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2011~2020年载文分析

2022-03-23 07:03周文英魏娅玲
四川地震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文四川论文

周文英,魏娅玲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地震》创刊于1977年,是四川省地震局主办主管的期刊,刊载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某段时期内的地震科研成果、地震科技能力和学术水平。VOSviewer(https://www.vosviewer.com/)是一种用于构建和可视化文献计量网络的软件工具,它可通过“网络数据”(如期刊、研究人员或个人出版物)实现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展现知识领域的结构、进化和合作等关系,现已在文献主题研究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Chen et al,2021;李杰等,2019)。为进一步坚守办版人的“初心”,立足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寻找突破,本文以中国知网刊载的《四川地震》数据为依据,以VOSviewer为主要工具分析期刊2011~2020年刊载论文的学科结构、基金论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期刊数据的特点与变化,以此阐述期刊面临的现状,及时发现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选题策划、调整期刊定位、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21年5月12日在中国知网检索2011~2020年《四川地震》刊载的学术论文,将选定论文的题名、作者、单位、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关键词、第一责任人、基金项目、年、期、中图分类号、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等信息导出。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科学计量法的方法对《四川地震》2011~2020年刊载论文进行分析。为了减少统计误差,更加客观地反映期刊数据的变化规律,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数据剔除、去重和同义词合并等。对于出现2次及以上的同名作者的处理方法为:如果是第一作者,则依据论文首页的作者简介信息进行判别;如果不是第一作者,则结合作者所在机构和合著作者出现的情况进行判别。由于同名发文机构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地震基准台”“成都地震基准台”统一修订为“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地震基准台”,从而减少发文机构的统计误差。由于关键词存在语义异构的情况,即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通过替换方式对关键词进行人工整合,如“九寨沟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四川九寨2017年8月8日MS7.0级地震”均表述的是2017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九寨沟的7.0级地震。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载文量分析、学科结构分析、基金论文分析和第一作者分析等;利用VOSviewer V1.6.16进行核心作者及署名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词频和共词进行聚类分析。VOSviewer生成的可视化地图主要基于大小、距离和颜色三个特征进行解释。节点表示特定元素,如作者、国家、地区和关键字,节点的大小表示元素的数量或频率。阈值越大,发生次数就越多,阈值越小,发生次数就越少。节点之间的链接表示它们是相连的,两个术语之间的距离表示关系的亲和力和稀疏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科结构分析

表1归纳了《四川地震》2011~2020年载文内容的学科结构,数据表明期刊载文涵盖7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中,天文学、地球科学类论文数量最多,达379篇,占总载文量的88.97%,其次为工业技术类,论文数量为34篇,占总载文量的8%;在二级学科中,地球物理学类的论文数量最多,达353篇,占总载文量的82.86%,其次为地质学类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论文数量均为12篇,均占总载文量的2.82%。这说明《四川地震》刊载论文具有明显的地球物理学学科特点,符合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发展定位。

表1 《四川地震》2011~2020年载文的学科分布

2.2 基金论文分析

基金论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各学科稿件的质量,能够为编辑部有效控制文章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2011~2020年的基金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比(见图1)在稳步提高。资助的基金主要为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地震局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和科研三结合课题,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等。其中四川省地震局科技专项支持的论文数量最多,这与四川省地震局从2011年开始实施地震科技专项计划息息相关(张永久等,2017)。

图1 《四川地震》2011~2020年基金论文

2.3 作者分析

《四川地震》2011~2020年共刊载论文387篇,单篇论文的作者人数在1~9人,其中62篇为独立作者论文,325篇为合著论文。在合著论文中,3位作者合著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6篇,占总载文量的22.22%。这说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更加明显,协作完成科研工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以下将按第一作者和所有署名作者两种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文献计量著名学者普赖斯(罗式胜,1994)提出的计算公式N=0.749×其中N为论文篇数,取整数;nmax为所统计年限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计算该刊的核心作者群。

(1)署名作者分析

在不区分是否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下,《四川地震》的署名作者共计739位,所有合著论文的每位作者均记为发文1篇,总计发文量为1337篇。仅发表1篇论文的署名作者为503位,占所有署名作者的68.06%;发表2篇论文的署名作者为95位,占总署名作者的12.86%;发表3篇论文的署名作者为57位,占总署名作者的7.71%;发表4篇论文的署名作者为36位,占总署名作者的4.87%;发表5~10篇的作者为45位,占总署名作者的6.09%;发表11~15篇的作者为3位,占总署名作者的0.41%。《四川地震》的作者最多发文量为15篇,从而计算得到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为3篇。经统计《四川地震》署名的核心作者共有141位,占总署名作者的19.08%,核心作者发文643篇,占总刊文的48.09%。

