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民间庄堂武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底蕴

2022-03-24 15:35余友儒肖志鹏邓红梅
关键词:庐陵习武武术

*余友儒,肖志鹏,邓红梅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民族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崛起与振兴的重要动力与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式各样的民间地方武术文化汇集而成。庐陵民间庄堂武术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地方武术,它是在特定时期衍生出来的具有家族、宗族、自然村落等性质的武术活动形式。笔者通过检视有关地方文史资料、开展实地考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地方长老对话访谈等方法,对庐陵民间庄堂武术(以下简称庄堂武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意蕴进行探究,以期对庄堂武术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庐陵民间庄堂武术的发展历程

庐陵,是今江西省吉安地区的古称。庄堂,是习武的场所。庐陵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所辖区域,包括井冈山市、吉州、青原区和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遂川、泰和、万安、安福和永新等十县。从地理位置看,它位于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处于江西省的中西部,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据地方文献记载,庐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这里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可谓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又居吴头楚尾,为历代兵家所争。本为宜居之圣地,但因社会历代的动荡和凶猛禽兽的骚扰,扰乱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为了驱赶强盗土匪、追杀野生禽兽,加之家族、种族间的利益矛盾不断,往往祠会出钱,延请名师,设庄习武[1]。在那些年代,庐陵民间因山林土地权属、水源分配、家族矛盾、宗族矛盾、风水迷信、民事纠纷、防止地痞流氓和军阀恶棍寻衅滋事等引起的武装械斗以及共同防御或追杀凶猛禽兽(狼、野猪等)的事件,常有发生。由于武力冲突不可避免且时有发生,同一家族或同一种族的群体便自设庄堂,集中学练武技,聘请武术名人入庄堂传授攻防技击术。明清时期,冷兵器渐次退出了军事舞台,民间武艺得以空前发展,全国武术名派林立,庐陵民间庄堂武术大致兴盛于这一时期。

1.1 习武庄堂在“强种强国”中应运而生

起初设庄练武的是一些在武力搏斗中常常失利的群体(家族、宗族、自然村落)。他们为了生存需要、谋求利益和维护尊严,被迫建设庄堂,延请武术名师前来授艺。设立庄堂之后,绝大多数男丁练就一身本领,在各种武力搏斗中常获得胜利,获得了利益或尊严,使得不同群体纷纷效仿。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提倡“强种强国”理念,武术一度盛行,开创了中国武术运动的新局面,使得武术打破了地域家族的限制[2],转变了“血脉相传”“传男不传女”的观念。庐陵民间习武庄堂在业已形成的庄堂习武的氛围中借助“强种强国”之风,在远离喧嚣的偏远乡村遍地开花,尤其在永新、井冈山、遂川、安福、永丰、吉水等地盛行,出现了本地群体庄堂、客家群体庄堂、家族群体庄堂、种族群体庄堂等习武庄堂。

1.2 庄堂习武在“相竞相争”中蔚然成风

在“强种强国”的思想指引下,习武庄堂在永新、井冈山、遂川、安福、永丰、吉水各县的偏僻自然村落竞相落户。庄堂习武之热油然而生,相互间的竞争初露锋芒,纷纷聘请武术大师前来庄堂传授绝活。为了保证本群体统一修炼武技、快速提高技艺,各习武庄堂自设庄长,在遵循“族规”“祖训”“家规”的基础上,立训诫、树群规、表决心。有的庄堂出现了“男不练武不是男”,也有的庄堂出现了“不进庄堂,算不得男子汉”[3]等不同古训警句。庄堂习武者为了求得生存、维护尊严和光宗耀祖,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呈现出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自此,庄堂习武在庐陵民间蔚然成风,也演绎出知名的庄堂武术,尤其是永新南唐的庄堂武术和井冈山宁冈虎爪坪林氏家族的庄堂武术特别突出。闻名遐迩的武技项目有南唐庄堂的盾牌武(现演绎成永新盾牌舞),现已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林氏家族的庄堂武术,以龙灯、舞狮融合而成的“全堂狮灯”项目,也在2014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记载,在近代时期,安福民间为了展示每个家族、每个村庄的武术势力,民间组织了一项“文武推车马”的活动,其中就有“武灯”[5],以展示每个家族或村庄的武术功力。据悉,当时各家族或村庄参与的热情度极高,都想借助活动平台,炫耀家族势力。可见,当时民间庄堂习武的风气非常盛行。

