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及应对理路

2022-03-23 21:29刘雨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掀起新一轮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热潮。自此,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发生明显的话语转向,主要表现为批判内容的杂糅化、批判话题的偏离化、批判主体的扩大化、批判方式的诱导化和批判视角的多元化。可以说,这是新形势下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意识形态激烈斗争和经济权力紧张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向后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以极强的隐蔽性、迷惑性和针对性,严重干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动摇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甚至直接冲击国家的安全防线。为此,必须实事求是、立场坚定,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科学举措。

关键词: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112-06

基金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粹主义的滥用及其严重危害研究”(2021YJSB030)。

作者简介:刘雨(1993-),女,呼和浩特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民粹主义思潮主要指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蔓延的、希望依靠农业和农民,利用农村公社而不要经过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工人运动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随着民粹主义思潮自身阶级局限的展露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其错误理论全面深刻的批判,民粹主义思潮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却掀起新一轮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热潮,并发生明显的话语转向,致使民粹主义思潮成为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具性概念。这给我们党贯彻执行的发展理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威胁与挑战。习近平明确强调,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1]。鉴于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立场坚定,科学有效地采取应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科学举措。

一、基本样态: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主要表征

近年来,西方国家爆发的示威游行和工人运动,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和“黑夜站立”活动、英国伦敦工人大罢工、西班牙“愤怒者”抗议活动等都被视为民粹主义思潮而招致严厉斥责。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展开了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及其相关问题的激烈争论。自此,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在内容、话题、主体、方式和视角方面产生了与以往话语逻辑所不同的新样态。

(一)批判内容的杂糅化

批判内容渗嵌多种话语叙事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体系日趋庞杂。一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和不同时空场域相攀附。从纵向时期看,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内容自19世纪俄国民粹派运动和随后发端于美国的人民党运动,逐步转向对20世纪30至60年代拉美以及20世纪80至90年代东亞、东南亚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从横向区域看,形成以英国、美国、印度、瑞典等为轴心的涉及众多国家、地区党派团体的批判模式。二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与各种社会思潮相耦合。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常裹挟不同思想出场:凭借技术赋权推行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体现狭隘民族性和盲目爱国性的民族民粹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崛起强化右翼政治的威权民粹主义思潮、建构极端二分法和否定式区隔的分离民粹主义思潮,平民群众与超凡领袖彼此崇拜的克里斯马式民粹主义思潮等,均呈现出以民粹主义思潮为话语底色的其他思潮批判之势。三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和不同利益诉求相交织。经济上对社会所有制道路的论战、政治上就政府主导权限的相持、文化上对泛娱乐现象的纠治,以及福利、司法、环境、数字等领域无不泛化成为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靶向。四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与各种政治倾向相联结。西方政治光谱根据群众斗争方式、“人民”代表性界定与诉求内容不同,清晰地构建和固化了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左翼、右翼思维,并编织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分析框架。

(二)批判话题的偏离化

批判话题解构重组细碎话语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内核日渐偏移。一是淡化核心内容的探讨,侧重对具体现象的批判。抽离民粹主义思潮的核心要义,把民粹主义思潮为实现社会愿景采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策略手段等特殊形式置换成民粹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核,将民粹主义思潮含义简单化和标签化为反精英、反权威、反建制等的同义语。从对民粹主义思潮代表性思想的批判转向对其非关键表象的批判。二是疏于对基本理论的挖掘,聚焦对边缘话语的批判。将民粹主义思潮界定成“中心稀薄”[2]544的概念,隐匿民粹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部分话语的批判否定民粹主义思潮整个理论存在的必然性。三是回避历史脉络的考究,局限对既有观点的批判。以人们对民粹主义思潮的刻板认知作为解释标尺,代替对史实和人物的历史主义分析。如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转向提到的对精英人物社会价值的消除。殊不知,民粹主义思潮思想家不仅从未抹杀少数英雄人物的社会地位,反而夸大精英人物的社会作用是“少数人的理想比人民的理想更加开阔,更加革命”[3]。这种无法科学认识少数英雄和广大人民群众地位及其关系的看法,正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思潮“主观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四是罔顾整个体系的分析,强调对个别主张的批判。割裂民粹主义思潮的派系演化,用碎片化论断肢解并涵盖整个体系,忽视话题批判的全局性把控。

