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事新报》郭沫若研究资料综述*

2022-03-24 08:19冯雨蕾
郭沫若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报汉墓郭沫若

冯雨蕾 简 忆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有关郭沫若抗战演讲的报道

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积极发表演讲宣传抗战,该报共发表相关报道7 篇,其中详细报道4 篇。1938 年9 月5 日下午,郭沫若在招待外国记者席上介绍了栗本勇之助、中野正刚发表在《日本评论》8 月号的《大陆经营与日本产业》《大陆之长期经营》中的观点,并结合天津4 日发的路透电内容告诉与会记者:“日本的野心是无止境的,她侵占了我们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同时她对各外国在华的权益也必定要排除净尽,才告满意。对付侵略者只有共同制裁,要在日本强盗的口中保全各国各自在远东的利益,无论如何这是梦想。在国际联盟行将开会的今天,希望诸位把这一点小小的意见传给诸位的政府与人民,以供他们的参考。”该报9 月7 日以《敌国独占远东利益 竟明目张胆公开的发表言论——郭沫若招待外国记者之介绍》为题转述了郭沫若的此次演讲。1939 年1月8 日下午,郭沫若应《新民报》职工读书会之请,在市商会作公开演讲,题为《从近卫内阁总辞职后谈到日本对内对外诸问题》,听众千余人。郭沫若在演讲中告诉人们:“日之内阁改组,正表示其国内财阀与法西斯派对立之尖锐化。因法西斯之横暴,在内促进其国内人民之厌战心理,对外促进民主国家之密切联系,国际间之和平更加容易实现,日帝国主义将成为短命的帝国主义。”该报1 月9日以《应〈新民报〉读书会之请 郭沫若演讲敌今后之困难》为题对演讲情况进行了报道。该报1939年1 月12 日发表了澄之写作的《郭沫若谈日本崩溃的前奏》,该文主要介绍了作者1 月11 日在联欢社听郭沫若演讲的情况。在郭沫若看来,“日本平沼内阁的上台,是敌国崩溃的前奏”。1939 年1月28 日,郭沫若在中央电台播讲《世界新秩序的建设》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次日该报以《郭沫若讲和平树立在正义上》为题进行了报道。另外,该报1939 年9 月17 日第3 版、1940 年1 月14 日第3 版、1940 年2 月5 日第3 版分别以《郭沫若明晚播讲》《郭沫若今晚广播演讲》《郭沫若播讲全体劳军与军民合作》报道了郭沫若演讲的消息。

二、有关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文章

宗白华1941 年11 月10 日率先在该报第4版《学灯》发表《欢欣的回忆和祝贺》。该文回忆了自己当年在《学灯》发表郭沫若诗歌的原因:“他的诗——当年在《学灯》上发表的许多诗——篇篇都是创造一个有力的新形式以表现出这有力的新时代,新的生活意识。编者当年也秉着这意识,每接到他的诗,视同珍宝一样地立刻刊布于《学灯》,而获着当时一般青年的共鸣。”次日,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发表《寿郭沫若先生》,称赞郭沫若“是一面灿烂的大旗”。

郭沫若生日过后,该报还发表了三篇祝贺、纪念文章。罗荪在11 月18 日发表的《伟大的“芦笛”》称郭沫若的诗歌为“伟大的‘芦笛’”:“给人以鼓舞,唤人以觉醒,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的奴隶的命运,被唤醒了,这只‘芦笛’,正是民族的号角。”根据前面的说明文字可以知道,任钧11 月18 日发表的《欢迎曲》为作者八一三事变前为欢迎郭沫若归国而作的一首诗歌。作者认为:“这首诗,多少表现出了大家当日对于郭先生归来的欢迎和崇敬之忱,而这种情感,时至今日,不但没有变更,而且,与时俱进,越发来得强烈和深沉”。参加郭沫若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后,老舍写作了《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廿五年纪念会感言》,并将其发表在11 月21 日出版的该报上。

三、有关郭沫若历史剧的评论和报道

《棠棣之花》公演结束后,西夷于1942 年1 月21 日在该报发表了《〈棠棣之花〉观后》。该文在高度评价整个剧本的同时,认为第五幕陈尸舞台破坏了整台戏的诗意,并且建议“充满现代化的名词,应该尽量避免”。在文章结尾前,作者还对演员们的演出情况进行了评价。据赵铭彝1942 年5 月21 日发表在该报的《我看川剧〈棠棣之花〉》可以知道,川剧版《棠棣之花》并非在郭沫若同名剧作基础上改编而成,川剧版作者写作该剧的目的和态度是:“他教训着人们要‘为知己者死’,要报答人家的‘恩惠’,他(剧作者)显然是站在士绅阶级的立场向人们说话,维护着他们自己所用以存在的道德。”

