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2-03-24 21:16张玲於霞王智慧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危废餐厨资源化

张玲 於霞 王智慧

(1.浙江福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台州 318000;2.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强调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宗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大宗固废”)产生量大、种类繁多,固废堆积不仅占用土地和空间,还通过水、气和土壤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大宗固废中含有多种可再利用的物质,利用前景广阔,是资源品的重要补充渠道。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概览

随着我国固废处置相关法律的健全和执行,全社会对固废处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其对应的产业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2020年,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领域的企业有2313 个,占列入统计企业的比例为14.87%,从业人数达到829 701 人;固废领域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比增长了10%。从企业规模来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占分别为32.5%、24.5%,仅次于水污染防治企业。此外,在2020年成功完成A 股上市的21 家环保企业中,有8家属于固体废物领域,占比38.10%。

从产品市场方面来看,近年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开始由低收益市场向高附加值市场转变,利用工业固废制作的装配式建筑材料、艺术品、浮雕、仿古建筑、高档装饰材料和保温岩棉等进入主流市场,已有专业资本开始逐利[1]。

从产业链来看,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可以分为上游的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中游的固废处理处置及下游的资源再生利用。

1.1 上游

固废处理设备制造属于机械制造业,行业内企业众多且产品差异度较小,除少数特殊产品外,大部分产品多数企业均可生产,行业进入壁垒低,成长空间和盈利水平均有限。但成熟的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业为我国固废处理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2 中游

固废处理处置行业内项目属于行政许可类,市场竞争者通常具有政府认可度高、公司规模较大的特点,行业内无绝对龙头,多体现为区域集中性、细分行业成长性和盈利水平呈差异态势。随着固废处置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完善,以及大量固废收集转运与处置基础设施的投资实施,“十四五”时期,我国固废处置行业将从增量时代逐渐步入存量时代。

1.3 下游

资源再生利用已经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收旧收废、加工处理行业逐渐转向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涵盖环卫、资源化利用、运营服务等固废处理全产业链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固废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发展,成为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该领域的企业规模较小、整体技术能力仍然不足,且与产生工业固废的上游企业缺乏紧密联系,固废综合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2]。

2 细分产业发展情况

在高投资的带动下,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整体高速增长有望一直持续到2030年。在此背景下,各细分行业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行业政策、行业自身属性等驱动因素的不同,其增速及盈利性则呈差异态势。

大宗工业固废理论市场空间巨大,但由于年产生量和历史堆存量大,存在综合利用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总体呈现出集约化水平低、工艺和设备能耗高、综合盈利能力弱等特点,实际市场空间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2.1 一般工业固废处理

一般工业固废产量巨大,其中,以尾矿和采矿、燃煤产生的固废量最大,包括粉煤灰、尾矿、炉渣、煤矸石、赤泥等,占总量的80%左右[3]。一般工业固废包含多个细分市场,整体综合利用率较高,发展呈现差异态势。

2.2 市政污泥

结合我国市政污泥的特性,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形成了4条主流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即“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烧+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及“深度脱水+应急填埋”,其中,干化焚烧和填埋比例较大,厌氧消化工艺普及率低。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已经突破6000 万t,污泥浓缩脱水的处理过程消耗大量的药剂和能源,污泥焚烧和污泥填埋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每吨污泥处理处置产生约0.5t的CO2当量。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污泥处理行业有望迎来更快发展,污泥处理处置节能降耗及能源资源回收是未来产业发展目标[4]。

2.3 餐厨/厨余垃圾处理

“十三五”以来,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迅猛增长,各地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对餐厨垃圾国家级试点项目统计分析,我国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规模以中规模(150~300t/d)为主,小规模(50~150t/d)次之,大规模项目很少,处理工艺较为单一,以厌氧发酵为主,占比93.1%,资金投入大[5]。垃圾分类的加速推广将推动餐厨垃圾综合处置需求上升,餐厨/厨余垃圾市场化项目逐年增加,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释放。

2.4 建筑固废处理

我国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的占比达40%,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仅为5%。2020年,新修订的固废法将建筑垃圾单独作为一大类进行独立管理,推动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监管趋严,带动建筑垃圾由普通的填埋处理转向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迎来契机。从存量来看,过去50年中国至少生产了300亿m3的黏土砖,未来50年会转化成为建筑垃圾;中国现有500亿m2建筑,未来100年也将转化为建筑垃圾;从增量来看,随着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的不断增加,未来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加。

