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教育学视阈下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3-23 07:12李梦姣
山西青年 2022年4期
关键词:循证教育学证据

李梦姣

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当下,从“互联网+教育”到“人工智能+教育”,无不彰显着教育领域从原有的学习场域“时空分离”转变为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碰撞与融合,以知识学习多元迎合情境处遇,更加个性化、高效化、智能化和高阶化。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拉开了新的帷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今面对网络资源的爆炸式增长,海量的数据和媒介围绕,信息化的需求和挑战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知识学习的共性问题,如何秉承与时俱进,解构和重塑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创造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循证教育学(Evidence-based Education,EBE)的理念应运而生,致力于迎接大数据、信息化的需求和挑战,有证可循、依证实践,加入变轨超车的教育经济发展共同体,抢占智慧教育高地,提高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构建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一、循证教育学的理念和方法

循证教育学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也是循证实践运动长河中的一部分。1996年剑桥大学教授 David· Hargreaves[1]在年度教师培训机构讲座上发布了题为《教学作为基于研究专业的可能性和前景》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证教育”这一概念。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 Davies指出循证教育学模式是将教师和学生个体教与学的专业知识集中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中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他强调循证教育所汲取的证据一是来源于全球范围内已有的研究证据;二是在教育中生产的可靠证据。对于循证教育学的具体界定是由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长Whitehurst在2002年提出的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智慧与最佳、有效的经验证据整合起来的一种决策。从国外学者的定义中挖掘出循证教育学的内涵,一是围绕教师的教育过程;二是证据的挖掘和整理;三是打造“循证圈”和营造“循证文化”,涵盖了基于证据的教学,对教学证据的搜集和应用,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配备等内容。

相比国外,国内目前对于循证教育学的研究逐渐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向良好态势发展,从最早的译介、引进和推广开始转向理论和过程研究以及国内发展现状研究。柳春艳等[2]纵观国内研究状况,认为循证教育学概念还远未普及,辨识度不高。梁有道等[3]通过可视化分析,指出循证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理论实践不同步、地域发展不均衡、原始研究不充分。杨文登等认为教师实践智慧应在循证教育中尤为凸显。徐文斌等[4]对循证教育的方法论进行考察,提出循证教育是一次缩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尝试,也是教育走向科学化的一次努力。

以上研究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以及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理念落地,循证教育学已经被学界认可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环。本文以社会工作者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从循证教育学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面向,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学智慧与教学证据有机融合的教学形态,开展具体的实施路径,丰富循证教育学本土模式的经验探索。

二、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在遵从循证教育学理念开展具体教学时,以“证据”驱动课堂,把握课堂与实务情境、学生需求偏好和专业判断,紧紧围绕证据生成、证据综合、证据传播和证据应用,搭建前情提要、课程导入、互动教学、实务模拟、认知探索、小试牛刀、知识复盘、课后拓展八大板块。如图1。

图1 基于证据的教学设计框架

(一)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证据生成

证据是循证教育学的核心要素,科学、真实、充分具有相关性的证据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践效果的有效。简单来说,循证教育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或决策者搜寻、挖掘、整理证据,通过对证据的系统综述,按照等级标准转化,采取可行性行动渗透教学的过程,也可以称其在度量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全空间、多场景的数据采集,对个体的认知发展状况进行精准分析,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获取证据的普遍方法是总结既有的教学经验、聆听前辈的谆谆教诲、同事之间的交流切磋等。按照证据来细说,此类证据等级相对较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海量的信息资源,数据的数级增长,势必要求教师配备寻求具有科学性研究数据的核心素养,掌握多种研究工具与操作方法,不要只做“在其他背景中得出的最好实践的传递者”。

