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策略研究

2022-03-25 00:46任玉洁
中国市场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

任玉洁

摘 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速明显放缓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那么,我国是否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又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章从经济思想理解政治问题,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两方面进行论述,指明中国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达到经济更高水平。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5-0005-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5.005

通过分析国际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即便是发达国家,其发达水平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来讲,第一阶段是从最初的低收入阶段(即落后阶段),向下中等或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较为容易,因此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第二阶段为从下中等收入阶段向上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的过程,这是经济换挡的关键,因此这一阶段发展速度往往变缓,发展过程中也常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三阶段如何发展则取决于第二阶段的转型具体情况,若转型成功则经济持续增长,若转型换挡失败则经济陷入发展困境,难以找到出路,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 关于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

第一,国际上有部分声音在唱衰中国,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转型困难、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投资率下降、工业与制造业正在被金融和资产价格泡沫挤压等,导致我国稍不留神就会在中等收入阶段停滞不前,他们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表悲观论调,宣扬“中国崩溃论”。例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说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并在2013年撰文于《纽约时报》上说中国“将要撞上自己的长城”。

第二,国内一部分人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例如201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校庆时,我国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经济管理学院做了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由于近年来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我们未富先老,因此调整期较短,他认为在今后的五到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较大的,甚至认为是一半的概率,同时对于如何跨越这一问题,他也从社会稳定与改革力度方面做出了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对人口、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测算,并对我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如何跨越给出了建议,他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1]。

第三,国内另一部分人对此持有乐观态度。例如《人民日报》所刊登的王文所写的《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作者说明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并且注重人的发展,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国不仅自己能跨越,而且能够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同跨越[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中国有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国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国土面积较广,可以满足自身需求,中国大学入学规模较大,可以满足高水平劳动力及科研人才的需求;二是经济改革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错误,进行各项经济改革,重点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有一定成就,因此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3]。

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总的来说,应该在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保持警惕,虽然我国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资本红利已成为过去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红利逐步缩小;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不再占优势;改革难度加大,改革红利释放难度加大;过去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恶化、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社会出现阶层的分化,产生贫富差距等。但是从客观来讲,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经济发展的“坎”,我国也不例外,这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但同时也可能是走向不同路的“十字路口”,因此这也是推进转型的关键时期。

2 中国突破经济瓶颈的措施

我国进入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这个过程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规律。因此,在这个客观状态下,应该如何应对才是問题的关键。

一方面,要进行经济转型,首先要对中国的国情与经济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同时深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要进行社会治理,对经济转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予以重视,深化改革,推进“中国之治”走向现代化。

“中等收入陷阱”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也是社会如何转型和社会治理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刹车器”。

2.1 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思想理论方面;二是具体行动措施方面。

首先,树立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创新是动力,即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不墨守成规,只有动力足够强大,才能有效拉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协调即和谐一致、共同进步,正如装满水的木桶,决定水是否漏出的往往是最短的木条,所以要兼顾各方面平衡协调发展;绿色即生态环境问题,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已经是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成为发展的阻力,同时也会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影响人们的美好生活;开放即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是一个整体,需要国内国外发展内外联动,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享即强调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现如今社会上既存在多数资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造成部分资源闲散,又存在一些地区资源短缺,如若不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将很难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新发展理念既着眼于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又注重“牵住牛鼻子”的薄弱环节;既着眼于世界经济总体情况,又立足于中国现实状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以辩证思维统筹发展大局、创新发展实践。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虽是行动的先导,但并不能取代行动,对于如何适应及引领这个新阶段,党中央给出治本之策的“药方”,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从“供给侧”入手,供给管理是从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出发,通过调整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各种因素使总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目前市场上出现生产过剩、库存积压、杠杆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该意识到,现阶段经济能否良性发展应该对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优化,而不是盲目一味地追求数量,这体现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看得见的手”成为“有效市场”;另一方面,所谓“改革”,就是通过措施将潜在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发挥政府的作用,从体制机制方面入手,解决结构性矛盾,使“看不见的手”成为“有为政府”。

2.2 社会治理

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分配及公平正义等,有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才不至于由社会问题肆虐且潜伏逸出,造成爆发,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国家治理做出了若干决定,深刻阐述了“中国之治”,其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展示了大国风范,是符合国情与现实的“良治”。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才能够在经济持续增长上、在政治民主上、在社会和谐稳定上、在生态环境友好上等各方面共同向前、良性发展;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于“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目的,也是一切问题的归宿,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每一个生命的奇迹、每一次“重生”都在诠释着生命至上;最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思想建设,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精神文明十分丰富,也正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文化的归属感,将十三亿人拧成一股绳,让亿万颗心同频共振,单木不成林、独弦不成乐,只有每个人的力量都聚集在一起,才能更加有力。将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全社会、各民族的共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按其要求践行,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国将做到,首先社会结构方面将有更大改善,其次社会治理水平方面将有明显提升,最后社会建设以及文明将达到更高水平,进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治理之路,有效解决矛盾,有效避免动荡,使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使其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3 结论

良好的经济转型能够促进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治理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转型,两者合力,能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有效推动中国在发展中稳定,在稳定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肯定是要過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中国有句老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也就是说,越到困难时刻,越不能放弃、越该夙兴夜寐。人们前进的步伐无法阻挡,因为人们的发展是符合历史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同时我们的发展也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定信心、知难而进,以“想干事、敢干事”的态度,解决经济、社会两方面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这个大棋局一定能够做到“一子落而全盘活”,定能平稳地跨越经济转型期,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在经济方面达到更高水平,在社会治理方面实现现代化,两者结合,定能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蔡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J].红旗文稿,2016(7):40.

[2]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8):91-92.

[3]姚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与挑战[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3):5-8.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