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浅谈

2022-03-24 07:17邝芸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体化育人思政

邝芸萱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全面融合与匹配方能够成型,即在高校推动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应将培育何种人才、如何正确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能够胜任人才培育的主体放于首位。应当立足于人的成长需要和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完成好校内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创新,因时而异,尊重工作及育人规律,积极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及规律,从而使各高校的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又指出,需要打造覆盖各教育阶段的“一体化”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并强调这一工作的关键作用。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素养能力,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效果[1]。遵循我国社会背景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背景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适应性以及系统性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文化素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贡献自身的力量。

1 建设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与传统思政教学工作相比,本文所研究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功能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其具体指的是在继承前序各个阶段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局视角,全方位、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是高校学生的思政教学和教育工作与其日常管理以及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发展效果的教育体系。

1.1 意识形态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思维活跃,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情感和精神诉求渐渐增多,更加关注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符合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是持续影响和塑造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更好保障社会团结和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

1.2 思政教育连续性的要求

思政教育强调的“立德树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思想指导、学习实践才能实现的,因此,连续性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保证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无论是内容广度以及教学深度都需要整体安排以及配合协作,才能使得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够“守好一段渠”[2]。需要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和任务,从整体视角设计,对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耦合。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可有效实现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连续性和承接性。

1.3 思政教育实践性的要求

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践行思政理论和思想。高校需要围绕时代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塑造的需求,将思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践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时代价值观,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级人才[3],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是有效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意识形态规律,还是教育的连续性和实践性都要求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育走向一体化,从而有效保障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是保障我国人才培养体系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2 高校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要求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既需要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更需要贯穿新时代优秀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这就使得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有其内在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多元化的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参与主体,除了传统一线教育人员以及学工部门之外,还包括学校科研、教学、行政和后勤服务系统在内的全校工作人员,通过全员协作,实现育人目标。

将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学校党委的重点工作,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给学生讲授思政课,每学期开展书记、院长“第一课”。各级团委和党组织持续开展具有鲜明主题以及形式新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承担起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引导职责,发挥自身的组织功能,参与思政育人[4]。应保障校内各级人员保持发展目标的高度协同一致,于课堂内外落实思政教育内容,使德育与才育共同发展,落实育人工作,最终实现全校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体系。

2.2 丰富的教育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教书育人、文化养人、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高校内涵发展,以丰富的、学生成长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内容为基础构建 “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教育内容可包括三观教育、生命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文教育等多个方面。我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将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目标协同。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并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聚焦学生真正所需、真实所想,在学生资助、课题教学等各项活动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甚至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实践等平台,全方面提升思政教育效能。通过塑造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形成大学生人生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行为的重要精神因素和动力来源。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性和重要性,使其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投入到对社会、对生命有意义的活动之中,不断地点燃自身的激情,超越自我,实现价值,提高生命境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操守、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其爱岗敬业、公道,诚信、服务社会、甘于奉献、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重视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充分的人文教育能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思考、掌握高层次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维护和保障其心理健康。通过这些丰富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有效保障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育人成效。

2.3 科学的教育方法

持续改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是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有效保障。作为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模式不但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求从能力、素养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使高校大学生在具备良好的道德感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突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学习,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可以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和线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从而达成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综合素养的目标[5]。可通过开办网络课堂,通过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身的课堂,使学生受到多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建立和丰富校园 BBS,实现学生有效交流观点、获取帮助和抒发情绪。但同时也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透过网络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回归正确的立场,避免消极甚至偏激的言论。

多元化参与主体、丰富的教育内容、开放的育人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基础。在结合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同时,可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切实提升思政一体化育人建设体系的实效性。

3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路径

高校思政课通过引导、教化、认同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完善课堂建设、丰富教学形式、统筹教育反馈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五个路径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

3.1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支持一体化育人活动

通过改革建设,在传统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用课以及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内涵,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程大体系,进一步发挥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程大体系,即抓住实践教学、教师、教材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合力,要意识到改革思政课程进行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不仅仅强调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乃至某一个点位的优化调整,而是要在一体化建设的视角下,合力创新创造[6]。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建设一体化思政课体系,需要进行统筹设计规划实现协同育人,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教育,敦促其有效地把握在高校内开展学习的时间,根据各个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思想状况,对教学、教材、实践的内容进行一体化完善和改进创新,要建设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教学体系,要构建从书本向信息化转化发展的创新教材体系,要丰富实践教学体系,除了传统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创新建设多样化的实践课堂,组织红色故事实践、设立论坛讲座[7]。

