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探索

2022-03-23 12:12潘琦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究会广西文化

潘琦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 南宁 530023)

21世纪初,我到了退休年龄,在办退休手续之前,正逢自治区文联换届。自治区党委提名我作为自治区文联主席人选,后经文代会选举,我果然当选了文联主席。从此,我开始从过去的管理、指导转到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工作。文代会之后,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找文艺界的同志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广西文学艺术有一个飞跃,人才辈出、佳作不断,文艺桂军异军突起,但是广西的区域文化理论研究却是短板。作为一个自治区,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后了许多。这引起了我的警觉,并开始作了一些思考,决心和文艺、理论、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省籍意识”正式形成,并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看看我们周边的兄弟省,省籍意识在学术文化方面也充分表现出来。湖南开展“湘学”研究,安徽开展“徽学”研究,广东开展“岭南学”研究,湖北开展“楚学”研究等等。唯有广西无声无息。从区域上说,广西本属岭南,但因广东早已开展“岭南学”研究,我们只能另起炉灶。我翻阅过很多有关资料,深入了解了兄弟省研究地域文化的方法、成果。有一次,我和彭鹏教授聊起这件事,商量是否可以广西简称“桂”冠名广西地域文化研究,叫“桂学”。我们想到一块了,都认为把广西地域文化研究,称之为“桂学”很适合、很切题、很有创意!

关于“桂学”一词,仅在康有为先生的《桂学答问》中提及过。1894—1895年,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曾两次到桂林讲学、游历,历时近7个月。康有为在所作的《桂学答问》和《桂学答问序》篇名上,醒目地提出了“桂学”一词。其中“桂学”的含义,或有在桂林书院讲学指点门径之义,所谓“窃意多士盖昧于读书门径”“若为疏通证明以诱之,既有书册,又识途径,学者当亦未尝无志于书也”,于是“敢妄陈说所闻,以告多士”,但更有多从书院论及桂林的文化建设之义;序中论及朝廷赐桂林诸书院“经明行修”“书岩津逮”“道德陶钧”,谈及诸公捐书与书院藏书,所谓“开先而振起之者,亦粤西掌故之大事也”等[1]。之后,“桂学”便少有人提起了。

今天我们所提的“桂学”与康有为先生一百多年前提的“桂学”,从概念和内涵上都完全不同。我们现在提的“桂学”,是以广西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理、学科。但当时我对桂学概念的具体内涵、桂学研究的意义和学术结构桂学基础论,包括桂学研究与全国性视野的关系等,心里是没有底的。俗话说“笨鸟先飞”,我开始翻阅资料,研读广西典籍,参考一些广西文化研究成果,拓开了视野,慢慢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思路来。但我有自知之明,自己毕竟不是专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桂学”能不能立得起来,并成为一门学理、学科,还有待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和筹备,计划由广西文艺理论评论家协会出面,请一些专家学者召开一个“桂学”的吹风会,把“桂学”的概念及开展桂学研究的想法,第一次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达到“丟块石头试河深”的目的。对开会的地点,我作了一番考虑,最后选择在桂林雁山园。这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广西文化的代表性;其二,多年来,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有一批专家学者埋头研究广西文化,颇有成果,在桂林开会,请他们比较方便;其三,雁山园是广西大学旧址,是广西文化发祥地之一;其四,当年康有为在桂林首提“桂学”,有纪念意义。

2009年4月15日,3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广西近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桂林雁山园。会议由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主持。我先作个主旨发言,简要地介绍了关于“桂学”的一些思考。然后请与会者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刚开始,大家对于“桂学”这两个字还十分陌生,对它的前景还有些茫然。专家、学者出于治学严谨的职业品德,当场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桂学,作为“学”是学理,还是学科?“桂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何如区分“桂学”与“桂林学”?我都就自己所思、所想、所理解,一一作了解释。

关于“桂学”概念我作了这样的概括:现代意义上的桂学,是指以广西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具有广西特色的理念和学说的总和。“桂学”,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桂学”与“桂林学”有密切的联系。“桂”是广西的简称,“桂学”即广西文化学,“桂林学”是桂林文化研究,是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代表桂学研究的全部。这些解释尽管不是那么完善,但与会的同志都通情达理,表示满意。

桂林雁山奎聚,与会者志同道合,都是敢于“吃螃蟹”的人。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热烈讨论,大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文化作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文化全球化,不能取代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以及地域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根源性,现代化与根源性同时并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文化本土性、根源性,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建设文化强国!同时认真分析了广西历史文化的悠久而深厚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多年来对广西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及对桂学相关问题的论述等,都取得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大家对桂学的内涵、定位、特点、研究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探索。雁山园会议确立了“桂学”概念并拉开了桂学研究的序幕。

雁山园会议之后,抱着“丢块石头试河深”的目的,我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桂学”的论文《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对“桂学”的定义和特点,打造桂学的文化背景,桂学研究的范围、对象、现状以及桂学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阐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区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撰写文章,参与关于桂学和桂学研究问题的讨论。大家对桂学和桂学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认为桂学的提出和开展桂学研究,是一种理论创新和推动广西文化向系统性、全面性和高端性发展的历史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书记曹伯纯说:“桂学的提出和开展桂学研究,三五年内可能看不到它的作用,但二十年以后,将会看到桂学对广西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段时间,桂学及桂学研究成为理论界、社科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南国早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梧州学院学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关于桂学与桂学研究的文章,打开了桂学研究的局面,提供了桂学研究的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区文联还组织了专门的研究队伍,开展桂学研究。不到一年时间,桂学研究风生水起,研究论文迭出,研究队伍不断扩充,桂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氛围。

缺乏新鲜的审美发现和价值判断,往往流于对生活表象的描摹,如果在认识层面上相互雷同,就难以表现宽广的精神视野和情感疆域。专家学者的独创性、深刻性探讨克服了这种局限性。经过专家学者的广泛研讨,大家拓宽了视野,不断提高对桂学和桂学研究的认识,特别是对桂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观点、学术语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逐步使桂学从一般的理论研究转变为一家之学,桂学研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变化之快速、广泛、深刻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充分反映出专家学者们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至此,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深切体会到,鼓励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尊重别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激发大家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桂学和桂学研究才有成功的希望!