在五部公演的剧作中,有关《屈原》的评价和报道最多,共有七篇。在《屈原》公演当天:1942 年4 月3 日,该报第4 版《青光》出版了《〈屈原〉公演特刊》,共发表三篇文章。南后扮演者白杨在文章中分析了南后的性格和形成原因,并认为“南后在全剧中的地位,造成了伟大的屈原底悲剧”。S·Y(刘盛亚)认为郭沫若是最适宜写《屈原》的剧作者,其理由为:“他自己是文学家,也是有良心的从政者,他在异邦流亡过十年”。潘孑农在《〈屈原〉读后》中,通过比较的方式认为“《屈原》这一剧本的演出价值,已较《棠棣之花》更见圆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重庆《时事新报》还发表了四篇有关《屈原》的评价和报道。黎宁远从得失两方面评价了《屈原》的剧本、配乐和演员,认为“布景设计没有达到统一是显著的缺点”。陈铭枢观看《屈原》后作诗一首,郭沫若看见后,作《次赋韵答真如》,它们一起在4 月29 日第4 版《青光》发表。赵铭彝在《我看〈屈原〉》中发表了如何评价《屈原》的问题。闻郁在《北碚演剧通讯——第四函》介绍了郭沫若在北碚重师礼堂讲演《屈原悲剧之意义》和《屈原》在北碚演出的情况。

民国时期,郭沫若的《孔雀胆》先后由中华剧艺社、西南剧艺社搬上重庆的舞台。1943 年1、2 月第一次演出时,尽管广告上不断出现“客满”字样,该报却只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1948 年4、5 月第二次演出时却发表了四篇文章。1943 年2 月1、4日,颜翰彤在该报发表了《关于〈孔雀胆〉的剧本、导演与演员》。就剧本而言,该文认为《孔雀胆》没有《屈原》写得好;对应云卫导演的评价为:“他从大处着手,抓住了几个紧要的关键和几个紧张的场面,使它们有充分集中观众注意力的可能”;对演员的总体评价为:“若干过去在别的戏剧有着颇不坏的成绩的演员,这次未能有更进一步的造诣,甚或留下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弱点,主要的,我想还是由于时间的匆促”。墨雨1948 年4 月25 日在该报发表了《从〈孔雀胆〉看山城剧运——并向话剧艺术观采进一言》,对导演、演员、服装设计、灯光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48 年5 月9 日第4 版《六艺》共发表有关《孔雀胆》的文章三篇。在《与孟齐先生论〈孔雀胆〉》中,春鸣“站在爱护文艺教育的立场上”,不认可孟齐在《漫话〈孔雀胆〉》对该剧演出的评价。在《对〈孔雀胆〉剧本的一点意见》中,莎夫对《孔雀胆》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孔》剧的结构: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掺杂着若干份量的浪漫的彩色。所以增加了不少的艳丽,却也失掉了不少的严整性。”在《谈〈孔雀胆〉的演员们——敬献给西南剧艺社诸兄》中,莎夫主要对导演,阿盖公主、段功、杨渊海的扮演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虎符》演出时,该报仅在1943 年2 月3 日以《〈虎符〉明晚公演》为题发表了一则简短的预告。《南冠草》演出时,王平陵1943 年11 月30 日在该报发表了《看〈金风剪玉衣〉》,高度评价了该剧的演出情况:“《金风剪玉衣》已经上演了,我第一次看到史剧演出的成功”,并对剧作与题材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之,作品的能否把握现实,与故事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全在剧作者是否已经认识到了现实,而有不得不写的热忱,是否具有剪裁故事的技术,能做到反映现实的效果?能够如此,我以为是选用‘神话’来作题材,都不必诟病。”