校团委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的中小学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革命、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的成就和历程,激发和培养高校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意识。也可以组织艺术等专业的学生走进革命老区,重温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背景构建出新的发展体系和理念,通过创意设计,将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中,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个性品牌形象,设计农产品包装,助力乡农产品经济发展,增加乡村人口收入。在此种融合之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显著增强,且其意志品质及思想道德均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良好锻炼,为其毕业后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完善课堂建设,保障一体化育人规划

在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塑造能力是除了少数综合素养课以及思政课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之外最主要的内容,其他所有课程都并没有承担塑造高校大学生价值意识的责任,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内容设计,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全课程的思政教育认知理念。

高校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求建设一体化的课堂,实现课程思政。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教材和实践的设计内容,在此基础上融入价值元素、思想政治内容,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政治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可被视作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拓展,由思政课程作为主导引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从思想价值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关键内容是在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达到育人的目标,而其中的难点在于怎样从课程中挖掘可以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融合在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思政课程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和目标的专门课程,其理论支持中富含有大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比于课程思政而言,无论是逻辑体系还是知识体系都更加成熟。而课程教学和体系建设则更加强调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需要引进新媒体技术、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学等等[8]。高校可开设综合性的公选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以此推动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正向发展。在推广红色文化,宣传爱国思想的过程中,社会先进文化及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力发扬,培养了学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

3.3 丰富教学形式,落地一体化育人目标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生虽然说还并没有完全发展为真正的社会人,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不断变化的环境,显然会深刻影响高校大学生,导致其思想特征、性格以及行为都潜移默化地出现变化。由于个体生长背景和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更加先进适用的方法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满足感、话语权以及主动性。因此要想进一步落实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必须要在教授知识、对话、服务以及交往过程中实现立体化综合发展,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和精神层面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激励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其中所谓对话主要指的是在通过讲授知识,初步了解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之后,师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根据个体的理念思想,表述问题,进行思想思维的碰撞。这样能够推动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更好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更好地推动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交往主要指的是在开展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运用不同的语言工具以及课程媒介,就教学的具体内容、价值观和情感等进行学习交流,以对话为基础开展深入探讨。师生在此过程中要摒弃传统身份定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个性和人格,有目标地开展交流,从最简单的能力和知识的探讨,进一步提升为价值塑造[9]。教师通过知识竞赛、模拟辩论、影音鉴赏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设计教学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对学习材料拥有充足的兴趣,学习态度更为乐观,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亦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思想体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使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历史的变迁与民族文化之闪光,对社情与民情的理解更为透彻,思想及认识亦能够在观摩与体悟中得到升华,这对于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水平,深刻其观感领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统筹教育反馈,加强一体化育人评价

教育反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最为突出,科学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要求高校在打造和推动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反馈问题。要根据中小学阶段思政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要根据高校学生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的走入社会后的发展,设计开放的系统,强化教育反馈。其中,开放性极为关键,系统充分开放才能够与环境融合一体,才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未来发展需要。而打造高校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必须要将大中小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统筹起来,从教材、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找到反馈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的任务以及反馈重点,保证各个阶段学习的连贯性以及迭代性,教育反馈也应该成为完整的体系。

对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应该用过程型评价替代传统的结果型评价。教师在新生阶段就要为学生创建思政课学习档案,记录他们每学期的学习成绩与收获,以及对学习反馈的意见。学生应当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积极学习课堂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和问询,例如课堂结构合理性、教学方法正确性以及教学问题的设置情况等都可被视为反馈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或与学生学习水平不对等的情况,面对此类问题,学生与教师应当保持积极且频繁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主动存疑,力求在双方的配合之下解决难题,习得新知。

3.5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夯实一体化育人基础

高校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的建设和打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各个阶段的思政课程都能够发挥其作用,要求在贯彻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整个体系的教育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在此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应坚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凸显其具有的主导地位,发挥主导功能,更为严谨地把控思政课程的特色、结构乃至逻辑,在平稳推进思政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创新,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10]。与此同时,负责教授思政课的教师也应当提高自我要求的标准,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身为教育者的责任感,重视思政课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强化自身的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方面需要革故鼎新,满足学员个性化的需求,创新方法和模式,持续推动整个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

为思政教育者提供更多提升学历的机会,加强思政教育者的全面培训,从各个学校抽调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到各学段进行对口支援、示范引领,使教师比较透彻地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等,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完善的备课机制,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此外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增强教师的集体责任感。教师要全面掌握教学动态,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立德树人摆在首位,鼓励思政教师把握学生需求,进行社会实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不断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让更多的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强烈的兴趣。

4 结语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对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必然要高度重视“一体化”思想的育人体系建设。高校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将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也将在横向和纵向完美融合多个学科、贯穿人才全过程,最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一体化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