1.3 庄堂武术在“自立自强”中标新立异

原生态的庄堂习武,追求的是在搏斗中战胜对方、夺取更大利益、维护自身尊严等功名利益。所以,庄堂间的习武,几乎各自为阵、互不交流,除了外聘武术教练传授武技,全靠自己揣摩创新,在器械、训练功法和套路等方面自成一派。就器械而言,“吴式棍”是南唐庄堂武术的自创棍术,其棍是用一种名为“对节”的刚韧木材做成,长一丈余,头粗尾细,可做棍和矛两用。棍稍端按上矛时做枪用,去掉矛时做棍用。因此,“吴式棍”也可以做枪用,是棍枪结合的一种特殊棍法[3]。另一种有特色的器械是“九齿耙”,它用木头制作成有九个齿的耙子,可演练撩耙、刺耙、搅耙、架耙、挖耙、压耙、拨耙等动作。就功法而言,有雷公庄、洪庄、托庄、午庄、滚庄等大小庄法。其中雷公庄要求练就双脚生根,雷打不动;洪庄是指双手的臂力;而托庄是指舞棍弄枪;午庄是指练气功;滚庄是练灵敏机智“吴式棍”、“九齿耙”、“狮子背镜”、“铁钳手”、“二虎拔牙”、“朝棍”等特色拳种。其中,“梅花六九”是一种独特的中矮庄的庄式拳套路,习惯称其为“梅花六九”,该拳特点是实用性强,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传统武术套路。

1.4 习武之士在“革命斗争”中暂露头角

庐陵历代战事频繁。据资料记载:自清代顺治二年(1645 年)到清代同治五年(1866 年),在庐陵境内大小农民革命斗争(包括影响较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三十三次之多[6],近代辛亥革命(1911年至1912 年)运动期间,庐陵民间庄堂习武之士为了保家卫国、匡扶正义,踊跃参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及抵抗日本侵略等活动,出现了一大批为新中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庄堂习武勇士。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有曾山、袁文才、王佐和段月泉等。曾山,1899年12 月出生于庐陵吉安县永和乡,少时入庄堂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过农民运动,广州起义。1930 年10 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参与领导、创建和发展赣西及赣西南根据地的斗争,解放后担任了我国国务院内务部部长等国家领导人职务[7]。袁文才和王佐号称井冈山双雄。袁文才出身宁冈茅坪乡,他从小素好习武强身,且在23 岁考中秀才,精通诗文,称得上是个文武兼备之才。他自1926 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来,先后率部发动了宁冈暴动和永新暴动。1927年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 团团长,1928 年任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参加领导建立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 年随红四军主力下山,任军参谋长[7]。王佐出身于遂川县下庄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5 岁时投靠当地有名的庄堂拳师王冬文,苦练武技,修得一身武艺。1924 年,王佐脱离绿林队伍,以“劫富济贫,除暴安民”为口号,在井冈山的南岭嶂和金狮面几座大山中安营扎寨当上山大王。1926 年,王佐在袁文才的影响下,把自己的队伍改编成遂川县农民自卫军。并根据共产党的指示,发动永新暴动,救出了党员和革命群众八十余人。后来,率领农民自卫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顺利向井冈山挺进准备了条件[8]。后来王佐虽被错杀,但他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将永载史册。段月泉出生于永丰县潭头乡石破头芦西村丝茅坪,他从小深受庐陵庄堂武术的熏陶,身怀武技,力大无比。以他为首的“三点会”农民绿林武装参加东龙游击队,举行了东井冈暴动,攻下了吉安富田。后来依次担任过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9]。

1.5 庄堂武术在“城市化发展”中逐渐没落

庄堂武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以“防卫为主线”,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夕,庄堂武术在保留防身自卫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健身、娱乐、喜庆等民俗体育活动,如永新南唐的盾牌武演化成盾牌舞,井冈山的林氏家族的庄堂武术演化成集武术、龙灯、舞狮为一体的“全堂狮灯”。改革开放后,庄堂武术深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造成武术“继承主体断层”、“传授主体流失”等导致传统武术“承而无序”、“传而不精”的结局以及乡土村落萎缩,破坏了传统武术自然生存空间[10]。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绝大多数村落被重新规划,老旧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原有的习武庄堂也已消失殆尽。另外,地域传承空间也因城市化发展被同质化,制约了庄堂武术的风格多样化发展,造成拳种意识缺失以及拳种文化边缘化。由此可见,庄堂武术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逐渐没落,处于名存实亡的处境。

2 庐陵民间庄堂武术的文化意蕴

庄堂武术始于明清时期,盛行于近代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夕。庄堂武术已历经600 多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其文化内涵深受历代庐陵文化以及“族规”、“祖训”、“家规”等熏陶。它虽然源于明末清初的庐陵民间各种武力搏斗,但在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文风鼎盛的庐陵文化以及“族规”、“祖训”、“家规”等孕育下不断发展,其文化内涵除了具有中华传统武术的尚武精神、崇祖敬师、仁勇信义等文化特征外,还蕴含着庐陵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气息,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修身齐家”、“光宗耀祖”、“精忠报国”、“和家兴事”等中华优良文化思想。