四、有关郭沫若及其作品、言行的评价

重庆《时事新报》共发表评论郭沫若及其作品的文章五篇。由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缺失了1938年6 月3 日的重庆《时事新报》,无从知道仲逵在《和郭沫若先生谈几个小问题》中还谈了什么问题,单就发表在该报6 月4、6 日的该文而言,作者认为郭沫若“全废茶馆”的建议是“书生之见”。在该报1944 年1 月1 日发表的《我们所敬佩的作家——郭沫若》中,丘陵简单介绍了郭沫若的生平、著述情况,并将自己佩服郭沫若的地方概况为以下五点:“一先生是中国的一个民族革命战士”、“二先生是中国的一个天才诗人和文学家”、“三先生是中国的一个世界文学名著介绍者”、“四先生是中国的一个政治学家”、“五是中国的一个有伟大人格修养的文化战士和革命战士”。郭沫若的《凤凰(沫若诗前集)》于1944 年6 月由重庆明天出版社出版后,杨块在该报1944 年10 月3 日发表了《郭沫若的〈凤凰〉》。作者认为“《凤凰涅槃》足以代表作者当时做人对事的态度”、“在今天来读这些作品似乎只好从技巧上着眼,然而却又过于低劣。我们可以说:这部集子里能够称为‘诗’的实在太少了”。陈子展在该报1947 年5 月22 日发表《郭沫若与鲁实先》,肯定郭沫若对鲁实先研究的称赞,批评一些人对鲁实先“骂他反动,诬蔑他男女间事,而使用鬼蜮伎俩,散发匿名揭帖”,并对该种做法进行了批评。该报1948 年5 月24、31 日第4 版《时事文摘》第13、14 期转载的《郭沫若先生的“恨”》原载昆明《中央日报》1948 年5 月8 日第6版、5 月9 日第5 版,该文还发表在台南《中华日报》1948 年5 月9 日第5 版《论丛》、永安《中央日报》1948 年7 月12 日第3 版。该文是针对郭沫若发表在《现代华侨》上的《打破美帝扶日奴华计划》写作的,作者称郭沫若为“第三国际的御用文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认为美国扶持日本是“被世界共产党的进攻迫出来的”,并将郭沫若的“恨”归纳为:“谁要拉住中国,使在民主自由世界而不进入铁幕,郭先生就得恨谁,谁在设法阻止铁幕扩大,郭先生就得恨谁……”

五、有关郭沫若的其他报道

重庆《时事新报》共发表有关郭沫若的其他报道十二篇。郭沫若、卫聚贤等人1940 年4 月7 日郊游过程中在重庆江北培善桥发现汉墓,略做准备后,于4 月14 日正式发掘,4 月20 日暂停发掘。4 月8、14、15、16、18、20、21 日出版的该报分别以《江北发现汉墓》《发掘汉墓 地点在江北培善桥》《发掘汉墓 又有新发现》《江北汉墓又发现九座》《第四座汉墓附近昨又掘出一墓》《汉墓发掘第六日发现铁剑陶俑 古物摄影寄苏联发表》《汉墓发掘暂作结束 今日公开展览》为题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报道。1945 年6 月25 日至8 月15 日,郭沫若应邀访问苏联。6 月10、28 日出版的该报分别以《郭沫若赴苏联》《郭沫若飞往列宁格勒》为题报道了6 月9 日由重庆启程和6 月27 日从莫斯科飞列宁格勒的情况。另外,该报1940 年4 月1 日第3 版、1944 年11 月8 日第3 版、《时事新报》1946 年2月11 日第3 版分别以《中国万岁剧团定期在国泰首次献演》《苏大使馆茶会招待中外各界,郭沫若等演说》《庆祝政协成功大会较场口一场纷扰——郭沫若李公朴等被殴伤 刘野樵负伤后自诉法院》为题报道了有关郭沫若的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时事新报》是民国时期一份非常重要的报纸,曾在上海、重庆出版。重庆《时事新报》发表的有关郭沫若的文章,是我们了解郭沫若抗战以来的部分言行、作品及他人评价的重要资料。由于现在所有的数据库都无法通过检索方式查找《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只能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通过逐页浏览的方式查找,因此,已经查找到的这些文章值得我们重视。

1、仲逵:《和郭沫若先生谈几个小问题》,1938 年6月4、6 日第4 版《青光》

2、《敌国独占远东利益 竟明目张胆公开的发表言论——郭沫若招待外国记者之介绍》,1938 年9 月7日第3 版

3、《郭沫若演讲敌今后之困难》,1939 年1 月9 日第3 版

4、《郭沫若谈日本崩溃的前奏》,1939 年1 月12 日第2 版

5、《郭沫若讲和平树立在正义上》,1939 年1 月29日第3 版

6、《郭沫若明晚播讲》,1939 年9 月17 日第3 版

7、《郭沫若今晚广播演讲》,1940 年1 月14 日第3 版

8、《郭沫若播讲全体劳军与军民合作》,1940 年2月5 日第3 版

9、《中国万岁剧团定期在国泰首次献演》,1940 年4 月1 日第3 版

10、《江北发现汉墓》,1940 年4 月8 日第3 版

11、《发掘汉墓 地点在江北培善桥》,1940 年4 月14 日第3 版

12、《发掘汉墓又有新发现》,1940年4月15日第3版

13、《江北汉墓又发现九座》,1940 年4 月16 日第2 版

14、《第四座汉墓附近昨又掘出一墓》,1940 年4月18 日第3 版

15、《汉墓发掘第六日发现铁剑陶俑 古物摄影寄苏联发表》,1940 年4 月20 日第3 版

16、《汉墓发掘暂作结束 今日公开展览》,1940 年4 月21 日第3 版

17、宗白华:《欢欣的回忆和祝贺:贺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1941 年11 月10 日第4 版《学灯》第151 期