(二)以多维向度评价的证据综合

被证实了的有效方法是循证的直接产出,而现实中我们要面对的还有盘根错节的大数据时代所暴露的数据噪音,如何对不同类型的证据进行整合,解决各种数据资料相互矛盾的问题,就需要在循证教育实践中,恪守科学的素养,展现苛刻的眼光,综合出“最好的研究证据”。这里笔者认为对证据的综合涵盖了理论证据、实证研究证据结果、对证据的评估和经验证据。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实证研究证据的采集范围包含定量研究中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单一个案设计、问卷调查,还包括质性研究中的访谈、焦点小组、行动研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特点,还增加了非接触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理论证据的采集则是高被引的关于课程内容理论综述和指导相对应教学方法的中层理论;实证研究证据以学科知识图谱和体系图为参照,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课下作业完成、学习周期数据的持续性采集和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进行隐形建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广和学习方法规划。评估证据的采集一般包括需求、过程和结果评估,运用相应信息载体获取有关学生学情、掌握程度、注意力和行为等的信息内容,还有团队、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经验证据的采集是指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宏观把握,教学生涯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智慧反思。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证据传播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循证教育学更加强调教学活动的立体化,强调证据在教学中的传播作用,凸显证据的核心功能,力争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证据进行碰撞,产生出理实一体的火花。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为例,在原有的课前、课中、课后场域的基础上进行细化,逐级深入研究证据,开展教学设计。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发布开放教学资源、概念语义图、vlog导学等内容形式翻转课堂,将网络资源作为一种直观简便的电子教材,阐述、补充、引申、联想、升华、批判以启迪学生。同时于行课前分别发布任务清单,以发帖、小组探究、社会志愿、行业调查、个人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考察。教师通过平台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开展行课前需求评估和对学生掌握程度诊断性评价,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良和加工。

例如在课后对整节课的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分析如图2,本图选取了早晨第一节课8:00~8:50的课堂发言数据。在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时长为50分钟的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多集中在课堂初始的前10分钟,也就是签到和课堂导入环节,其次在课中的18~22分钟会迎来本节课的高潮,并持续到约28分钟,随后在47~50分钟又会迎来又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通过课堂发言热图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和反观教师的课程设计环节安排和授课内容的吸引力程度,相比于线下讲授的身临其境,线上授课往往难以洞察学生的反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提问反馈和随堂小测试来检测。

图2 学生课堂发言量趋势

(四)以全员参与面向的证据应用

循证教育学是双向互通的机体,从证据的产生到证据的应用,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鸿沟,取而代之的是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的新面貌。一是教师的应用。教师在循证圈中占据实践者的地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都离不开教师对研究证据的搜寻、整合和应用。二是学生的异质性。实践的对象学生有着自身的个体特性、人格特征、成长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课堂效果和知识输出,应遵从青少年同一性特征,发挥朋辈优势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言献策和教学设计中。三是管理者的加入。循证教育学要求多方参与,而往往管理者却置身于循证圈外,无法触碰循证过程,所以很多顶层设计都是虚设,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应该对循证教学实践的第一现场进行田野式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自上而下的营造循证文化氛围,在师范生培养和对教师进行从职前培训、入职教育等继续教育中入手,注重循证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启示

(一)以深度挖掘为抓手的最佳证据提供

迎合“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以智慧课堂为契机,以学生发展为导向。a.发掘课堂教学行为事理图谱(Classroom Event Logic Graph,CELG),以此描绘课堂中教师行为结构、媒体应用的特点及TPACK结构,为下一步证据的整合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b.发现学生的平台、媒体偏好和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感官,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c.从网络平台获取学生观看课件、节点关注度、作业测试完成情况,掌握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构建尊重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供给模式。

(二)以因时而化为契机的全过程证据综合

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很美好,可是当它进行情境处境时,难免存在证据缺失或存疑,实践节奏无法配套。a.在证据传播之前平衡科学与情境的目标靶向,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目标靶向地树立,应通过教学案例探究具体模式,总结经验研究;b.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获取证据,还需要对实践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利用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的盲区和弱项,综合诊断开出药单。

(三)以理实一体为推广的全面向证据应用

随着教育场域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学科自身的科学化推进发展,无不促成循证教育多元主体的参与。a.管理者走进教学第一现场,聆听教师与学生们的心声,触碰教学资源和媒体,融入教学环境中,通过证据的采集和评价,对教育场域的潜在运行机制挖掘分析,探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机理表征,打造智慧化学习场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b.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针对低学业成就的学生、问题学生采取差异性循证小组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挥能动性,增强效能感,促成行为改变。

猜你喜欢
循证教育学证据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