回想起当年打造“漓江画派”,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关注,社会各方面关怀与支持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立了“漓江画派促进会”。在这面旗帜下,齐聚了众多的画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推进漓江画派持续发展,使广西这张艺术品牌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借鉴漓江画派成功的经验,由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牵头,筹备成立“广西桂学研究会”。

为了集思广益,周密细致地搞好筹备工作,2009年5月17日,筹备小组在桂林雁山园召开第二次座谈会,讨论《打造桂学的阶段性工作设想》,对桂学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建立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机构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确定了桂学研究的研究目标。这次会议,为广西桂学研究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理论的准备,确保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

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在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注册,自治区党委正式任命了广西桂学研究会领导班子,让广西桂学研究会得以成立。2010年11月8日,在广西首府南宁,召开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区党委、区政府、区政协派领导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讲话指出:“广西桂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广西文化建设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桂学研究是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系,涵盖了各个学科,体现了富民强桂的精神。加强桂学研究,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自治区党委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举措[2],是实现广西文化自身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桂学研究,高度重视广西桂学研究会在广西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桂学的科学体系构建、学术平台打造、研究成果推广等充满期待。广西桂学研究会的成立,必将有利于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将进一步深化广西区域文化研究,促进广西文化发展繁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参加成立大会的还有区直党政机关的有关部门领导、特聘的桂学研究员、广西桂学研究会首批会员代表、中央和地方在邕新闻媒体近三百人济济一堂,共襄盛举,见证了广西桂学研究会历史的重要时刻。有的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广西桂学研究会的成立虽然只是广西悠久、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小步,但却是广西人自觉研究广西地域文化开创性的一大步,是广西文化人勇于担当继承和振兴广西文化的历史责任的一项壮举,是广西学术研究史上取得的又一新的成果,是一项研究广西地域文化的开创性伟大事业。”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专家学者对桂学研究的高度评价,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地域文化以历史地理为载体和基础,是巨大而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的地域文化,有很大差异,所呈现的文化性格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之后,先后安排相关专家赴湖南、安徽、四川、云南等省及区内部分地区进行实地文化考察和调研,其目的是了解相关省份对省籍文化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避免桂学研究走弯路、受挫折。我们撰写了《关于湖湘文化与徽学研究的考察报告》《四川文化考察报告》《云南文山州壮族文化考察报告》等。通过考察调研,兄弟省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研究,都是在确定研究方向的前提下,才开展实质性的研究。他们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强调既要追溯历史文化学术之源,又要关注当前,放眼未来;既要关心自身,又要重视对外影响;既要建设地域文化之学,又要反哺地域为经济建设服务[1]。

到湖南考察时,我和老朋友、湘学研究会会长文选德一起聊起湘学与桂学。他说,湘学,产生于南宋时期的湖南,是指“建炎之乱”后,福建崇安人胡安国携其子侄流寓衡阳,在湖南传播理学。由其子胡宏最终完成并由其弟子张南轩等不断将其影响扩大、散布出去的南宋时期的湖湘理学[3]。湘学是传统儒学在湖南生根和演变历程的凝缩式称谓,实际上就是政治伦理学。湘学与桂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湘学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它不是“湘中学术”的省略语,“湘学”,学之谓也。“湘”只是一个地理的标位。我说,桂学,是一个广义的广西文化,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是以广西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理、学科。它包括广西基础文化、远古文化、现代文化。作为学术形态的“桂学”是广西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不仅包括哲学、伦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而且包括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民间文化,还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山水胜境等。我们一致认为,湘学与桂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的成果可以分享。

经过实地考察,知彼知己,相互了解,我们学习到了兄弟省的成功经验,同时增进了省际友谊,为后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交流,桂学和桂学研究起步晚、经验少、任务重,多开展这样的考察活动,受益匪浅!

为了摸清广西文化的家底,广西桂学研究会先后组织几路人马分头到桂北、桂南、桂东、桂西的有关市县进行田野调查,对重点县市、重点历史旧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专题考察。考察中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按行政区划分的文化区域不够科学。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现象都跨越行政区划,难以划分归属。经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我们根据广西地理环境复杂、各民族多为杂居、各地文化发展不平衡、很多外域文化都是经水路输入广西等特殊文化背景,提出按江河流域划分区域文化,比较合乎广西实际情况,更加合理、清晰、科学。按照这个思路,全广西划分为五个文化区,即,漓湘文化区、西江文化区、红水河文化区、左右江文化区、北部湾文化区。这五个文化区涵盖了广西境内区域文化的文化特点与文化资源。按江河流域把广西区域文化划分为五个文化区域的构想,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赞同和自治区领导的肯定。时任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不止一次对我说:“广西桂学研究会,按广西境内江河流域,划分为五个文化区进行文化研究,符合广西区情,便于文化研究,这是个创新!”为了更好地组织力量,开展五个文化区的文化研究,广西桂学研究会领导班子作了具体分工,正副会长分别承担一个文化区研究的组织工作,并先后组织队伍,对五个文化区进行调研,分别撰写了《漓湘文化调研报告》《西江文化调研报告》《左右江文化调研报告》《红水河文化调研报告》《北部湾文化调研报告》,初步探明了五个文化区的基本情况,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广西区域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分别参加了五个文化区的调研,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对五个区域文化定义分别作了如下表述:

