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研究

2022-03-23 12:12谭丽琼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舆情价值观

谢 佳,谭丽琼

(1.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丽琼工作室,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平台的兴起和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某一热点或焦点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极易在网络平台上引起热议[1]。对于传统的、原始的舆情生态而言,现代化的网络舆情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人们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加深了人们了解真相的力度。而网络舆情充满无限可能的同时又存在风险,在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中存在信息内容的偏差。由于舆情传播带有一定“情绪性”,会导致出现认知偏差,如果未能将不当的、错误的信息加以引导,会对个人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在高校更是如此。“00后”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群体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网络使用率高达100%,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也易被虚假信息迷惑,很有可能会在网络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2]。

高校作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线战场和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要培养三观正确、明辨是非、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的优秀人才。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三观不成熟,面临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无法甄别出真实可靠的网络信息,易被虚假信息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分析讨论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辩证对待网络信息。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信息源头广泛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策源地越来越多,信息源头从“中心化”过渡到“去中心化”[4]。在传统媒体流行时代,人们仅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方式片面化,信息获取不够及时,信息源头较为聚集,体现出“中心化”。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外,抖音、微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言论载体。由于网络传播门槛较低,多数网民会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言论,这些多样化的平台载体会导致网络舆情信息源头多元化,信息源头呈现“去中心化”。广泛性的信息源头易使大学生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时迷失自我,在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行为偏差,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二)舆情主体的突出性

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发表看法和表达情绪态度的渠道是利用上网查询信息和使用互联网作为媒介互动。大学生作为舆情主体的突出群体是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在校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多,受到教育程度也较高,充满好奇,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借助网络这个打破时空限制的领域来表达本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5]。

(三)舆情传播迅速性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言论,加速了舆情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在高校,往往一个事件会被瞬间关注传播,传播速度极快,容易在网络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恐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言论容易被社会群体聚焦,如果不能快速疏导相关言论,造成舆论问题的可能性会增大,给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带来困难,甚至可能会构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1.丰富价值观认知内容

价值观的养成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一课,不仅影响人的健康成长,还影响个人的理想信念、梦想目标和前进方向。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关于价值观认知的获取渠道不仅是传统媒介的电视、广播或报纸等,更多的是QQ、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媒介。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能够高效突破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多维度的信息资讯,丰富大学生认知内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舆情主体的突出群体,参与网络舆情的热情较高,在利用网络发表观点和诉求的同时,社会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网络舆情之下,大学生会充分利用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是非面前保持理性,正向认识舆情。通过参与网络舆情,大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和认识社会热点,感受民主实践形式,加强社会主体和民主意识,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青年。

3.促进大学生形成价值评价能力

大学生是祖国昌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后备力量,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国家前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价值评价正处于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网络平台和媒体会不定时推送各种类型的信息资讯,大学生会面临各种是非言论,认知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断丰富辩证思维方式,端正价值取向,从而促成价值标准的建立。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对待网络应该用辩证思维,既要看到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网络的弊端。

1.动摇大学生价值认同

增强大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出思想端正、本领过硬的新时代青年。但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一线战地,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兴旺中,要勇立时代潮头,肩负新时代形势下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6]。在当下新媒体受大众喜爱的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变为多元,面对各类复杂多样的信息时,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导致价值认同出现偏差,影响健康成长成才。

2.弱化大学生道德信仰

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易出现带有主观偏差的舆情,一些大学生面对纷杂的舆情时,无法正确辨别真假是非。此外,他们易在网络平台上发泄消极情绪。网络由于信息源头的多样化导致舆情更加复杂,鱼龙混杂的舆论倾向会动摇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模糊道德底线,最终使得大学生品德伦理弱化,从而影响学生本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3.缺失个体价值认知能力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面对是非难分的网络信息时,大学生由于缺乏深入了解,无法辩证看待问题,屈服于感性,极易在对问题的起因和经过了解程度不深的情况下做出错误抉择,最终增加对价值认知的难度。同时,由于网络舆情复杂多元,存在错误的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一些西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将消极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大学生,少量学生会因为缺乏认清事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崩塌,价值标准出现混乱,最终缺失个体价值认知能力。

三、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一)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第一,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的约束能力。在面对鱼龙混杂的舆情信息时要保持自我,守住初心和本性。第二,要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引导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生活,吸取精神养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第三,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合理利用新旧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风气。第四,增加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正向引导,养成良好的品质,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监督管理

网络是高校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部分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存在漏洞,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使得一些“非主流”思想渗透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首先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判机制。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从源头分析缘由,预测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掌握舆情事件发生的主动权,减少发生舆情事件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其次,要建立专人专事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将舆情管理责任下沉,由第一责任人抓好舆情监控监管工作;设置多层级的舆情网格员,负责有关网络评论的具体工作,持续化、常态化上报舆情情况;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将网络舆情监管覆盖面扩大到班级和个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清扫舆情监管的死角,做到监管全覆盖。最后,要优化高校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黄金时期及时找到舆情事件的源头并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事件恶化的速度。

(三)协同管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需要个人、学校、媒体、社会共同发力,科学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第一,大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于律己,不断加强自我品德素质和网络素养的提升,理智对待网络舆情,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做好自我,抵住外来诱惑,争做新时代好青年。第二,学校既要规范课堂教学,也要严格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做好监督和多角度管理工作,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奖惩机制,科学严格地进行管理。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第三,媒体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在信息源头过滤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网络信息,关注网络评论,积极引导言论方向;善于利用网络新技术开展宣传工作,加强对“正能量”的宣传,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第四,强化社会监督。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让事实说话,让主流信息活跃在主流平台,抵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出现,合力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个人、学校、媒体和社会共同发力、协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舆情的正向、积极作用,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舆情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