(三)批判主体的扩大化

批判主体连结不同话语组织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身份日益增多。一是由广大无产者的批判拓展到资产阶级对其的批判。民粹主义思潮批判既涉及无产阶级对它空想成分的揭露,还充当了资本垄断精英集团对抗平民群众思想建构尝试的工具。如西方把处于经济利益分配、政治代表权享有和群体安全感获得中弱势群体的诉求、发声视为“民主的敌人”[4],当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首要指向。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延展到其他学科对其的批判。起初,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分析,逐步泛化为政治学、历史学、文学以及新闻学等学科的批判对象。三是以专业身份的批判发展到非专业身份对其的批判。不止有专业研究者身份的使用,还开始以普通民众等非专业的话语组织煽动他人情绪,引发不同群体的情感共鸣,凸显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势态的必要与迫切。四是从学界的批判扩展到政治界和新闻界对其的批判。超越学术层面的讨论,打着批判民粹主义思潮局限性的幌子,转向成利益团体博弈并攻讦对手的筹码。通过媒体价值传播的渲染和舆论的鼓噪,加剧人们对民粹主义思潮本来面貌的误解,又按照需要注入新的释义。如在存有政治分野的唐纳德·特朗普和弗拉基米尔·普京均被说成是民粹主义思潮者的情况下,批判主体自然会卷入更多的话语身份。

(四)批判方式的诱导化

批判方式引诱导控话语设置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倾向日趋显现。一是民粹主义思潮从阶级性批判走向普世性批判。遮蔽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阶级立场,绕过话语设置的意识形态及其生成背景,甚至把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跨越时空地溯源到“古罗马时代”[5]。二是民粹主义思潮从语境性批判走向广义性批判。减少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语境剖析,将其一般化为描述性概念。如吉安弗兰科·帕斯基诺认为,“在所有民主政权中,都存在着民粹主义思潮的倾向”[6]。借助西式民主架构的历史终结思维,诱导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合法化与永恒化。三是民粹主义思潮从学理性批判走向情感性批判。抛开对其思想理论的客观研究,携带浓厚的主观色彩,视民粹主义思潮为公民参与政治所致的集体声音对主流民主政治高度消极的表达[7]。再如,美国早期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者爱德华·席尔斯认为,“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绪,哪里就有民粹主义思潮”[8]。夸大民粹主义思潮的情绪导向,奠定批判的感情基调。四是民粹主义思潮从辩证性批判走向极端性批判。列宁曾就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多次作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认为历史学家应当有责任和耐心去剥离出民粹派乌托邦中的理论糟粕和宝贵内核[9]。但当前,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将民粹主义思潮的积极成分连同其理论局限一概视为洪水猛兽,这种极端化的批判方式,不可避免地扰乱着人们的历史认知。

(五)批判视角的多元化

批判视角采用多元话语审视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维度日渐丰富。一是从对观点主张的批判转向对方法技术的批判。弱化理论叙事思维,依托创新话语视角,以国外民意测验为例,认为编码分析、问卷调查、程度量表和模型评估等研究技术手段的缺位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关键所在。二是从对历史事件的批判转向对抽象概念的批判。将目光聚焦抽象概念的思辨,掩盖对历史事件及其实质的考察。如西方学者往往深陷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究竟是一种政治策略批判还是社会思潮批判的逻辑困境,全然不顾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事件本身的整体性研究及其深远影响。三是从对特定议题的批判转向对日常琐碎的批判。无视民粹主义思潮的本来含义,以“发展”之名否定对民粹主义思潮固有议题的批判,转而将矛头对准涉及平民群众的日常琐事,特别是针对底层民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及其对剥削、腐败等现象的痛恨。把本不属于民粹主义思潮的话语内容作为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重点。四是从对现实情景的批判转向对网络存在的批判。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赋予平民群众“信息制造者”的新身份,发挥“线上线下”联动作用,以“网络空间”表达相对及时性和虚拟性的特质,乘机歪曲、炒作和发酵民意,通过博眼球、带节奏等方式混淆受众视听,进而把网络平台说成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主阵地。