2.5 危险废物处置

危险废物(以下简称危废)是固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有着环境风险大、问题突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立法与监管的进一步趋严,危废市场快速释放。危废处置行业的利润率较高,龙头优势突出,并购扩张趋势明显,行业集中度高,危废市场上的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危废处置能力区域分布失衡,50%以上的危废处置产能集中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各省危废供需格局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在产销不匹配的困境下,我国长三角已开展跨区域利用处置的研究[6]。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危废无害化处置产能需求空间增大,危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促进危废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6 农林固废处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林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方面,市场化程度明显不足,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包括“五化”,即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其中,能源化和饲料化发展相对前卫,肥料化应用最广,原料化是现阶段国家主推,基料化研究尚浅[7]。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我国自201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实施路线,合理地推广资源化技术,农业资源化利用的成效初显,产业链日趋完善。不少企业开始布局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以及在秸秆、杏仁壳、椰子壳等农业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领域,未来经济效益有望逐步凸显。

3 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的跨学科、跨行业的固废利用[1]。因此,政策的导向、投资与补贴力度、税收优惠、准入和技术规范、监管力度等均影响着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成长速度。

3.1 政策环境持续利好

2021年3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新征程的号角,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开采原生矿产带来的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 亿t 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 亿t 左右。2021年12月10日,生态环境部等18 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的通知》,公布了40 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60 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2022年2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利用率达到57%。

3.2 市场空间逐步释放

垃圾分类压实落地并加速城乡统筹,打开固废产业链整体市场空间。2020年4月,《固废法》修订通过,将垃圾分类提高到国家立法水平,推广范围从重点城市延伸至全国;同年5月,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县城垃圾分类的工作通知,垃圾分类制度及后端环保产业需求将逐步下沉县城。截至2020年,近90%的地级市均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带动产业链前端从过去的垃圾混合到干湿分类、中端运输端从过去统一运输裂化为“干湿专用车辆运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末端处置从“焚烧+填埋扩展至焚烧、湿垃圾处置”,并衍生出渗滤液处置需求,打开了固废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天花板。

大宗固废存量巨大,综合利用市场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大宗固废拥有600 亿t 存量,并以每年近30亿t的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领域生产活动产生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大宗固废石最主要的来源,而磷石膏、赤泥、钢渣等固废利用率仍较低。通过技术手段,将回收的大宗工业固废处理处置作为可替代的原材料,提升在建筑、金属冶炼等行业的综合资源化利用,在缓解累计堆存量和新增产生量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同时,将持续推动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更好地发展

3.3 产业有望长期保持高景气发展

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型特征,存在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高,高投资水平将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投资规模看,国家对固废处理产业的投资规模逐期攀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固废处理整体市场投资规模约为4.5 万亿元,相比“十五”期间增长超过6 倍,在环保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从10%增至25%左右,预计“十四五”该比例将达到30%左右,固废处理产业投资规模长期仍将处于高水平,推动市场景气度延续。

从投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新建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投资,为提升固废利用综合服务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例,“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2518.4亿元,分布在新建处理设施、转运设施、餐厨处理设施、存量治理、分类设施、监管体系等六大领域,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占比接近70%,处理设施建设及布局的改善将对城市固废综合利用能力的提升形成有力支撑。

4 结语

虽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在我国开始时间较晚,但发展趋势持续向好,细分产业发展差异化逐渐明显。冶炼废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已得到较好的综合利用,其他工业固废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建筑固废存量大,未来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加,建筑固废处理市场蕴藏巨大机遇;污泥产生基数巨大,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污泥低碳处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危废处理行业的资质壁垒和区域壁垒较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危废企业集团化运作、全国性布局是大势所趋;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需求加速释放,未来仍有较大市场空间。在不断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加强技术和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猜你喜欢
危废餐厨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热电气联供系统优化
严厉打击危废环境违法行为
小型堆肥箱用于餐厨垃圾连续堆肥的性能试验
“非法处置危废”与“无证处置危废”如何区别?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我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