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鲁艺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2022-03-24 05:02孙默旖旎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鲁艺延安

孙默旖旎

(鲁迅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红色文化。“鲁艺精神”作为“延安精神”之一脉,其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精神引领作用。同时,鲁艺精神的深刻内涵奠定了鲁艺人红色廉洁文化的思想根基。

1 “鲁艺精神”之源

1938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倡导创建之下,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八十余年以来,先后经历了1938-1945年的延安鲁艺,在硝烟中诞生的延安鲁艺,有着特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革命理想的精神。在此期间,由毛泽东同志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及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亲自到鲁艺并发表《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着重强调了要树立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以及艺术作品要适应时代和大众的要求,这为延安鲁艺的办学方向和教育、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鲁艺精神奠定了“人民性”的基础。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重要的讲话至今仍被许多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不断研究、学习。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主席系统地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如何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问题、关于党内关系问题、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和延安文艺界的情况和争论问题等五个方面。5月30日,毛泽东再次专程来到鲁艺,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鲁艺师生要到生活中去搞创作。这次讲话为鲁艺精神注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团结一致夺取抗战胜利。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鲁艺人在家国危难之际,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鲁艺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他们上前线、下农村、进机关,到人民中、到实践中进行创作、开展斗争,投身到抗战的伟大实践中。鲁艺人用心中的一腔腔炙热汇聚成一团火,燃起了生生不息的鲁艺精神。

2 “鲁艺精神”之传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为了配合中共中央在文化教育上的需求,鲁迅艺术学院告别延安,挺进东北。1945-1953年,近十年的“东北鲁艺”历经曲折,先后到达了沈阳、哈尔滨、佳木斯和齐齐哈尔。这一期间鲁艺人在党的领导下配合解放战争、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化人,利用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统一战线,团结人民,争取胜利。这其中,东北画报社的成立,肩负起反映东北人民在斗争中真实活动的重任。他们的画报的内容是宣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过程中的伟大成就,这些作品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战士战胜敌人赢得胜利的决心和士气,激起了人民的斗志,增进了军民鱼水之情,推进了革命胜利的进程。延安时期的精神在鲁艺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精神为“东北鲁艺”注入了革命性。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着画笔或指挥棒为民族统一和团结不懈奋斗着。

1953年3月“东北鲁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为新中国提供更多更专业的艺术人才,分解为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他们分别是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在此期间,东北鲁艺秉承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扬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薪火相传,从革命圣地延安一路走来鲁艺人不仅传承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更将其内化升华为艺术工作者特有的“鲁艺精神”。延安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在艺术工作者的心中种下,播撤出延安精神美与善的传承。“延安鲁艺”那战争年代燃起的熊熊烈火在和平年代揉成了每一个鲁艺人心中那一道曙光和一份坚守,照亮前行的路。

3 “鲁艺精神”之扬

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在1958年迎来了崭新的历史篇章,正式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2]。学院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办学体制与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制度。回顾历史,我们从延安走来,继续传承红色血脉,发扬光大鲁艺精神。鲁迅美术学院的高等美术教育起源于民族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后,鲁美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每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特色与艺术成就都充分呼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与国家共命运。鲁艺精神就是将学院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无论是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繁荣发展的和平时期,鲁迅美术学院始终以最敏锐的洞察力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优秀的美术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以建设现代化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美术人才。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美术院校。

2018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校庆80周年之际,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高度凝练鲁艺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提出了:“爱国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新时期鲁艺精神,并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传承鲁艺红色基因,绘就最美时代画卷》的文章,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

站在时代和历史中来看,新时期鲁艺精神十六字内涵不仅是延安鲁艺和东北鲁艺精神的传承,更将其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内核。

爱国为民——在继承延安鲁艺“人民性”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3]提出“爱国为民”。

团结奋进——在炮火中的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用艺术作品这个“软武器”同军民一起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心系国运,创造出属于民族的凝心聚气、凝神铸魂的艺术作品。

艰苦奋斗——延安鲁艺诞生于苦难年代,老一辈艺术家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曾说:“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4]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但我们仍然应当继续坚守艰苦奋斗的美德。

开拓创新——鲁艺精神与时代相适应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需求,而不变的是鲁艺的精神指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守住传统,更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开拓创新。

在鲁艺精神的引领之下,鲁迅美术学院在东北振兴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振兴,文化先行。鲁迅美术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传承鲁艺红色基因,绘就最美时代画卷》一文曾经提到“学院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专业平台,发挥设计学科人才及专业优势,组建了广告与多媒体设计中心,动漫产业研发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构建了学院产学研交流实践平台,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产学研结合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5]新时代鲁艺精神的发扬给予了鲁迅美术学院不竭的精神动力,这也让鲁艺精神在辽宁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4 “鲁艺精神”之承

鲁迅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建立的艺术院校,学院从创建之初就注入了红色血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一辈艺术家在延安鲁艺奉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清廉美德。这种红色廉洁文化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战斗力,在当代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领我们将反腐倡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鲁艺精神的传承奠定了传播红色廉洁文化的基础。鲁美人始终不忘“鲁艺”传统,不忘以人民为宗旨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下,鲁美人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克服极端商业化的倾向,每年鲁迅美术学院举行大型义卖活动,师生将自己优秀的书画、雕塑等作品面向社会拍卖,拍卖后将所得的钱款全部捐赠,用于公益事业。在反对享乐主义的实践中,鲁迅美术学院涌现出以陆国斌老师为代表的道德模范,陆国斌老师不仅带头将鲁艺精神红色文化融入专业中,在生活上,他捐资助学千余人,花费百万余元;他将鲁艺精神传播到学生中,践行艺术为民,带领学生团队为美丽乡村义务绘制过文化墙高达9万余平方米,打造产业基地27个;他为贫困山区村民修建房屋,达到精准脱贫;两次疫情防控期间捐资捐物20万元。他以道德、教育、经济、艺术扶贫扶志,以36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躬身实践,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鲁艺精神作为鲁美人的精神血脉,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能够避免思想上出现滑坡、信念上产生动摇。延安鲁艺精神的传承最能代表革命者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些都激发党员干部、全体师生做到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养成自省自律自警的良好习惯。鲁艺精神是广大鲁美人共同奉行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循对党忠诚、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思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弘扬、传承、发展鲁艺精神将成为鲁迅美术学院未来发展中不变的步伐。

猜你喜欢
鲁迅美术学院鲁艺延安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迅美术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鲁迅美术学院 任宪玉 绘画作品选登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