利用VOSviewer软件对核心作者进行作者共现分析(见图2),发现有5位核心作者与其他作者没有联系,有7个网络是由两位及以上核心作者组成的,最大的网络是由蔡一川、吴朋、黄春梅、张永久、宴金旭、刘仕锦和林洋等为核心的10个聚类110位作者组成,这些作者主要来自四川省地震局。从作者发文的平均时间来看,宴金旭、蔡一川、魏娅玲和黄春梅(并列)排在各作者的前三位,平均发文时间依次为2篇/年、1.7篇/年和1.5篇/年。对作者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进行统计,赵晶、亢川川、李建亮、何玉林和李福海等作者的论文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次数均排在前列,其中总被引频次均超过100次,总下载次数均大于1000次,属于《四川地震》的高影响力作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这4位作者同是《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研究》(2011年)的作者,该论文对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这可能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术界持续关注抗震设计的原因。

图2 核心作者(作者发文量≥3篇)的共现网络

(2)第一作者分析

2011~2020年《四川地震》共有275位第一作者,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205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74.55%;发表2篇论文的有44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16.00%;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有15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5.45%;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有8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2.91%;发表5篇论文的作者仅有1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0.36%;发表6篇论文的作者有2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0.73%。对发文量排名前三位作者的机构(见表2)进行分析,发现仅有1位作者不是来四川省地震局,其余的10位作者均来自四川省地震局。

表2 《四川地震》第一作者发文量Top3

按第一作者计算出《四川地震》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为2篇,经统计核心作者共计70位,占第一作者人数的25.45%;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182篇,占总发文量的47.03%。对第一作者的职称情况进行统计(见图3),作者为初级职称的论文数为68篇,占总论文数的17.57%;作者为中级职称的论文数为190篇,占总论文数的49.10%;作者为高级职称的论文数为89篇,占总论文数的23.00%;作者为在读学生的论文数为12篇,占总论文数的3.10%;作者职称不详的为28篇,占总论文数的7.24%。从图3可知期刊2011~2020年中级职称的作者比例在增加,高级职称的作者比例在减少,这说明期刊对高职称作者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

图3 《四川地震》2011~2020年第一作者的职称统计

通过对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分析,发现期刊的高产作者全部来自川渝地区,且绝大部分来自四川省地震局,说明期刊得到了主办主管单位内部人员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按署名作者统计,还是按第一作者统计,期刊核心作者群的占比均不到30%,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比重均不到50%,这与普赖斯定律“统计年限内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达到50%”(罗式胜,1994)的标准还有差距,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核心作者的人数,提高核心作者的论文产出。

2.4 机构分析

《四川地震》2011~2020年共有210个机构发表论文,所有合著论文的每个机构均记为发文1篇,总计发文量为528篇。这些机构可分为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局、高校、研究所(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和其他事业单位,其中地震系统为发文的主力军,占总发文量的84.42%。

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共现网络如图4,在网络中形成了以四川省地震局为核心的主要群落,以河北省地震局、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和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为核心的次要群落。机构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四川省地震局与其他48个机构构建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云南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和重庆市地震局等。从机构的发文量来看,四川省地震局的发文量最多,发文量为151篇,占总发文量的28.60%,其次为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云南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和重庆市地震局。

图4 《四川地震》2011~2020年发文机构的共现网络

2.5 关键词分析

利用作者提供的关键词对《四川地震》2011~2020年的关键词词频和共词进行分析,进而获取期刊的研究主题态势。该刊2011~2020年词频大于10次的关键词有干扰分析(22次)、汶川地震(16次)、九寨沟地震(12次)、芦山地震(12次)、地震应急(11次)、防震减灾(10次)和震源深度(10次)。这说明期刊刊载干扰分析的论文较多(格桑卓玛等,2014),且九寨沟地震和芦山地震两个关键词词频较高的原因可能与期刊编辑部组织的九寨沟地震和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学术论文专辑有一定关系。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强度,可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聚类中,共形成15个聚类(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该刊主要围绕四川区域内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观测数据及其干扰分析,地震定位及震源机制测定,地震应急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围绕防震减灾相关的科普、舆情及技术研究。

图5 关键词的共现网络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地震》2011~2020年的学科结构、基金论文、论文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并以图、表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得出期刊载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作者群覆盖范围广,核心作者主要来自四川省地震局,大多为初中级职称作者。

办刊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高水平的专业作者是高质量稿源的基础。任何期刊都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作者队伍,同时还要善于从读者中发现潜在的作者,尽可能地为作者提供帮助,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有相当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作者队伍,形成自有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时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之路。(1)在保持现有优势作者群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采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宣传,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其他地区、其他机构的作者投稿。如通过有目的性参加学术会议,充分利用网站、微信、作者QQ群等平台,制作宣传册等方式扩大期刊宣传,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争取更多区域和更多单位的作者成为核心作者。(2)多途径争取优质稿源,提高期刊竞争力(吴领叶,2018),如与基金项目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结合地震科学科研活动的重大事件、突发地震事件、不同研究主题等组织专稿、专栏或专刊,向优秀作者群约其最新学术研究理论成果或热点综述。(3)建设期刊一体化稿件处理系统,打造融合的开放“共享-出版-传播”平台,提升作者、读者与期刊的“黏性”,提高期刊的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发文四川论文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