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

2022-03-24 00:52黄晨晨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网络时代,各类新媒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不仅为大学生表达思想和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探讨网络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创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郭鹏著,2022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基于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网络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机制、传播方式、传播参与者和效果等问题,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质量

网络时代,新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开启了融合传播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大学生划为主体,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优化、完善教育内容。这一点,作者郭鹏在其论著中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移动媒介已是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拥有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在交互传播中其思想更加活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详细了解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各种场景,并对其分类,确保大学生能够传播和接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场景主要分为固定性场景和移动性场景,移动场景能够满足比较精简的思政教育作品要求,而环境氛围则是固定性场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应用好各种新媒体的交互作用,主动而积极地关注大学生传播、理解和接收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关注其行为习惯,按照各场景下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爱好特征传播思政教育内容。

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网络思政教育前,应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方式,基于大学生的需求,研发、设计教育作品,使其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其中动态性特征是指与时事及新闻热点、文献资料等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的案例资料库,且对其进行实时更新,以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如微课程的研发中,应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高校教学特色相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针对教育作品多样性的特征,则要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按照高校学科特色及设置构建、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研发出优质课程。系统性主要指高校要借助组织及学科资源优势,优化设计培养计划,调整并丰富教学素材,进而完善网络思政学习的计划,使其具有系统性。

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作品研发中,要创新原作品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采用分层化、多路径的开发顺序及流程。集中采集教育作品时,要结合思政教育要求和特征,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整合应用教育资源。在分层开发环节,应针对学生群体和不同渠道研发教育作品,实现作品间的互补。

二、借助融媒体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机制

郭鹏指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利用好网络环境,又要为其提供可靠保障。当然,这需要高校加强对传播机制的重视,提升其舆论引导性和公信程度,增强其影响程度。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是创造舆论引导,公众议程直接关系到舆论。在关注话题、媒体及公众的综合影响下,方能形成公众议程,在此议程中,媒体发挥着联动功能,直接连接着热点话题和公众,媒介议程的设置作用同舆论的引导性间存在正相关性的关系。在融媒体时代,新传播媒介的应用缩短了网络信息传播延时性,使其能够更加迅速地实现离散分布,加速了舆论的传播。

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疏导和引导,以消除其思想或心理隐患。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信息需求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推广传播。此外,还要融合应用学习强国、主流媒体官网、APP、公众号、短视频等,有针对性地推送新闻,以正能量的内容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弘扬正气,传播文化,宣传真理,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同时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低级、消极思想观念的侵蚀。

当然,仅有此还不够,高校还要利用媒介融合打造校园文化,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机制,通过媒介联动及设置媒介议程的方式,打造一个能够让学生认真学习的思政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此课堂学习了解当前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时代要求,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向心力。这就需要高校利用好融媒体传播的联动机制,发挥其中介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打造联动式立体化的思政教育阵地

通观郭鹏的论著发现,教育载体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其教育主体是高校,高校也应重视构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提供重要支撑,并能有效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在融媒体传播中,媒介传播的交互性、动态性特征较为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宜借助此传播优势,充分体现出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作用和优势,以确保思政教育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更加完整而客观地呈现和传播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应整合线下、线上两种教育模式,立足于学生需求,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阵地立体化、综合化,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教育质量。正如郭鹏所言,高校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既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征,了解信息多样化传播的途径,又要有效整合各种媒体的传播模式,搭建其融合运行模式和传播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打造,必须充分体现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将更多的实时性内容融入其中,尽可能地推动数字平台作用的发挥,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针对性加工,以此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线下、线上的有效联动,培育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及服务理念,通过协同联动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并非仅靠一个传播平台便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平台去实现。为此,高校应主动积极地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以全媒体思维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全媒体中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实现各校园媒体的融合,实现其多级立体化的联动运行,发挥其育人和传播的集群效应。如将高校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三微一端”等新媒体联结融合,推动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与共享,并确保其顺畅,发挥其引导作用,以形成联动的长效机制。

此外,高校还可以依靠联动式教育阵地,与大学生价值需求及心理需求相结合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心理辅导,为其提供咨询和资助等服务,双向对接大学生教育的各种模块,进一步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系统。同时,在建设和管理教育阵地过程中,高校还要把控好“政治关”,完善舆情监控和审查监管机制,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责任制和内容发布机制,全方位地监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成果等,引导校园媒体阵地坚持“四个意识”,传播正能量,并积极有力地为正能量发声。

四、注重学生信息辨识能力及处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鹏认为,网络环境庞大而复杂,高校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与处理能力,使其明白哪些东西正确,哪些东西错误。在现实生活中,仅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还要从方法上、能力上培养学生识别真伪信息、优劣信息的甄别能力与处理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时代的浩瀚信息。这也需要大学生注重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去汲取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首先要培养其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其合理使用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网络法律意识,积极规范和应用网络行为,增强对网络违法犯罪的识别能力。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后,也要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监管能力。不在网络平台中传播错误价值观念及思想言论,不随意污蔑攻击他人,正确利用网络保护自己,一旦遭遇网络侵犯,或自身名誉、财产受到伤害,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要学会应用知识储备,透过信息表面去寻求其本质,进而辨别其真伪,从而有效避免触犯法律。而高校也要针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作为独立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应用网络载体向学生传递识别健康网络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远离不健康信息。

此外,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知识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促使其能够识别各种网络信息,引导其树立法律和道德自律意识,坚持正确价值观,以有效辨别生活中的假、恶、丑和真、善、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升自己,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去处理庞杂的网络信息,并积极吸收和总结生活经验。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一书详细阐述了思政教育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网络传播开展思政教育等内容,这为分析和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思维。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