漓湘文化,是以漓江、湘江为主流,以湘桂走廊为大致范围,经过历史长河的交替、交流和交融,形成一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融山地文化和水域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与历史人文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漓湘文化区研究的重点是柳宗元文化、灵渠文化、郡王府文化、古郡文化、新桂剧文化、桂林抗战文化、潇贺古道文化和山水旅游文化等。

西江文化,是指秦汉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域外文化经西江水路进入岭南地区,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域外文化与西江流域的岭南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交织、交融,形成一种集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以及山水文化为一体的区域文化,彰显出中原文化、异域文化、岭南文化大融合的文化形态。西江文化区研究的重点是西江水域文化、宗教文化、太平天国文化、袁崇焕文化、客家文化、龙母文化和近代广西地下党红色文化等。

左右江文化区,是指以左江右江及其支干流域为区域,是广西旧石器文化、古骆越文化、稻作文化、句町文化的发祥地,经历史长河的演变,形成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后域外文化经水道进入左右江流域,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相结合,进而形成桂西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山歌文化、岩壁画文化、商贸文化、边境文化,民主革命时期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文化等,统称左右江文化。左右江文化区研究的重点是百色旧石器时代文化、骆越文化、稻作文化、花山岩壁画文化、土司文化、边境文化、左右江红色文化等。

红水河文化区,是指以红水河流域为区域,这里崇山峻岭,群峰连绵,沟壑纵横,是广西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各族先人缔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历史演变、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习俗文化、土司文化、铜鼓文化、大石山水文化等,称之为红水河文化。红水河文化区研究的重点是布洛陀文化、刘三姐文化、土司文化、瑶族文化、长寿文化和铜鼓文化等。

北部湾文化,是以北部湾海陆区域,在岭南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影响下,经过历代海陆通道,岭南本土文化与百越文化融合,进而与汉文化交融,实现山地文化与海文化交织,形成一种集域外文化、滨海文化、族群文化、山地文化、商贸文化为一体的海陆区域文化形态。北部湾文化区的研究重点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汉代古文化、南珠文化、坭兴陶文化、疍家文化、京族文化、妈祖文化、涠洲岛文化和广西对外交流文化等。

人类文明保存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出土文物和传世的艺术珍品中,也保存在壮丽的古建筑和一切使人心驰神往的胜迹中和世代相传的各种书籍中。

开展桂学研究,必须有比较系统、完整、翔实的历史文献和有关历史资料。经调查摸底发现,因为诸多原因,广西历代文献多有流失、受损,留存的文献不够系统和完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广西桂学研究会决心补齐这块短板,立项出版《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对广西历代留存至今的各类文献进行梳理与汇编,为桂学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史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该工程给予极大的支持,及时拨了专项资金。

广西桂学研究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保护、利用,注重桂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与转化,设立了大型丛书《桂学文库》。《桂学文库》是系统整理和研究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文献,由研究资料和研究专著两大部分组成,即《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和当代学人的研究性学术成果。

《广西历代文献集成》是以影印方式编辑出版的一套大型古代文献丛书。为了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广西桂学研究会加强史料积累,开展田野调查,抢救濒临消失的珍贵文献史料。2013年1月20日,由广西桂学研究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的“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新书发布会在南宁举行。首批发行的典籍共13种53册。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全部采用影印形式,以保证原始性和本真性;以著作者为主线,把同一著作者所知可寻的所有资料收集齐备;同时由整理者为每一种文献撰写解题,概要介绍文献的版本、内容、价值等方面情况[3]。目前,已影印出版广西古代文献典籍123册,是广西至今比较完整、全面的古代文献集成。

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之始,便把学术研究作为立会之基,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体现桂学价值和支撑桂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始几年,由于有足够的经费保证,每年通过定向研究和社会招标,确定15~20个研究课题,有力地推动了桂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了集中体现桂学研究成果,《桂学文库》出版了一系列当代研究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当代学人著作20多部。不少研究成果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随着桂学研究成果年复一年地、源源不断地增多,《桂学文库》将成为广西文化建设、文化积累的一座新的地标。

2012年10月,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结果正式公布,以广西桂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成功中标!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经费80万元。这是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的第一个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类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零的突破。该项目获得立项使桂学研究从区域行为上升为国家文化行动[4]。大家非常激动,奔走相告。

“桂学研究”项目在科学史、学术史以及桂学应用个案研究基础上,以构建桂学体系的总框架、探索桂学在当代的应用为主体开展,服从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总目标。该项目以发现、总结桂学在中华地域之学中的特殊性为总体思路,通过对桂学历时性纵向学术史及其历代文献资料、文化现象等的学术研究,探索桂学学术发展的规律、性质、特征、功能、价值、意义,达到建构桂学学术史观、史料、史论、史鉴的学术史体系目标;通过对桂学共时性横向的文化学术形态、类型、结构、构成要素、关系等的学术研究,探索桂学的特质、内涵、传统、精神及其理论构成和结构系统及其应用价值,达到建构桂学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科体系、学术范式的目标;最终形成桂学理论科学完整的框架,确立桂学的学科性质,使桂学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独立品格和特色的地方学问、专业学科、专门学术。课题组拟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和广西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传承该区域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和谐文化精神,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人文空间,确立桂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5]。