2.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以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从其诞生伊始就蕴藏了深刻的生态智慧[11]。它把人与自然、人与人、肉体和灵魂看作辩证统一的整体。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备浓厚的生态文化底蕴,而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支奇葩蜚声于海内外,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12]。庄堂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分子,因习武的庄堂地处偏远山田,习武之人在行功练气之时往往采纳天地之气滋养人体之气,练功之时追求效法自然,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1.1 功法习练,注重吐纳天地之气

吐纳者,呼吸也。“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庄子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在养生中,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庄堂武术的习武者对行气吐纳方面也汲取中国古人吐纳天地之气法。历代以来,习武之人注重呼吸调理与练功相结合。练功前,通过用意念吐纳天地之气,调整气息,排除杂念,达到意气合一,提高练功效果;练功结束之际,通过动作导引调理气息,吸取大地之养料,排出体内之浊气,达到心平气和之目的。庐陵泰和螺溪镇康氏家族的庄堂武术传承人康德九曾应邀来井冈山大学传授武技,他强调功法练习与气息相结合的意义,讲究吐纳行气,并结合功法练习向师生进行了讲解和动作示范:腹部自然放松,用深吸气的呼吸法,先把肺内浊气呼出,然后吸气使肺部充满清气,再把肺内产生的浊气徐徐呼出,以此来加强吐纳的过程,提高氧气在肺部毛细血管的交换率。经过吐纳行气之后,他使出的招式如疾风骤雨般,让人叹为观止,让师生真正领悟到功法练习与行气吐纳相结合的哲理。

2.1.2 套路演练,始于绕圈纳气、终于导引吐气

在传统武术套路习练的整个环节中,也始终遵循盗天地之气,实现习练者的行为与精、气、神、力的完美融合,形成意气合一、精气神相统一的整体观,即身心合一。在套路习练之始,习练者围绕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圈,沿着逆时针方向慢速行走一至二圈,旨在通过漫步行走排除杂念、采纳大地之气,为套路的出神入化的演练寻找意、气、神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也庄子所言的“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习练者被“心境”统一于情绪、意念、运动感知当中的“内通之感”[13]。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讲究开呼合吸,也就是说:当动作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运行(发力)时,为呼;当动作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运行时,为吸。这种呼吸方法,既有利于以吐气发力,又有利于在运动中纳气,为人体补充较多的氧气,也利于达到意领气、气助力的目的。在套路结束时,一般都是通过上肢导引动作引领机体的吐气,排除体内产生的浊气。

2.1.3 出于仿生招术,寄语效法自然

自古以来,中华武术,一贯素有“效法自然”之称。在模仿动物动作上有“白鹤亮翅”、“白猿献果”、“金鸡独立”等,也有模仿自然运化的“风扫梅花”、“翻雷滚天”、“拨云迎日”等[8],在套路名称上有“鹰拳”、“虎拳”、“蛇拳”、“猴拳”、“螳螂拳”等,这些都是武术上的仿生学。庐陵民间庄堂武术套路,向来也有效法自然的美名,如二虎拔牙、野鸡闯河、狮子背镜、铁钳手、九齿耙[14]等武术套路名。庐陵民间庄堂习武之人善于观察动物之间的争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髓后创编出效法自然的套路,遵从“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自然之韵,犹如一幅幅动态的写意画。习练这些套路,其动作行为虽有仿生之效,但不是张扬“以武横行”的动物本能,追求的是“眼前无人似有人”的格斗意境[15],且每一招式丝毫不减巧妙的攻防技击含义。这也展示了庄堂习武名人以自然为法,凭借自然万物之启迪,不断创编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拳种套路。

2.2 “修身齐家”处世哲理

修身齐家是儒家的伦理政治,最早出处于《礼记·大学》。《礼记·大学》中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倡“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1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其观点是: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术业的专攻,并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提高自身在家族成员乃至种族成员的威望与尊严,才能引领整个家族人员齐心协力谋发展,促进家族乃至宗族的兴旺发达。庄堂武术的修炼者一贯遵循“修身齐家”的处世理念,在庄堂习武的全过程中,十分注重个体的品德修养。据笔者实地考察后得知,当年庐陵民间年满16 岁以上的男丁须按族规、祖规或村规入庄堂习武,但对首次入庄堂习武之人,由宗族长老或者家族长老对其道德品质进行评定,品行合格者方能在庄堂拜师学习武技,可见当时非常重视个人品德。在庄堂学习武技的历程中,族长老要求修炼者严格遵守族规,不断地“克己”“修己”[17],既要求他们在道德品质上毫不松懈的加以修养,成为名副其实的“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素养之人,又要求他们在武技修炼中不断锤炼技艺,成为武技高超之人。因此,庄堂武术亦凸显了“‘学拳以德行为先’所展现的‘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德艺统一的中华武术文化精髓[18]。

