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下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校本化实施

2022-03-25 03:27冯艺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化具身认知实施对策

冯艺

摘 要:影视作为高度凝练生活、思想、美学和技术的艺术,在学校中具有千姿百态的功能系统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影视艺术教育是时代的趋势和诉求。文章选取南宁市一所优质小学作为研究样本,探寻当前影视教育在小学中的主要实施模式和发展概况,并针对目前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支撑,从丰富影视资源、融通艺术课程、开发兴趣课程、培养学生观影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在样本小学展开校本化影视艺术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具身认知;影视艺术教育;校本化;实施对策

在读图时代,影视作为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第七艺术,是最具世界性与传播影响力的艺术文化样式,拥有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特性,以及反映社会、历史、哲学、精神和人性深度的功能,对青少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助长文化知识、开拓思维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等发挥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影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力争3~5年内全面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鲜明指出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要求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并将这三门课程作为正式的国家课程纳入艺术课程体系。诸等要求,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正式迈进了“以审美为导向”的新征程,打开了新路径。

一、我国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影视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影视逐渐具备教育、宣传、娱乐、认知、审美等功能,还成为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文化内容、一种艺术课程不断渗入学校课堂。

目前,就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情况来看,其课程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活动型、影评型、主题型、辅助型和学科型。第一类是以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第二类是结合“看—听—说—评”为一体的更为易行、简便和可操作性的活动形式;第三类则主要侧重于影视承载的专题文化知识;第四类是把影视作为其他学科或课程教学的辅助性手段;而第五类则是现在极力呼吁和提倡的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影视美育课程。

但由于影视教育艺术课定位模糊,缺乏具体而明晰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片原则、考评机制、相关教材和管理等,绝大部分中小学对影视教育的实施呈现“体验浅”“课时紧”“师资薄”“规划缺”“管理乱”等现象。过分强调影视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而忽略了艺术元素,欠缺对学生影视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意识,较少指导学生去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艺术特征和制作手段;更有甚者,认为影视教育是娱乐休闲活动,在繁杂的主课学习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显得“不务正业”,没有发挥影视作为综合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所拥有的巨大美育价值和潜力。因此,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审美功能落实在基础教育阶段中仍较为薄弱,呈片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具身认知理论下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校本实施设计

教育始自人的身体感觉。身体具有直观感受性,无论是美育还是德育,教育皆是从身体开始的,一切优良的教育总是基于个人身体与教育事务的生动连接。那么,影视教育也应与身体密切关联,通过五感与肢体的具身调动,“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多重感官结合体验影视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学习成效。

(一)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影视艺术教育思考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认知心理学下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记忆里储存的认知信息是具体、生动的,而非抽象的符号,因此,人的心智原本是具身的,人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造就了我们的认知。换言之,即我们的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是由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在实时的环境中共同塑造出来的。因而,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将传统离身认知抛弃的“身体”与“环境”因素重新纳入人的认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并非是孤立、封闭、静止的心智活动,而是嵌入环境和身体的一种动态、持续、综合的知识意义建构过程。

所以,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开展的影视具身化教学,是旨在通过“做中学”凸显“身体主体”,倡导“身体思维”,激发“身体参与”,提升“身体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把身体融入学习过程,实现心智、身体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达成认知的“身心合一”,强化认知经验与感官记忆。因此,我们在影视艺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参与电影角色扮演、配音、场景道具制作、优秀台词诵读、借助道具制造音响效果、旁白演讲等;或以优秀影片片段为内容,进行身体任务的布置和行为模仿,一个追逐的镜头、一个拥抱的画面、一个给亲人捶背捏肩的场面,都可从肢体的模仿和触碰中发出基于身体感官触觉的联动、感知和体验,促使人的肉体与精神产生灵魂的交感与震颤,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电影人物的精神,形成同理心,关爱身边他人。而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可以“通识+思政”为引领,开设专门的影视学科“配套活动”——即散点观影、系列鉴赏、专题探索、连串活动、单元课程五种育人形态结合,打造具身化活动课程。

(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影视校本实施设计

电影是人类梦想的实现,是身体的想象的延伸,基于此,开展具身性的影视艺术教育,加大身体的投入和参与,能让学生在具有体验性、情境性、实践性的活动教学中知道什么是镜头、什么是调度,蒙太奇的功能作用,表演是怎么回事,后期制作是多么神奇等等,使少年儿童在丰富有趣的影视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扩展兴趣,生成美的感受、美的经验、美的思維和美的鉴赏力。

鉴于目前影视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地呈现参差不齐的水平,各校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影视校本课程,有助于推动影视艺术教育的遍及和发展。文章通过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等一系列动态过程对南宁市这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的一个样本学校展开影视艺术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尝试提出合适的方法和措施,为影视艺术课堂的具身学习和普及营造创造条件。

