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智能时代, 教师如何做人工

2022-03-24 08:02魏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花农人工智能智能

魏忠

庚商智能教育董事长

wising@sina.com

最近我早上跑步经常与小区里驾驶着扫地机的花农大爷照面,一来二去就熟悉了。20年前他们用扫帚扫地,由于工作劳累而没有任何机会聊天,而现在,开着小车扫地的花农大爷会专门留出树叶显示出来的沧桑来迎合小区的居民,更像脑力劳动者。技术让体力劳动者更有尊严,我由此想到,40年前课文中和新闻中的教师,也是“烛光里熬瞎了眼睛批改作业到深夜的教师”,而今天,如果一个媒体在宣传中反复强调一位教师用体力来摧残自己的身体获取教育价值,估计很难得到认同。在技术智能时代,作为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人工呢?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书,从另外的视角启示我们重新看待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书中首先把教育定位为知识、技能、品格、元学习,由此探讨了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的价值问题。书中还对教育技术到教育人工智能的历史和系统做了收集整理,但没有给出结论,在我看来,教育技术在最初的“提高改卷的正确性与效率、减轻教师工作量,激发进行更多的创造性灵感活动”之后,并没有肯定的和明确的优势,反而有非常多值得讨论和商榷的争议。也许没有答案才是谨慎的、严肃的和对的。

机器与智能擅长的是计算,作为常规任务与自动化的替代无疑是趋势和方向。而作为生命体才有的“意识”在开放世界的生存经验、根据抽象价值做出决策、跨范围、多来源形成问题并做出解释等方面,具有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很多专家不赞成把AI叫做“人工智能”,认为更应该叫“增强智能”,也就是说,意识虽然不一定靠谱,却是生命的第一驱动力;“智能”虽然功力强大,却一点也不可爱。

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中,教育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要培养对象的可迁移性,也就是服务于未来的行动能力,是服务于未长成的甚至长成以后也浑身是缺点的人的。因此,作为服务于非理性的人的教师,需要对教育领域有专家理解,需要把“意义”而不是“算法和计算”放在首位,需要优先为学生提供创造意义的机会、让学生适应逐渐复杂的意义和社会技术环境变革中的可迁移性,需要通过对本身不嚴密的“概念”的不断澄清,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且通过把概念放在首位、整理学生的关键知识框架以及工具清单和组织层次,关注跨源学科和跨学科主题,最终实现学生在未来认证环境中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解核心概念和元认知的能力过程。以上过程,与人工智能发展中所采用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神经网络、池化等关键过程完全不一样,也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教师可以把算法作为工具加以使用,把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但却不能指望人工智能。

教育如果是更加高效地塞进学生头脑中固定的知识,运用工具未尝不可,可以大大节省“园丁”的劳动强度,而节省了的这些劳动强度,是让教师更加有尊严地做人,学生更加有空白期去发展人。

绘画的好坏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在似与不似中间的想象力。教师作为人最大的“人工价值”在于教师的教学与绘画一样有四个层次:能、妙、神、逸。技术能解决第一层面“能”,而教育的“妙品”“神品”“逸品”,如同绘画一样,没有阅历、缺点、洞见,是不可能的。而最关键的,神品、逸品,是天生的,要想不损坏天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专业基础、有情谊和缺点的人。

猜你喜欢
花农人工智能智能
情人节
2019:人工智能
智能烹饪机
人工智能与就业
超智能插秧机
数读人工智能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下一幕,人工智能!
花农
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