2012年11月18日,广西桂学研究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举行了广西首个人文社科基础研究类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开题报告会。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鉴定组组长詹福瑞特意从北京赶到桂林参加会议。会议期间,我好奇地询问詹先生,广西桂学起步很晚,知名度也不高,研究成果也不多,为什么《桂学研究》课题能在众多的课题中脱颖而出中标呢?詹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他说,项目鉴定组认为,《桂学研究》项目提出了在史料学、学术史以及桂学应用个案研究基础上,以构建桂学体系的总体框架、探索桂学在当代的应用为主体展开,服从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这个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总体思路非常明确。我举个例子,同样是研究皇宫的衣服,有的人只研究这服装的年代、质量、手工艺、是谁穿、价值等就行了,而你们不仅研究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运用,要重新做一件这样的衣服,给现代人穿。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为应用而研究。这是史科学、学术史研究上的创新!大家都看好这个课题。

项目立项之后,课题首席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承担者把完成此项课题研究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扎实抓紧推进,使课题的完成有了时间和精力的保证。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参加课题的研究人员克服了住地分散、联系不便等诸多困难、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课题首席专家胡大雷教授经常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承担者交流情况,商讨问题,解决难题。期间,广西桂学研究会开办桂学研究培训班和研究生班,给课题组以人力、智力支持。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桂学研究》课题组成员以坚韧不拔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十年磨一剑。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审批,《桂学研究》课题顺利结项。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广西桂学研究会将《桂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出版了《桂学研究》丛书,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丛书出版共7卷:《桂学总论》《桂学理论》《桂学文献研究》《桂学学术史》《桂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粤西古代士人研究》《桂学应用研究》。洋洋500多万字,这是课题组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是多年潜心研究,用心血汗水浇灌的果实。我在《桂学研究》丛书总序中这样写道:《桂学研究》是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内作的一次大胆探索,同类性质的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还不多见,而且在短短的十年内成为一个体系,作为丛书出版似乎还没有。依我所见实在是有“开荒”的性质,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和理论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

事在人为,业靠人兴。桂学研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实力雄厚、学科齐全、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队伍。鉴于当时桂学起步晚、研究力量不足,同时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广西桂学研究会除了建立桂学研究基地、举办桂学研究培训班,动员体制内和社会研究力量参加桂学研究外,还决定和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桂学研究生班,首期招收100名,开创了社会研究组织、为国家承担培养研究人才的先例。

桂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广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等学校,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学术道德高尚,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掌握桂学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桂学研究、桂学传承创新、桂学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采取导师指导和个体自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注重和发挥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由系列专题讲座构成。同时将课程与田野调查、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并重,采取课堂教学、导师指导、实地考察、专题讨论、论文写作等相结合的多样性、灵活性学习方式。标准学制为二年。

我曾参与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师大文学院联合组织桂学研究生班的学生,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广南两县进行的田野考察调研。研究生们兴高采烈,踊跃参加。考察期间,同学们深入壮族坡芽歌书的发现地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向当地壮族群众采访坡芽歌书的发现和保护利用情况,聆听坡芽山歌传承人现场唱坡芽山歌,和坡芽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交流,有的足足记满一个本子。看到年轻人那种认真、执着、专心致志的劲头,对桂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我感到无比的宽慰与自信。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2015年7月,桂学研究生班学员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桂学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上,我讲了这样一番话:

“你们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今天就要结束了。这两年时间在你们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只是蹚过一条小溪,爬过一座小山,穿过一片草地,但作为知识的积淀、仕途的铺垫和生活的体验,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两年!

两年学习生活的相处、相知与相交,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分别了,各位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感怀。我作为这次桂学研究生班的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心情格外感动和激动,由衷地升起一种无以言状的自豪感、宽慰感和成就感,为同学们取得的好成绩自豪,为同学们的成才高兴,为桂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宽慰,为广西又培养了100名硕士倍有成就感!……”

广西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旧石器时代,就有“柳江人”“麒麟山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古人留下有“花山壁画”“古灵渠”“真武阁”“桂海碑林”等著名文化遗产,还有留存在各地的古建筑、古村落、古城池、古道,以及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考察、发现、挖掘广西文化悠久、优秀的成果。因此,把组织实地调研、社会考察、田野调查作为广西桂学研究会的常态活动。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都在广西境内开展一两次大型的考察调研活动,力图把广西历史文化家底摸清楚。