二、生成原因: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多维缘由

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复杂形势下,不同性质意识形态间的斗争愈发激烈,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其背后无不反映出经济权力的紧张博弈,而也正是以上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促使当前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发生了根本转向。

(一)直接原因:社会思潮碰撞的复杂情形

社会思潮碰撞的复杂情形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直接原因。其一,充当与社会主义思想交锋的话语身份。一方面,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西方宪政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批判并未使其话语身份就此销声匿迹,它们寻求并寄予新的话语宿主继续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敌对势力露骨直陈地对抗社会主义必然招致反对声音。于是,借用马克思主义曾经批判过的民粹主义思潮作为话语身份,更具隐蔽性,也更易使人接受。其二,价值共同体拒斥异己观点的思维范式。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捍卫自身的价值体系,不顾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利用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说辞,贬低与自身相左的观点认识,造成了对民粹主义思潮的严重滥用,进而致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脱离原本的叙事逻辑。此外,在资本利益和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个别传播平台缺乏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政治立场的专业鉴别,忽视对其直观表象的理性思考和本质追问,在所谓后真相时代的媒介景观固化认知模式的作用下,同样推动了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

(二)重要原因: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态势

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到资本逻辑的浸染,跟风西方批判的议题设置。民粹主义思潮的使用及批判曾引起西方左翼人士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未改变霍夫斯塔特等人在国际学术界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蔑视和贬斥。1967年,霍夫斯塔特推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召开的著名会议上将民粹主义思潮等同于纳粹主义[10]。而后,西方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便成了资本价值输出的话语载体。在此情况下,盲目追随西方批判民粹主义思潮的热潮,以西方思维逻辑套用和解析不同性质国家的具体问题,致使民粹主义思潮批判顺势发生转向。另一方面,斗争形式波谲云诡,攻夺舆论高地的现实需要。美国学者詹姆斯·佩特拉斯分析认为,在西方,民粹主义思潮概念源于被压迫的工人群众运动。因此,帝国的意识形态将民粹主义思潮扭曲成了霸道的理论和倒退的政权,并最终把一切与人民民主运动相关的事物都宣传成反动[10]。西方国家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改良争取时机,往往把社会的各种矛盾转嫁给平民群众。所以不得不抢先采用各种斗争形式,包括用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导向占据舆论优势。

(三)根本原因:经济权力博弈的紧张局面

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是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根本原因。在西方学者看来,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源于“多数人的利益与各种精英的利益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民主赤字和经济不平等在公共话语中日益明显[11]。特别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2]547的冲击以隐性方式造成对工薪阶层事实上的剥削,使平民群众产生对国家认同的焦虑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于是垄断资本精英为掩盖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弥合全社会的利益分配鸿沟,遮蔽西式民主化解社会危机的惶无措,将平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言行斥为“不合理要求”[12]的共产主义幽灵,并冠以民粹主义思潮之名极力抹黑。以西班牙为例,被视为民粹主义思潮政党的“我们能”党崛起的原因正是普通民众对经济安全的渴望。“我们能”党领袖伊格莱西斯宣称:“我们公开承认不反对通过某条道路转型为社会主义,但我们更温和,采取的是新凯恩斯主义,正如呼吁扩大投资规模、提升社会福利保障、加强社会再分配的其他欧洲左翼一样。”[13]由此看来,经济权力及其分配在私人化和社会化间的博弈,加之资产阶级为此所作的抗争,是构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根本症结。

三、严重危害: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消极影响

与其他消极社会思潮相比,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更具危害性,辐射面也更大,它不仅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企图动摇党的发展理念,甚至还给国家的总体安全带来根本性冲击。