1. 样本概述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是笔者于2021年开始跟踪和调研实施的对象,该校位于广西首府的核心城区——南宁市青秀区,毗邻南宁四中、区图书馆、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周电影院居多,文化资源丰饶,影视氛围浓厚,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优质老校。校园拥有艺术专任教师(音乐、美术、书法、啦啦操)超过20名,设有艺术社团10余个,如红领巾广播社、小记者社、合唱社、美术乐彩社、舞蹈社等等,且设有专门的艺术教室——乐弦苑、乐陶苑、乐韵苑、乐翰苑、乐彩苑,以及具有大屏幕放映设备的阶梯室,网络、多媒体、广播、录音、摄影、音响、舞台等影视教学配备完善,艺术教育空间充足,艺术活动多样,艺术师资丰富,艺术理念先进。

即使有如此丰厚的教学资源,该校在影视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影视教学工具化,把影视艺术作为爱国主义、禁毒宣传等德育教化手段;作为课堂纪律巩固手段;作为主科教学的辅助手段,缺乏影视艺术元素的讲解和认识,美育价值偏低。二是影视教学单一化,影视艺术教育的意识不足,通常仅以“看、听、评”此类简单方式为主要实施模式,没有切实的“做中学”,缺乏“身体”和“体验”这两个感知效度,停留在浅层认知的层面。三是影视教学散状化,课程安排不系统,教学内容不清晰,教材、教案匮乏,课程和内容的实施完全倚赖任课老师的观念和意愿,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要求和课程定位,在学校中处于浮游状态。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对师生展开了影视艺术教育的问卷态度分析,发现该校虽然没有系统的影视教育课程,但师生普遍对影视艺术教育抱以支持和欢迎的态度,66%的教师认为影视艺术课程与音体美课程同等重要,79.8%的學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影视艺术课。而在关于“最希望在影视艺术课程增设什么学习内容”一问时,34.1%的学生希望可以分享电影观后感,31.8%的学生想尝试拍摄和制作微电影,46.8%的学生想模仿和表演电影中的情节,也有28.9%的学生想进行影片续写和情境改变。

对此,笔者从艺术课程融合、兴趣课程开发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该校影视艺术教学提出了可行的具身化校本设计。

2.“影视+美术”:打造视听综合艺术课程

该样本小学使用的是桂美版美术教材,一、二、三、六年级教材中均有出现跟玩具有关的课题,分别是《民间玩具》《现代儿童玩具》《可爱的玩具》《竹木玩具》,以带领学生认识玩具的多种类型、材质、风格和造型等等。基于此,笔者将《玩具总动员3》这部电影与这几个课题的内容融为一体,创编《我的玩具朋友》这门具身综合艺术课,并于二年级某班的美术课中进行教学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美术认识和创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视听说综合艺术能力。

本课以“艺术与生活”为学习领域,教学围绕一群拟人化的玩具形象而展开,教师通过介绍影视作品《玩具总动员3》中的角色、故事、造型、景别、道具等艺术元素,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列举玩具类别——人型的、动物型的、汽车型的等等,激发学生产生对美的感知和观照。继而笔者重点讲述电影中人物角色塑造的条件,包括五官、表情、服装、动作、体态、色彩等,通过“玩具材质连连看”以及“动作模仿我能行”“人物表情我能演”三个环节,引发学生创作和表演生活的热情和乐趣。随后动手设计与制作自己的玩具卡通朋友,并与同桌围绕各自的人物设计和性格展开故事情境创编、合作配音对话,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影视艺术展示。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氛围良好。通过影视欣赏、角色模仿、配对游戏、创制角色、编织故事和配音陈述等一系列具身性综合艺术活动,师生的身体、大脑、心智与环境充分合作,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表演、绘画、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启发学生善于运用艺术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3.“影视+通识”: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审美”到“有意识审美”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许多学校包括笔者所在的样本小学均开设了“1+1”式的课后服务模式,即一个小时为作业补习指导,一个小时为兴趣拓展培育,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打造多元的课后服务形态。对此,影视艺术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笔者亦展开了第二种形式的影视校本设计——基于课后服务的“影视艺术通识课”。本课以《我和我的祖国》为教学案例,以六年级学生为实施载体,以兴趣选修为课程形态,以画面背景为欣赏切入点,通过影片中《相遇》这一片段的历史故事和背景分析,引导学生将前景中主人公的对话、摘口罩的动作,与后面公交车外虚化的群众摇旗欢呼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不惜为祖国事业牺牲自我、成为无名英雄的国家大爱精神。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本故事结局或自己认为有遗憾的电影结局进行改编和撰写,并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和分享,体验电影编剧的创作思维。于是,这种通过大脑的灵活转动,结合以往观影记忆,配合手部习作撰写的具身学习活动,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视艺术的认知经验,理解它的基本构成和视听概念,并在身体、大脑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之下逐渐从“无意识审美”走向“有意识审美”。

显然,在学校开发此类校本兴趣课程,不但体现学校“乐教、乐学、乐思、乐探”的办学特点,教会学生懂得质疑与创新,满足个体发展的个性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亦助力了影视艺术教育从“软着陆”走向“硬实施”,具有生成性、针对性、开拓性的可持续发展特点。