2014年3月,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14位专家学者到桂北、湘南地区就漓湘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考察调研。行程两千多公里,访谈了数十名当地知名文化人,先后在桂林市、湖南永州市、桂林全州县、兴安县召开了座谈会。历时一周的考察,专家学者们不辞劳苦,马不停蹄,每到一处就实地考察、现场观摩、民间访问或开座谈会,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口头及影像照片资料,并对漓湘文化的基本内涵、特点、脉络和研究重点等问题作了探讨并取得很多共识。之后,调研组写了一个三万多字的《漓湘文化调研报告》,分别呈送自治区党委、政府,受到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分管文化的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区文化厅根据领导批示,作了专题研究,并参考《漓湘文化调研报告》,写了《关于打造漓湘文化有关建议的报告》上报区党委、政府,就进一步深化漓湘文化研究、加大漓湘两地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漓湘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漓湘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措施。在两省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广西桂学研究会与永州市联合举办了每年一次的《漓湘文化论坛》,为深入开展漓湘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平台,为桂湘两省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5年3月,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了有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西江文化调研组,先后到玉林市、容县、桂平市、梧州市、藤县等地进行西江文化考察调研。西江文化是以西江流域为生发地的地域文化。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极为丰富。西江文化以古苍梧文化为根源,包括反映民族、民俗、生态、思想、情感、语言、宗教等内容,体现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山地文化与水上文化相结合、现代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诸多特征。西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桂学研究的重要內容。西江文化调研组每到一地,都十分注意收集当地有关西江文化的历史文献,了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访问当地老人、乡贤、民间文人。实地考察了古容州唐代城墙遗址、绣江码头、容县民国将军故居,桂平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三界庙,藤县龙母祖庙、明督师袁崇焕故里,梧州市城市规划馆、档案馆、博物馆、英领事衙署遗址、梧州骑楼城等。重点调研西江流域的宗教文化、将军文化、太平天国历史文化、袁崇焕故里遗存文化、壮族文化、龙母文化、商贸文化、岭南骑楼建筑文化等。通过这次调研,大家对西江文化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形成的《西江文化调研报告》也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和西江沿岸有关市县的高度重视,为西江文化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文化助推力。

左右江流域是指广西左江流域与右江流域成“∨”字形流至南宁西面,汇合而成邕江的区域。左右江流域是我国西南部边境重要地区,是壮族的发源地和最集中的聚居区。这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广西重点红色文化区,也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2016年9月,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有壮学、民间文学专家参加的调研组,对右江文化区进行考察调研。先后到壮族“坡芽歌书”发现地云南富宁县坡芽村、靖西孟麻胡志明洞、中越边境旧108号界碑、龙邦边境口岸、凭祥市“中国红木之都”、宁明宁驮龙花山岩壁画等历史文化遗址和边境文化景点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翻阅遗存资料和文物、访问当地民间、民俗专家、召开座谈会,采集了一批田野信息,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是进一步明确左右江文化的概念及内容。所谓的左右江文化,不是单纯的左江和右江两条江,而是在历史长河由诸多元素变迁中形成、演变、兴衰的,具有复杂枝干脉络和多种功能的文化流域;二是左右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众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其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左右江文化内容丰富,有山地与水道文化、远古骆越文化、近现代民族文化、边境经贸商业文化、军事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等。加强对左右江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左右江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句町古国文化调研。句町古国是两千多年前横跨桂西、云贵高原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有500年之久,创造了影响后世的句町文化。百色西林县是句町古国故地。句町文化是广西、百色最厚重的文化之一。由于诸多原因,句町古国和句町文化渐渐被世人遗忘,有的专家学者也曾作过研究和探索,但都没有引起重视。2015年4月初,广西桂学研究会句町文化考察调研组一行十人赴百色市西林考察调研。考察普合乡句町铜棺和铜鼓墓葬遗址、西林句町文化陈列馆和八达镇句町国古都遗址。调研组在八达镇八索村聆听了八音演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春牛舞”民俗表演。

通过这次考察调研,我初步接触到句町国和句町文化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句町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深远影响,认识到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句町文化、构建句町文化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建议把句町国和句町文化纳入自治区和百色市层面加以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组织力量在史实上、史料上、范围上、理论上把句町国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一个权威性的结论,避免周边的市县在谁是句町国之主、哪里是句町文化发源地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影响对句町国和句町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

在调研组和当地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及句町文化研究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上,我就句町国和句町文化研究,提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建议在对句町国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以史实证、史料为据,敬畏权威专家学者的科学论断,本着文化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抱着不争论、不排斥、不自我的态度,共同把句町文化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在句町文化研究中,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即壮族始祖布洛陀与句町古国的关系;句町古国与句町文化源头的关系;句町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句町古国的地理范围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青铜文化与句町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研究与句町文化研究的关系。另外从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旅游的视角上看,建议恢复修建句町古国国都,成为桂西旅游亮点,着力打造好这个独一无二的句町文化旅游品牌,为广西、百色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潇贺古道文化调研。潇贺古道不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被世人熟知。潇贺古道究竟有什么文化价值?广西桂学研究会把潇贺古道文化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研究。2017年8月,秋高气爽,广西桂学研究会一行十余人赴贺州市开展潇贺古道文化调研。调研组沿古道考察了临贺古城遗址,参观了富川潇贺古道博物馆,实地考察了秀水村、岔山村、福溪村等潇贺古道故址和驿站。岔山村位于广西与湖南的交界处,被誉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秀水村毗邻岔山村,亦是秦汉时代潇贺古道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今立村建寨已有1300多年历史。福溪村位于潇贺古道之旁,是古道边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历史上是“一脚踏两地,风俗通湘桂”的边陲文化重地。调研组还考察了建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至今潇贺古道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城池富阳镇古明城,以及古道名县冯乘县城遗址秀山村[6]。其后,考察调研组与贺州市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潇贺古道文化考察研讨会”。