(一)扰乱意识形态建设,加大防治纠治难度

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隐蔽性、魅惑性和针对性,给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我们澄清一些混乱认识增加了阻礙。第一,模糊思想认识,增加辨识难度。模糊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内容的本来含义,使其既涉及严肃的学术议题,又包括日常的生活话题,并以多种话语形态无痕渗透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领域,这加大了对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本真含义的辨识难度。第二,误读理论观点,增加纠治难度。缺乏对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深层的、扎实的文本研究,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片面地、抽象地解读表面语义,为我所用地、盲目跟风地歪曲民粹主义思潮及其经典作家的思想主张,无形中提高了对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滥用的纠治难度。第三,动摇理想信念,增加防治难度。回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辩证分析,不谈意识形态和国家性质根本差异下叙事逻辑的不同。假借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的话语体系,攻击和瓦解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混淆民粹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无疑加大了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防治难度。

(二)制造阶层疏离分化,企图动摇党的发展理念

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梗阻社会不同群体的团结凝聚,撼动党的发展理念。第一,引发党群间的误解,颠覆党历来坚持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然而,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却通过建构分歧、制造误解,引发党同人民群众间的不信任感,这必然违背了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群众史观。第二,造成社会精英与普通群众间的隔阂,威胁党一以贯之的工作路线。割裂社会精英与普通群众的血肉联系,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以此钳制党的群众路线。事实上,我国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正是源于而又反哺于普通群众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试图切断我们社会精英的“群众基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推进。第三,激化人民大众内部各主体间的矛盾,背离党始终强调的历史目标。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消解了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扩大和升级人民大众的内部矛盾,这不符合我们党始终强调并努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对共产主义这一伟大历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阻碍价值体系认同,冲击国家安全防线

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不仅阻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还冲击着国家安全防线。第一,虚无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破坏国家的经济防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前提下作出的符合历史条件的重大举措,计划经济同样是党和政府在现阶段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伤及人民群众务必坚持的根本方略,二者不能相互否定。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回避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意欲实现个别人的富裕而鼓吹无底线的资本输入和完全市场化,虚无党和政府在调节平衡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努力,这无疑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第二,遮蔽社会政治治理的目标,损坏国家的政治防线。话语转向后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视西方的多元文明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尽头,遮蔽我国社会政治治理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用西式少数人的自由民主歪曲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下多数人的人民民主,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安全。第三,否定社会历史演进的方向,毁坏国家的思想防线。唱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以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否定其实现的必然性,通过贬低我们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否定党的历史地位的合法性,这对我国思想领域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四、消解路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应对策略

我们决不反对对民粹主义思潮的错误理论进行严厉批判,但也决不同意打着批判民粹主义思潮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为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科学举措。

(一)考究历史缘起,廓清话语泛化

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首要应对是从历史和理论上阐明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的泛化。这要求:

其一,增强学术研究的耐性,端正求知态度。民粹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相关问题引发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高度关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50卷中,有18卷或多或少涉及民粹主义思潮的内容。在《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中,涉及民粹主义思潮的内容有50卷之多。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及列宁早年很多的著作、理论观点都是在和民粹主义思潮的碰撞中得以淬炼生成的。为此,只有潜心研究民粹主义思潮缘起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相关联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在学理上廓清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

其二,提升学术思考的能力,杜绝学风浮躁。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之所以更具迷惑性和破坏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急于求成产出成果。大量跟风的重复研究代替着对历史真相的深度追问。如起初作为民粹主义者的普列汉诺夫为何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西方所谓的民粹主义思潮与马克思视域下的民粹主义思潮有何异同?民粹主义思潮能否跨越国别、超越时期,或以其某些特征评判今天的一些社会问题,这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思考能力去坚定、客观、严谨地反复琢磨。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杜绝学风浮躁,秉承甘于坐冷板凳、挖掘经典著作的问题意识和科研精神。

其三,注重学术资料的甄别,冲破思维桎梏。我们从不排斥要去了解西方对民粹主义思潮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从不拒绝在学术上与西方交流对话,但决不能以西方的理论逻辑去思考,以当前的观点认知解构马克思对民粹主义思潮的历史主义分析。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新形势下,更要高度警惕“学术和平演变”的严重危害。为此,有必要在研判学术创新的同时明确研究理路,在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鉴别所用资料,在深化学术探讨的同时坚定思想立场。