18、冯玉祥:《寿郭沫若先生》,1941 年11 月11 日第4 版《青光》

19、崔万秋:《八·一三前夕郭沫若先生归国经过》,1941 年11 月16 日第5 版《青光》

20、柯灵:《遥祝——为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廿五年纪念作》,1941 年11 月16 日第5 版《青光》

21、许世英:《沫若先生》,1941 年11 月16 日第5版《青光》“寿郭沫若先生”栏

22、陈子展:《赠郭鼎堂先生》,1941 年11 月16 日第5 版《青光》“寿郭沫若先生”栏

23、黄芝冈:《步子展赠郭鼎堂先生原韵》,1941 年11 月16 日第5 版《青光》“寿郭沫若先生”栏

24、沈钧儒:《沫若先生二十五年创作纪念》,1941年11 月16 日第5 版《青光》

25、《郭沫若五十诞辰 中苏文协昨晚盛会 二千余人参加祝贺》,1941 年11 月17 日第3 版

26、罗荪:《伟大的“芦笛”》,1941 年11 月18 日第4 版《青光》

27、任钧:《欢迎曲》,1941 年11 月18 日第4 版《青光》

28、老舍:《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廿五年纪念会感言》,1941 年11 月21 日第4 版《青光》

29、徐封:《香港通讯》,1941 年11 月28 日第4 版《青光》

30、西夷:《〈棠棣之花〉观后》,1942 年1 月21 日第4 版《青光》

31、白杨:《理解“南后”的片断》,1942 年4 月3 日第4 版《青光·〈屈原〉公演特刊》

32、S·Y:《最适宜写〈屈原〉底剧作者》,1942 年4月3 日第4 版《青光·〈屈原〉公演特刊》

33、潘孑农:《〈屈原〉读后》,1942 年4 月3 日第4版《青光·〈屈原〉公演特刊》

34、陈铭枢:《观沫若所编〈屈原〉剧感赋》,1942 年4 月29 日第4 版《青光》

35、黎宁远:《评〈屈原〉》,1942 年5 月6、9 日第4版《青光》

36、赵铭彝:《我看川剧〈棠棣之花〉》,1942 年5 月21 日第4 版《青光》

37、赵铭彝:《我看〈屈原〉》,1942 年5 月30 日第4版《青光》

38、闻郁:《北碚演剧通讯——第四函》,1942 年7月18 日第4 版《青光》

39、颜翰彤:《关于〈孔雀胆〉的剧本、导演与演员》,1943 年2 月1 日第5 版、2 月4 日第4 版《青光》

40、《〈虎符〉明晚公演》,1943 年2 月3 日第3 版

41、平陵:《看〈金风剪玉衣〉》,1943 年11 月30 日第6 版《青光》

42、丘陵:《我们所敬佩的作家——郭沫若》,1944年1 月1 日第20 版《青光》

43、杨块:《郭沫若的〈凤凰〉》,1944年10月3日第4版

44、《苏大使馆茶会招待中外各界,郭沫若等演说》,《时事新报》1944 年11 月8 日第3 版

45、《郭沫若赴苏联》,1945 年6 月10 日第3 版

46、《郭沫若飞往列宁格勒》,1945 年6 月28 日第3 版

47、《庆祝政协成功大会较场口一场纷扰——郭沫若李公朴等被殴伤 刘野樵负伤后自诉法院》,《时事新报》1946 年2 月11 日第3 版

48、陈子展:《郭沫若与鲁实先》,1947 年5 月22 日第4 版《青光》

49、墨雨:《从〈孔雀胆〉看山城剧运——并向话剧艺术观采进一言》,1948 年4 月25 日第4 版《六艺》

50、春鸣:《与孟齐先生论〈孔雀胆〉》,1948 年5 月9 日第4 版《六艺》

51、莎夫:《谈〈孔雀胆〉的演员们——敬献给西南剧艺社诸兄》,1948 年5 月9 日第4 版《六艺》

52、莎夫:《对〈孔雀胆〉剧本的一点意见》,1948 年5 月9 日第4 版《六艺》

53、蒋君章:《郭沫若先生的“恨”》,1948 年5 月24、31 日第4 版《时事文摘》第13、14 期

猜你喜欢
新报汉墓郭沫若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天上的街市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山茶花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近代传教士与西方期刊概念的中国化
《天天新报》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