通过这次调研,大家对潇贺古道文化的价值取得了很多共识。一是潇贺古道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舜帝时代成为沟通中原内地与岭南的重要通道;春秋战国时期古道已颇具规模,虽然唐代之后,又开辟了联结中原与岭南印新通道,但潇贺古道的文化功能依然明显,在沟通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潇贺古道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路。岭南民族大融合始于舜帝南巡[7]。舜帝南巡死于岭南,葬于九嶷,随行人员留在南方,并与本地居民通婚繁衍,中原民族自此与岭南土著民族融合。至秦始皇平定南越之后,北方大量人员迁入岭南,五十万秦军驻守岭南,年轻士兵与土著女子通婚,中原文化融入岭南文化。潇贺古道成为南北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三是潇贺古道是南北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商周时期,中原通过潇贺古道与岭南就有贸易往来。到了秦汉,岭南纳入中国版图,南北贸易交往更为频繁。因古道的特殊区位,促进北方、南方与沿海及海外开展贸易。潇贺古道不仅是南北经济贸易陆路通道,也是中国与海外商业贸易之路。四是潇贺古道促进了南方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远古时代,岭南土著是古越族人,当时社会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性,多无君”的状态。舜帝南巡后,开启了岭南的道德文明之风[7]。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岭南正式实行郡县管辖,中原先进文化大量输入岭南,同时带来农耕技术、制造技术、文化教育等,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步实现大融合。

古村落文化调研。在广西的青山绿水中,散落着大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广西各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共进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文明。发掘、研究、传承和利用这些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7]。广西桂学研究会根据党中央和区党委的战略要求,从广西古村落的历史与现状出发,组织力量对古村落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并计划编辑出版《广西古村落文化丛书》,为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旅事业发展提丰富的文史资料和理论支撑。

2017年3月,广西桂学研究会古村落调研工作正式起动。有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的第一个调研组由我牵头,赴桂林的灵川、兴安、灌阳、恭城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组通过深入村落、农户、小圩镇,对古道、古建筑、古桥梁、遗存石碑等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老村民、老教师、老乡贤,翻阅古村落的村史和族谱史料,召开当地学者专家座谈会,利用摄影、录像、录音、复印,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研组的专家深有感触,不调研不知道,一调研吓一跳。广西不缺建筑古朴、别具一格、风光秀美的古村落,关键是如何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对古村落的调查研究迫在眉睫!

通过这次调研,专家学者们不仅亲身感受到桂北古村落文化的魅力,而且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古村落修建的细节和片段,收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史料,由此加深了大家对古村落文化研究的总体认知。一是古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桂林历史悠久厚重,造就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古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历史印迹厚重。二是古村落布局星罗棋布。截至目前,桂林市辖区内国际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镇5村,数量位居广西第一;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占广西17个的47.1%)、名村12个(占广西52个的23.5%)。三是古村落风格多姿多彩。由于桂北地区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大同小异,因此古民居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清水墙,砌筑工整细致,但造型设计多姿多彩。硬山顶火山墙高低错落有致,艺术构件衣饰繁多,多为上下两座结构,各户独门独院,室内多为精湛细腻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装饰工艺,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对古村落文化的考察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古村落中老房子年久失修,屋况较差,有的面临倒塌的危险。二是由于桂林古村落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比较久远,木构建筑年久失修,已严重老化,普遍存在“危、积、漏、损”情况,村内危房比例愈来愈高,如不及时修缮,会毁在旦夕。针对这些问题,调查组在《广西古村落研究调研报告》中提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对广西古村落进行全面调研摸底,详细地掌握古村落的数量、分布情况、历史遗存、自然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等,然后分类,便于分级保护。其次,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古村落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资金筹措机制,形成政府资金、民间资金共同投入的良好局面。再次,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村落抢救保护和文旅结合协调发展。第四,落实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建议自治区、市两级人大加快制定《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条例》,及时公布古村落的保护名单,明确对古村落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措施。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协调古村落的保护及规划建设。对已修缮的古村落的文物古迹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防止古村落受到二度损坏。

历史不可复制,它只属于它存在的那个空间和那段时间,但历史又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人类生命还在继续,历史就必然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影响着今天的文明。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对古文化的调查研究,从漓江源头到北部湾海岸,从红水河畔到左右江河谷,从“省尾”西林县到开放的沿海北海,从壮乡到瑶寨,从苗岭到侗寨,我们翻山越岭、过河踏溪走遍了八桂大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西本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理清了广西文化的血脉。我们要以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好广西的历史文化资源,把陈列在博物馆的文化、记录在专家学者本子上的文字,散落在民间的文物都搞活起来,为文明建设服务!

十一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交流。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相互的。正是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汇合才谱写成一曲曲人类文化史上动人心弦的乐章。桂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广西独特的区域、地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桂学”仅局限于广西地域文化的研究。桂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文化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中国文化这棵大树,广西文化便是无本之木。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我们就十分注重对外的文化合作与文化交流,先后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赴北京、四川、云南、湖南、安徽、甘肃等省进行文化调研考察,并单独主办或联合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增进兄弟省区之间的友谊,促进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4年9月26日,广西桂学研究会晋京举办了北京桂学研究座谈会。在京的桂籍专家学者及在广西工作过的省部级领导50多人应邀参加了会议。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加强桂学研究,推动文化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等专家、学者就桂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桂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的桂学研究,广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桂学在推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同志还对桂学和桂学研究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寄予厚望。专家学者们希望广西桂学研究会要致力于整理和发掘广西古今优秀成果,培养更多优秀研究人才,加大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力度、深度、广度,建构起桂学的理论体系,让广西文化以整体性、理论性、系统性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这次桂学晋京座谈会,标志着桂学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已迈出重要的一步!之后广西桂学研究会又晋京,召开在京广西企业家座谈会。与会企业家认为,广西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广西人经商、从商的历史久远,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优秀的桂商代表,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才能长足发展,北京广西商会和广西桂学研究会“文商联手”,将有利于共同推动广西文化的发展。桂商也是桂学研究重要的对象,搞好桂商研究对加快广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会者还达成了共识,通过对桂商历史发展及桂商代表人物的研究,提炼出广西企业家的精神、经商理念和职业道德等,挖掘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广西一代代商业精英开拓进取,为富民强桂贡献力量。