三、“以德为先,美育为重”: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校本实施建议

一直以来,影视作为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艺术媒介,是承载着无数艺术信息的物质载体,它以真实生活为写照,不仅能给学生再现和表现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态万千的情感、行为和故事,带给人们一定的感官愉悦和享受,更能引导人们展开超功利性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提供不同层次的观念影响和价值依托,给人一种生活的向往、指示和憧憬。因此,影视艺术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从来都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共同开展的内在融合之关系,在个体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架起了“以德为先,美育为重”的桥梁作用。

那么,电影作为艺术和科技的产物,品类包括艺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等。其中,艺术片的题材则有故事片、传记片、史诗片、童话片、动画片、戏曲艺术片等。且随着互联网和5G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电影更被拓展出电视电影、网络电影和手机电影等多种媒介形态,其科技性、互动性、审美性、传播性的特征日益显要,我们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学校场地和时间里开展多元的影视艺术教育?

首先,放大格局,多元选片。秉承“把人类最好的电影给孩子”的理念,重新定义“给孩子的电影”。在电影内容选择上,与青少年儿童的爱国、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审美需要,挑选与时俱进、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中外合拍等多种类型题材的影片。不囿于儿童电影和动画电影,按照科学、系统、全面的原则,分年龄、按主题、划题材为少年儿童联合推荐优秀影片,制定分段观影清单,解决选片问题(如下页表1、表2)。

第二,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开设影视特色课程,分层组织教学。按照学生生理及艺术心理的发展特点考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事物认知的能力有限,接受程度不一。因此,按学段开展渐进式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融会知识,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视艺术教学实质效用。如在三、四年级开设“小小主持人比赛活动”,举办“电影人物形象设计展览”;在五、六年级开设“场景道具设计”,制作“主题定格动画”“微电影拍摄和剪辑”等,充分以身体去感知和实践影视中的艺术元素。

第三,配合当地社会资源,构建“课内+课外”的影视第二课堂。例如在校内设置“表演社团”“配音社团”“记者社团”“主持人社团”,以社团形式辅助影视课程建设,培植整体的影视氛围和学生兴趣;或与校外电视台、电影院、电影拍摄基地相联动,“走出去”参观和体验;以及在校内开展校园影视节、影视作品评比和展览;还有学区和校际之间联手进行情景剧比赛、实施“高参小”项目、引进高校师资人才等,落实“每周一看”“每期一评”“每月一影”“每季一展”相关活动,控制时长,设置奖项,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海报设计奖”“最佳分镜设计师”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影视学习中。

最后,以多元共建为宗旨,推进“影视+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施展。让影视艺术与校内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密切联系,通力合作,为各科推荐适合辅助教学的影片,增加学科教学的形象趣味性,提高影视艺术的普及影响力。如在美术课上设计电影海报、绘画剧本分镜,音乐课上学习背景音乐和台词配音。在语文课上运用成语故事动画片,依靠影视作品中的视听效果传达文学语言信息,通过影片中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和内容,帮助学生加快、加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领会文学结构,提高语言修辞能力,使多方课堂形成合力。通过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联合、教学评价结合的方式加大影视艺术课与非艺术课的紧密联结、交叉互融,实现综合艺术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的真正融通与共建。

四、结语

电影将“文化从抽象的精神走向可见,以银幕上的表情和手势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语言”。它常常利用可变的距离、拍摄角度、场景分割以及从整体中抽出细节及特写镜头等表现方法,大大改变和丰富了观赏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变换和开拓了观众的眼界,带有满足人的情感体验、精神愉悅和审美需求的艺术性。由此,我们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实施影视艺术教育,希冀通过生动多样的电影故事和丰厚感人的思想精神温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人格,滋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并进一步让学生在众多内涵不一的影视世界中扫“美盲”,抵挡负面内容的侵袭,学会批判性观影。因此,影视艺术教育即使道阻且长也要迎难而上,致力以伦理实践为导向,以身体感知为调动,不断以艺术之美、叙事之真的动情力量和启示未来行动的伦理实践力量来达成科学启真、叙事启善、审美启元的育人成就,进而助长伦理之善的内部自洽,逐步指引着学生做出指向“美”与“德”的行动选择,向阳生长。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周俊凡.身体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学报,2020(05).

[2]左亮.探析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影片定位与教育功能[J].传媒论坛,2021(07).

[3]陈钢.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旨、难点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1(09).

[4]孟昱,赵莹,金瑛浩.探讨开展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路径与思考[J].记者观察,2020(26).

[5]张玉.以美育心理学为依托的青少年影视素质教育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1.

[6]赵娜.论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陈秀梅.影视艺术素养教育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张庆林.中小学影视教育论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具身认知理论下广西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校本化实施》(项目编号:2021XJ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化具身认知实施对策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教学中的观察性反思及实施途径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