰,基金账户也一度浮盈超过20%。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2021年春节过后,A股市场开始调整,曾经把基金经理捧成“爱豆”的90后投资者,一开年就赔到了“跌妈不认”。朱峰虽然入局较早,但最终也只是“买了个寂寞”。

经历两次“到手的鸭子又飞了”后,奉行理性投资、长期持有理念的朱峰,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

一直以来,各种投资者教育都说“要做时间的朋友”,对有价值的投资标的要长期持有。但他如今认为,投资者也要研究市场和相应的投资标的,不仅要有止损意识,也要有止盈意识,不然可能要体会到手的钱又没了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长期投资屡屡错过盈利点,朱峰开始研究股票,这一次他准备炒短线,快进快出。

从“抄作业”到专属秘籍:风险意识深入人心

28岁的李婷已有近6年的投资经验,投资领域涉及银行理财产品、基金、股票,这些投资占到她积蓄的六成左右。至于是否赚到钱了,她坦言,总体还是略亏。

李婷说自己属于较为理性的投资者,她非常注重分散风险,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的投资分布大致是四三三的比例。在她看来,银行理财赚的是基本无风险的稳定收益;基金因为本质上是委托专业人士操作,有一定的风险,但还相对可控;而股票风险较大,但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说不定可以碰上几个涨停板,或者新股中签大赚一笔。

在市场中历练了6年,李婷被市场“教育”,风险意识深入内心,理财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开始她只会“抄作业”,家人和朋友推荐啥就买啥,同时风险承受能力很弱。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她不断学习,还总结了个人专属的“投资秘籍”,比如看基金公司,看基金经理稳定性、投资风格,研究基金持仓,等等。持仓基金跌得较狠的时候,即便准备长期持有,她也会分析其下跌的逻辑,设想以后如何操作。

在李婷看来,投资理财之于9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搞钱”的方式,甚至可以看作是生活方式和社交需要。

她周围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在炒股、买基金,甚至炒币、炒鞋、炒盲盒。大家交流投资心得,互相推荐理财产品,赚了一起“嗨”,赔了一起“哭”,投资理财成了大家平时交流必不可少的话题。

一些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投资理财?李婷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动动手指、刷刷脸就可以投基金、买股票;另一方面,让财富保值增值、赚取“睡后收入”等观念被当下的年轻人广泛接受。于是,90后就成了“花钱猛,搞钱也猛”的那批人。

猜你喜欢
李婷账户股票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花间辞
Peacock’s Fireworks
破粹的心再也无法缝合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连续上涨3天以上的股票
近期连续涨、跌3天以上的股票
上交所:将允许一人开设多个证券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