在中国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大格局中,广西处在十分重要的前沿位置。广西文化又与东南亚地区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西桂学研究会申请设立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广西书架工程”项目。由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向东盟国家文化教育机构捐赠中文图书[8],旨在积极开展民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很快得到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批示拨了专款。“广西书架工程”项目为期5年,计划向参与合作的东盟国家的图书馆及大学,分别赠送价值人民币40万元的图书,同时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广西书架工程”启动后,先后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老挝国立大学图书馆、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印尼希望语言学院图书馆等签订了捐赠协议书。广西方面采购图书完成之后,即发运给上述受赠机构。“中国·东盟广西书架工程”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受捐赠国家和机关机构的广泛欢迎[8]。新加坡国立大学“广西书架”捐赠仪式举行后,广西桂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授做了“中国古代诗歌用典传统”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在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设立“广西书架”之后,该校尼瓦·克林格姆校长亲自率团访问广西,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的专家与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的专家进行座谈,探讨中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广西书架工程”的实施,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架设了一座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泰国文化与广西地域文化,可谓语言相近、习俗相似、民间文学相传。2015年12月25日,由广西桂学研究会和泰国皇家大学总会联合主办的“中泰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讨会”在南宁市成功举办。这是广西桂学研究会为了加强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而精心组织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主席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泰国皇家大学总会主席亲率10多位泰方专家学者专程前来参加研讨会,中方专家学者及部分高校师生代表20多人出席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增进了中泰两国专家学者的友谊[8],加深了相互之间文化的了解,扩大了桂学研究在泰国学术界的影响。

十二

为了整合桂学研究力量,充分依靠和利用高等院校力量和资源优势,我们分别建设了广西桂学研究中心、广西桂学研究桂林联络处、北京广西企业商会联络处、李宗仁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梧州学院研究基地、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基地、柳州研究基地、河池学院研究基地、北部湾大学研究基地和百色学院研究基地,构成覆盖五大文化区桂学研究的依靠力量。各联络处和研究基地依托自己的资源及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桂学研究,成为桂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桂学研究中心建于2013年,设在南宁龙门水都景区桂学文化园内。研究中心拥有一栋综合楼和占地面积达三十多亩的“桂学文化园”。园中竖立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广西历代状元铜质雕像23座。一块铜碑上刻着“桂学园赋”,记载八桂的人文历史: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八桂大地,百花芬芳。人杰地灵,文史泱泱,英豪辈出,业绩鸿光。兴圣贤之功德,增文化之滥觞。建桂学名园,聚历史能量!千秋人文,万载流芳。秦汉至清,史迹煌煌。牟子理惑,法度无疆。陈元理学,九州首章,瓦氏抗倭,战绩辉煌。千城崇焕,一生坦荡。忠孝两全,律吕调阳。石涛和尚,画风独创。名臣蒋冕,湘卑皋华章。廉史宏谋,永世名扬。抗法英雄,冯刘二将。文武状元,才傲八方。三元及第,荣登金榜。追溯岭南远古,粤西圣贤之乡!嗟夫!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文化人增涵养。铭记先贤德与行,荟萃英豪榜与样。千古风流,烁烁光芒。百载青史,巍巍脊梁。八桂儿女,继承弘扬。民族复兴,中华梦想!

广西师范大学人才荟萃,科研力量雄厚,是桂学研究的重要阵地,2012年建立了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基地,成立了“桂学研究·广西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创办了《桂学研究》学术辑刊。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授主持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8]。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桂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顺利结题。由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牵头,经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评选,梳理出《广西文化符号》,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读者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之后又与电影集团、广西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桂学故事——话说广西文化符号》,促进了桂学研究成果的多样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西师范大学还修建了“桂学馆”,全面介绍了桂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特色、人物、事件和研究成果,彰显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

十年来,各研究基地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桂学研究积极开展工作。梧州学院桂学研究基地以西江文化为重点研究领域,建立了梧州元丰监钱币文化博物馆、西江流域獒约文书陈列馆,收集西江流域民间文献,学院图书馆还建立了西江文化史料资料室。“两馆一室”的建立,使梧州学院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桂学研究基地。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基地利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开辟了“桂学研究瞭望”栏目,并在封二开设了“桂学学者图谱”栏目,每期介绍一位桂学学者。2014年,“桂学研究瞭望”栏目在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8]。其他高校研究基地都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力量和资源优势,除参与桂学的课题研究外,还独立研究一些所在市县的地方文化,充实了桂学研究的内容,丰富了桂学研究的成果。

桂林是桂学研究的重地。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决定在桂林成立联络处。十多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参与了广西桂学研究会重要决策、重大课题的研究、协助学会总部组织很多成功的考察调研活动,对增进漓湘文化区的研究和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桂林联络处的积极配合下,广西桂学研究会成功召开四届漓湘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湘漓文化论坛”,推进了湘漓文化研究。联络处还协助桂学总部组织开展了湘漓文化、湘桂古道、潇贺古道、桂北古村落等考察调研活动,组织力量历时三年,收集、整理、编辑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出版了《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丛书。史料内容涉及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民族、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新闻出版、自然科学、文化建设、广西人文、广西抗战和国际问题等十五个专题[8],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桂林抗战文化城,填补了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研究的空白,成为桂学研究一大重要成果。