2.3 “光宗耀祖”的宗族观念

自唐朝以来,武术逐渐扎根庐陵乡里,从唐朝到清朝,朝廷皆举行武举,诏有武勇奇才。明清时期,在安福县城城北泸水南岸辟有教场(演武场),为科举时代武科应试之地,面积约为26000 平方米。清同治五年(1857),在状元柱国防坊前建有演武场,总面积20000 平方米。清乾隆以前,在永新县城西南沙垒洲设置演武场,后改设县城南杨铃洲。演武厅设于秀水桥北,演武场、演武厅既供卫兵、营兵训练之用,还供武举外场考试之用。由于科考及第能光宗耀祖,在庐陵庄堂修炼武技,既加强了本族成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能通过武科应试,获得武进士、武解元、武举人等功名,成为家族、宗族之间势力较量中的“光宗耀祖”的翘楚。因此,庐陵民间各家族、宗族都希望本族人丁兴旺,借助庄堂习武的平台修得一身武技,通过武科考试获得功名,树立家族、宗族名气,震慑外族势力。在永新县志中有记载的武术名家中,从清顺治十七年到清嘉庆十五年期间,仅永新县就有武进士2 人,武解元2 人,武举人41 人。

2.4 “和家兴事”的武德思想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综合。庄堂习武,促使家族、宗族子孙德才兼备,给外部宗族势力既带来压力也产生了敬畏,为宗族赢得了荣光。同时,庄堂习武是一个助推家庭、家族、宗族内部和谐的平台。庄堂习武“先修德”是宗族祖先立下的规矩。首次进入庄堂习武的男丁,必须进行道德品质评估,过关者方能习武。在习武过程中,习武开始要求习武者心平气和、抱拳行三礼(一礼祖先、二礼师傅、三礼师兄师弟)。在练拳之中,注重培养心胸坦荡、能屈能伸、势如破竹、神形兼备的风格,做到意助气、气助力、力见型的形拳风范。在对练开始时,习武者相互行抱拳礼;在对打进程中讲究礼让三分,点到为止;在练拳结束之时,需抱拳行礼,表示多多包涵、相互学习。以上练拳过程中的道德培养,塑造了习武者在平常为人处事中的胸襟坦荡、待人诚恳、尊师重友、敬老爱幼、谦虚谨慎等优良传统品质。他们在处理家庭、家族、宗族等之间不和谐的问题上,能以最大的诚意、谦让与坦荡的胸襟去面对,承担责任。可以说,庐陵民间有了这样的庄堂习武平台,造就了一批不负使命、勇于担当的男子汉,许多家庭、家族、宗族等不和谐问题都会得到化解,从而促进了家庭、家族乃至宗族内部的和谐、兴旺发展。

2.5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庐陵,扼赣江,傍罗霄,山川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心地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贯穿明末清初至今,无数的庄堂习武之人为了抗敌御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好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曾山、袁文才、王佐和段月泉(又名段起凤)等领导人物。他们将修得一身武技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功劳。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满怀“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即使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对理想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他们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和亲人的英勇牺牲,不胆怯、不动摇,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始终听从共产党组织的指派,组织或参与地方农民运动、发动群众武装斗争、领导农民暴动,为推翻旧政府、打败帝国主义取得了丰硕的战绩。尤其是曾山同志组织参与了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十万工农下吉安”的9 次攻打吉安的战斗,动员苏区各方面力量支援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5 次“围剿”,为苏维埃政府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 年9 月,他被党组织派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要求他回国工作,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挽留他,他毅然表示“我的岗位在中国”,坚定地与其他同志一起返回了延安,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去。这些先进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事迹已永载史册,将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3 结语

庐陵民间庄堂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它是庐陵民间武术发展的产物,深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萌芽于明清时期,兴盛于辛亥革命后的“强种强国”号召,一直强劲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庄堂武术在保留原有的以“防身自卫为主线”基础上逐步向“健身、娱乐、喜庆”为主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发展。改革开放后,庄堂武术受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逐渐没落,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尽管庄堂武术是时代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由于它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孕育中经受庐陵民间武术文化的再次熏陶而分化出来的具有时空特征的传统武术,其文化底蕴深厚,它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折射出富有地方生态、人文气息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为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不断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探讨庄堂武术的文化底蕴,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为同行们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剔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文化影子、传承庐陵民间庄堂武术文化的精髓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庐陵习武武术
美丽庐陵
庐陵某者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习武与自强不息之精神研究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赞庐陵
武术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