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理论的老街更新策略研究
——以兴化金东门老街为例

2022-03-23 12:39张亚莹胡振宇王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门街巷老街

张亚莹,胡振宇,王畅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更新改造已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方向转变,更新改造方式由大范围、消极式的“大拆大建”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更新”,更加注重历史街区传统文脉的延续和场所精神的保留,也更加重视当地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切实需求。

2 空间集体记忆理论及运用机制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把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1]。在心理学上,空间集体记忆中的“记忆”是指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及再认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2]。老街的空间集体记忆便是老街居民对老街物质空间识记、保持、再现及再认的过程。对老街空间集体记忆的研究,一是通过客观信息的理性方式和记忆主体的感性方式,获取物质空间的信息要素,随后对要素进行归纳分类;二是提取可用信息,将其重构转化为老街的更新策略。空间集体记忆是使老街居民对老街重新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媒介,老街更新过程需要借助空间集体记忆来重塑老街的活力。

3 兴化金东门老街空间集体记忆的获取与归纳

3.1 理性获取方式

3.1.1 老街概况

金东门老街位于兴化市市区东隅,西侧紧邻市中心,东接上官河,南北两侧皆为居住小区。老街所处的东门地区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商业街区,是兴化最早出现的商业街区;明清以来,商业发达,日进斗金,因此得名“金东门”。现在的金东门老街主要为明清遗存,保持和延续了明清时期传统建筑特色,被誉为“苏中明清第一老街”。

3.1.2 街巷空间

金东门老街规划保护面积5.33hm2,街巷保存完好,肌理清晰,仍呈现古时以来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东城外大街为街巷主轴,呈东西走向;南北向则为巷道分支。老街街巷空间尺度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东西走向的主街(东城外大街)的空间尺度,二是南北走向的巷道空间尺度。主街全长约1200m,路宽约3.5m,以步行石板道为主,可以通行非机动车。街道两侧界面由一、二层的小开间商铺组成,每个商铺开间约为3m~4m,高度一般为3m~4m,沿街以一层商铺居多;巷道宽1.5m~2.2m,主要是更加私密的生活通道,由主街商铺通向居民的私宅,巷道两侧界面由一层住宅山墙和内庭院围墙构成(见表1)。

表1 金东门老街街巷尺度(来源:作者根据调研制表)

3.1.3 建筑空间

金东门老街街区范围内有8处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上池斋药店1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明城墙、郑板桥故居等5 处省级文保单位,家舒巷古民居群和解家祠堂2处市级文保单位。除了以上文保单位外,其他建筑基本都是传统民居,大致分为两类:商住型和居住型,两者相同的特点是都有封闭式的院落空间。商住型民居一般沿街两侧布置,前面设置为对外开放的商铺,中间有庭院作为过渡,后面作为相对私密的居住功能;而居住型民居一般有两到三进院落,前面作为对外交流、相对开放的起居室存在,中间为庭院,后有私密的厅室。

以上通过对现状的理性分析,获得了金东门老街的部分空间集体记忆要素。总体而言,金东门老街街巷肌理较为完整,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

3.2 感性获取方式

目前,居住在金东门老街的原住民近5000 户,其中大部分居民为老人。2021 年8月22 日,由笔者等三人组成的小组前往金东门老街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样本数共计100 个,其中有效样本数85 个。考虑到老街中一部分老人不识字的问题,调查采用口述问卷问题和选项的方式,了解老街原住民对老街街巷空间、建筑空间、节点空间这三个记忆元素的熟悉度和改造后的满意度情况。通过此次实地调研,获取了原住民对金东门老街的空间集体记忆。

3.2.1 空间记忆元素的熟悉程度

首先是街巷记忆。调查发现,受访者除了对生活接触密切的主街(东城外大街)和各自居住的街巷熟悉度最高之外,对家舒巷提及的次数也较多,究其原因是家舒巷中分布有古民居群、赵海仙洋楼等多处历史建筑,原住民的记忆程度较高。

其次是建筑记忆。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郑板桥故居的熟悉度最高,因为相较于其他历史名人,兴化人最为熟知的便是清代大画家郑板桥①郑板桥: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另外,受访者对上池斋药店的熟悉度也很高,原因有三:①该药店位于主街的入口处,几乎成为了老街的标志之一;②李春芳:李春芳(1511年-1584年),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名臣,著有《贻安堂集》十卷。作为老街中唯一一家药店,自清朝起营业至今,已成为老街居民共同的记忆;③中药独特又浓郁的气味加深了居民的嗅觉记忆。