(二)坚持阶级分析,剖析话语实质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意识形态防线的攻破。可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尖矛利盾。然而,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话语转向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为此,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认真剖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转向的话语实质。

其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前提下,阐明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性质。以唯物史观为总体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的内容进行详細考证辨析,思考其背后反映的观点立场,揭露话语转向的利益驱动,精准击破话语转向对现阶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多重危害,加强马克思主义分析的话语逻辑,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

其二,在维护无产阶级群众根本利益前提下,剖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本质。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14]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把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遵循,而话语转向后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直指平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此,亟须从广度和深度上识别并澄清话语转向的本质,切实筑牢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三,在捍卫中国共产党伟大领导的前提下,揭露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实质。西方国家为维护垄断资本精英的统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行斥为民粹主义思潮进行批判。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与实践依归。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下,更要时刻谨防跌入西方借批判民粹主义思潮抹黑工人运动的陷阱,警惕掉进西方借民粹主义思潮批判攻击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圈套。为此,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揭露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实质是刻不容缓的。

(三)匡正局限观点,构建话语体系

认识总是在反复实践中得以深化与提升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认识和防范同样不是一蹴而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匡正局限观点,逐步构建成熟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要勇于纠治局限认识,及时更正错误观点。具体而言,一是在坚持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消除错误认识。把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批判置于特定语境中,以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作为评判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方法。不断完善民粹主义思潮等相关议题的研究思考,逐步修正自身的局限认识。二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纾解错误观点。在学理上揭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实践中精准捕捉和有效化解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滥用的舆论导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三是在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防止错误思想的出现。实事求是评析民粹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廓清当前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与其本来议题相比之下继承和演化的部分,剔除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转向后杂糅的有害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挤压和吞噬。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话语体系,增强话语解释力。在搜集和分析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案例的基础上,注重从理论逻辑方面整合话语体系,加强纠治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转向的话语解释力。其一,在话语内容上,探索学理性和政治性的深度融合。讲明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反映的政治意图,从理论源头上防御其有害思想的生成蔓延。其二,在话语载体上,构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内在关联。透视不同话语载体掩盖下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表征,并“在实践层面对其所鼓吹的错误行为方式予以纠正和治理”[15],常态化监测和评估错误论调的发展动向,以民粹主义思潮本来的话语体系澄清其转向后的叙事逻辑。其三,在话语机制上,推动开放性和原则性的相互协调。在开放性学术探讨过程中,牢记意识形态研判的原则底线,坚持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立场原则。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3.

[2]CAS M.The Populist Zeitgeist[J].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2004(4).

[3]俄国民粹派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0.

[4]BENJAMíN Arditi.Populism as a Spectre of Democracy: A Response to Canovan[J].Political Studies,2004(1):143.

[5]程春华,张艳娇,王兰兰.当前西方民粹主义研究述评:概念、类型与特征[J].国外理论动态,2020(1):96.

[6]PASQUINO G.Populists vs.Democrats?[J]. 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17(2):322.

[7]CHARLOTTE Galpin,Hans-Jrg Trenz.Participatory Populism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on Mainstream News Sites During the 201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J]. Journalism Procpice, 2019(7):781.

[8]EDWARD S.The Torment of Secre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M]. Glencoe, IL:The Free Press,1956:100-101.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

[10]邢彩丽.“西方之乱”:民粹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危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1):89.

[11]ASLANIDIS.Populism as a Collective Action Master Frame for Transnational Mobilization[J].Sociol Forum,2018(2):459.

[12]杨光斌.滥用“民粹主义”已成西方掩饰政治真相的手段[N].北京日报,2016-12-12(14).

[13]约翰·朱迪斯.民粹主义大爆炸[M].马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45-146.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

[15]王哲,邱雪.错误思潮的感性渗透与应对建议[J].思想教育研究,2021(4):99.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