在南宁市龙门水都景区,有一栋青砖砌墙的楼宇坐落在绿水青山之中,一楼别具民族特色的大门上,“桂学楼”三个字格外醒目,这里便是广西桂学研究会的总部。这栋七层的桂学楼是广西桂学研究会向龙门水都景区租用的,租期20年。广西桂学研究会内部设立有:编辑出版委员会、民族文化研究委员会、典籍出版委员会、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当代文化委员会、文化创意产业委员会。广西桂学研究会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研究的重大课题、开展的文化交流、接待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友人都在这里进行。我和广西桂学研究会的同事们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愉快、忙碌、美好的时光。

十三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发展形势,从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即再用13年时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西桂学研究会虽然是一个社会组织,从事地域文化研究。但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文化研究,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言论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桂学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区党委的战略部署,不断调整桂学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纪念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我就新时代桂学研究方式和转移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桂学研究方式和重点实行五个转变。一要从原来的古代史料史实的研究转变为为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服务为主的广西文化研究;二要从一般的基础研究转变为为社会、为人民、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研究;三要从重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专著的研究转变为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战略服务性研究;四要从原来分散性的课题研究转变为区域性、分专题分重点研究;五要从一般性的田野调查考察访问转变为着力把陈列在博物馆、散落在田野、记在专家笔记本上的文物史料搞活起来。

其次,依靠现代科技力量,实现桂学研究成果的最大化和智能化。通过智能化和网络新媒体,实现桂学研究成果效益最大化。一是建立桂学大数据库,把所有的研究成果信息输入大数据库。学界同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库了解研究成果,随时应用研究果实,但要实行有偿服务,既保护版权,又使研究成果产生效益;二是通过大数据对研究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公平、公开、准确地评估,防止假冒伪劣和黑箱操作;三是通过桂学大数据库平台吸收新知识、传播新知识、创造新知识、更新旧知识;四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广西文史资料网络图书馆;五是通过大数据培训一支专业的桂学研究队伍,请专家学者进行“点菜式”直播授课。

再次,着力打造广西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优势,扩大广西文化影响力,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宣传、包装、提升桂学研究成果,十年磨一剑,把研究成果打造成广西文化品牌。比如《广西文化符号》就可以好好提炼一下,有望成为文化品牌。

最后,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品德好、敢创新的桂学研究团队。要加强对现有桂学研究骨干力量的重点培养;对有希望、有潜力的年轻研究人员用超常规的办法培养;引进优秀的研究人才,特别是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硕士和博士生;建立桂学研究成果奖,推动桂学研究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四

巴金在他的散文《生》中写道:“我常将生命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过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里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9]桂学和桂学研究,在广西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但它将由生而壮大,并向着大海流去,永远合着中华文化的潮流,随着升腾的时代奔流,以为继续,以为创造,以为发展!

2020年10月28日,广西桂学研究会召开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广西桂学研究会领导班子。我按中央关于省部级领导干部年满70岁后,不再担任任何社会组织职务的规定,退出广西桂学研究会领导班子。吕余生同志当选会长。会议结束时,大家要我讲讲话,我即席讲了十年走来的五点感悟与感慨。一是强烈的事业和事业心是搞好桂学的能动力;二是正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关系是搞好桂学研究的牢固基石;三是集体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是搞好桂学的力量源泉;四是深厚的友谊与情感是搞好桂学的推进器;五是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是搞好桂学的指路明灯。最后我用广西桂学研究会会歌《追赶共同的梦想》结束讲话:

八桂文源远流长,

人杰地灵业绩泱泱。

春天里,我们立下誓言,

挖掘文化丰富宝藏,

典籍承载千秋史,

古为今用谱华章,

挽起坚硬的臂膀,

追赶我们共同的梦想。

千秋文脉史迹煌煌,

潜心研究自信昂扬,

新时代我们牢记使命,

豪情满怀勇于担当,

文以载道史为镜,

薪火相传创辉煌,

挺起宽厚的胸膛,

追起我们共同的梦想。

十五

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神圣标识,不同时代的人从这里可以相互了解和鼓舞[8]。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成就一方事业。广西孕育的丰富的、充沛的地域文化成果、各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增强广西学人的文化自信,立志叩开桂学宝库的大门。百学须先立志,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

对事业执着的兴趣会使一个人变得勇敢无畏,一往无前地踏着困难走,迎着障碍行,创造出奇迹。这些年来,桂学人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困难多、任务重、人手少、缺资金、无报酬的情况下,以奋发有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开创了桂学和桂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兴趣、责任是天才的火花,是创造的萌芽。

桂学楼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我写的《桂学铭》,它记载着广西桂学研究会的心路历程。

八桂大地,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物绚丽;民族荟萃,文化丰熠;广西腾飞,赖厥增翼。己丑仲春,雁山奎聚;首倡桂学,群贤献计。衡商其要,榷论鹄的;啟觉域文,自信自励;探寻家藏,建立标极;整合资源,壮大实力;树其形象,助推经济。庚寅夏日,学会成立;桂学研究,风生水起。古今图籍,郁熟披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南国之风,华夏称奇;民族复兴,文化崛起;富民强桂,桂学彰力。创新文化,坚持真理;任重道远,壮心不已;传播文明,千秋举义。

历史虽不会重复,但不同时代的生活中的美丑,可能以特殊形态显示于不同时代之中。历史的幕布尽管封闭得十分严实,但真相总是会被后人不断撕下一些东西作为路标,引导人们去寻觅历史的真谛。桂学和桂学研究任重而道远,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研究会广西文化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波兰睡眠研究会
谁远谁近?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