最后是节点记忆。调查发现,在受访者所提及的节点记忆中,熟悉度排名第一的是状元坊节点,这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②的状元石牌坊(2009年进行了修复)。排名第二的是码头节点,连接上官河东西岸的码头船渡是金东门老街居民几十年的生活记忆,但由于改造规划建桥,码头已拆除废弃(见图1)。

图1 空间记忆元素熟悉度

3.2.2 空间记忆元素改造后的满意程度

调查发现,受访者在最满意的改造选项上,提及次数最多的是东门广场,位置在主街西侧入口处。这里拆除了原先的一些破败构筑物,留出了一块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与现代商业入驻的板桥步行街相接。广场上新建了一处六角亭、一处入口标志,还有一个大舞台。亭子周围聚集了很多当地老人打牌休憩,大舞台经常举办有大家共同记忆的民俗活动,由此增加了居民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在最不满意的改造选项上,统计更多的是已被荒废的码头节点。作为“鱼米水乡”的兴化,城区内水网较为密集,过去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便是船运、船渡,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码头渡口被取代成为必然。曾经大家交往密切的上官河码头节点,如今变得杂草丛生,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4 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的兴化金东门老街更新策略

通过前文中获取归纳出的空间集体记忆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取与转化,获得贴近兴化金东门老街居民生活的改造途径与更新策略,以实现兴化金东门老街的活化更新。

4.1 完善街巷结构

老街整体的“鱼骨状”街巷空间结构应当予以保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街巷的公共性和开放程度。首先,老街居民熟悉度最高的东城外大街街道需要拆除沿街两侧扩建加建的违章构筑物,保护原先街道的尺度和比例,严格限制机动车的进入;其次,把历史建筑分布较为密集的家舒巷作为特色主题街巷,适度拆除巷道两侧的部分围墙,打通街巷阻塞的部位,减少封闭感;最后,需要解决各个街巷中非机动车乱停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老街内部缺乏非机动车停车位),在停车较为密集且较为宽阔的街巷空地中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以保证街巷的畅通与整洁。

4.2 改善民居建筑

老街中的各文保单位都被保护地非常完善,而且传承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但是普通民居在更新之后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因此,在未来的更新改造中,首先,保留普通民居原有的结构形式,修复原有的穿斗式建筑构架、硬山屋顶等;其次,基于居民的实际需求来改善生活环境,例如,在调研中,受访人反映兴化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在七月到九月的雨季,建筑受潮后经常出现发霉受损的问题;另外,作为改善建筑中微气候和增加居民交流机会的关键性要素,庭院空间应该作为更新改造中的重点;最后,需要协调好历史传承与现代需求的平衡,例如,整个老街建筑的功能业态单一,应考虑引入现代生活方式,增加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功能设施。

4.3 营造节点场景

在老街中,现已设置了一些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广场空间节点,但是却忽略了体现集体记忆的纪念性景观节点和记忆场景的营造。因此,在未来的更新改造中,首先,场景节点应选址在老街中具有记忆特色和功能作用的位置,例如,在状元牌坊周围设置休憩广场,使人能驻足休憩,静思历史;其次,通过真实记忆要素的融入,确定适合的场景主题。例如,清除码头内的荒草,将其改为临河步道,在其中放置船渡模型,设计为滨河景观与码头船渡记忆相结合的节点空间,既改善了整个老街的景观环境,又加深了老街居民的集体记忆。

5 结语

在以往的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忽视当地历史文脉和使用者需求而只关注建筑外观的负面案例比比皆是,已经给予我们许多经验教训。近年来,在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通过唤醒原住民对历史街区的回忆,激发其归属感,为延续历史文化寻找重要依据,已被证明是重塑历史街区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兴化金东门老街的更新改造,借助空间集体记忆理论,从老街的记忆要素出发,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方式获取信息,提取并转化为老街更新的改造策略。从街巷空间来看,在完善原有肌理的同时,打通街巷中梗塞的部位;从建筑空间来看,在继承传统风貌的同时,适度融入现代要素;从节点空间来看,在考虑功能性节点的同时,营造具有历史记忆特征的场景节点。以点带线、以线成面,逐步提高老街活力,不断增强老街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东门街巷老街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老街谣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边走边唱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雨中的街巷
老街(外二首)
我要吃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