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瓷胎画珐琅的发展动因及演变规律探究*

2022-03-25 04:12郭振浩
陶瓷 2022年2期
关键词:彩瓷粉彩珐琅

郭振浩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瓷胎画珐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许之衡先生的《饮流斋说瓷》、中国硅酸盐协会的《中国陶瓷史》以及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都提到过瓷胎画珐琅,后两者还特意厘清其与“古月轩”的关系。1924年出版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是目前统计清宫瓷胎画珐琅的主要依据;杨啸谷先生著的《古月轩瓷考》厘清了之前许多学者们研究瓷胎画珐琅的误解。对于瓷胎画珐琅的科技研究,开始于20个世纪80年代,由我国硅酸盐专家对清代初期釉上彩首次进行了光谱分析,测定康熙与雍正五彩、康熙珐琅彩与雍正粉彩的区别,初步明晰了珐琅彩色料的化学组成及大致构成[1]。之后出现了很多研究瓷胎画珐琅的论文,如朱家《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他根据清宫档案,将珐琅料烧炼的技术人员、画家、书家、技术、作品等逐一罗列,考证详实。王健华的《清代宫廷珐琅彩综述》阐述了珐琅彩瓷的发展历程,2006年周思中博士在《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1716-1789》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珐琅彩瓷的整个发展。之后也有如《论十八世纪纹章瓷纹章装饰对珐琅彩瓷的影响》、《论清宫玻璃器对珐琅彩瓷的工艺与艺术影响》等文章,都从侧面补充了瓷胎画珐琅的研究。

1 瓷胎画珐琅的界定

1.1 器物定义

瓷胎画珐琅的定义繁多,有材料、制作方法、艺术形式。珐琅本身是一种附着在器物表面的玻璃质釉——也叫“佛朗”、“搪瓷”等,可作为陶瓷釉上彩的釉料。画珐琅最初在元朝作为金属胎画珐琅传入中国,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成功研制出了以陶瓷作胎的珐琅彩工艺品,即瓷胎画珐琅,又称珐琅彩瓷。在彩绘过程中,根据画面的需要再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剂,经800℃左右的低温烧制后吸附在其它物质的表面而呈现各种颜色。

1.2 粉彩和瓷胎画珐琅的区别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因为在颜料中掺杂玻璃白粉,所以有柔和的感觉,所以又有“软彩”之称。从制作流程上看,瓷胎画珐琅是景德镇烧制好的素胎,送入宫中再使用珐琅釉料作画。而粉彩则不用分成两步,从拉坯成形到最后完成都可以在景德镇完成。从技术上来看,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入“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的“玻璃白”,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铅、氧化硅和氧化砷。从阶级性来说,珐琅彩瓷是皇宫内部的器物,平民难得一窥,而粉彩则流通于大众市场。

2 瓷胎画珐琅的发展及其动因

因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瓷胎画珐琅出现在康雍乾年间,迅速发展到顶峰,却又戛然而止,短短的几十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美艺术品。笔者决定探究瓷胎画珐琅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又因何而迅速衰落?带给我们哪些影响?

要去追寻为什么出现这种奢华的艺术形式,笔者决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它隶属的陶瓷这个大类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它出现的社会背景,从横向和纵向来剖析。从瓷器的技术层面上来讲,可分为4个阶段:①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②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③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④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2]

笔者根据外观将瓷器分为三个大阶段:①原始瓷至釉的成熟时期:商代开始创造出原始瓷,此后釉逐渐发展成熟。②色釉及釉下彩时期:东汉晚期越窑烧制成清釉瓷,隋唐北方烧成白釉瓷,从此形成南青北白格局。③釉上彩大发展的彩瓷时代:釉上彩的原始阶段是金代,明代釉上彩为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斗彩、珐琅彩、粉彩等铸就了中国彩瓷的辉煌时期。

2.1 瓷胎画珐琅出现的背景因素

技术创造需求,而人类的需求能对技术有反作用力,纵观陶瓷史,瓷器的发展是由单纯到复杂,由简朴到繁复,这是技术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双重作用,所以从原始瓷到明清彩瓷,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进步,另一方面正是许之衡提出的人“由朴趋华”的天性所致。珐琅源于西方,其历史悠久,元代时即已经传入铜胎掐丝珐琅,画珐琅大概始于15世纪中叶的威尼斯,到了清代才传入中国,瓷胎画珐琅的创造和东西方的交流至关重要。据记载,康熙五十四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亦携来一箱珐琅器来到中国作为赠礼之用。清圣祖的儿子向宫廷内的法国神父说,请求从他们国家邀请珐琅匠师前来中国传授这一技艺,据说父王非常欣赏这一独特的工艺,而我国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制造的。[3]真正将画珐琅和瓷器结合的技术,是从康熙的兴趣开始的。画珐琅技术经历了金属胎到玻璃胎最后到瓷胎,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前过程都为后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康熙三十五年设立玻璃厂,此后玻璃胎珐琅器逐渐成熟,为瓷胎画珐琅的研制也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由此可以总结出瓷胎画珐琅创烧的条件: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带来的画珐琅的艺术形式及制造技术。②皇帝的喜爱促进了画珐琅的研制。③中国本身陶瓷发展的技术不断提升,使吸收西方传来的新材料成为可能。④人类“由朴趋华”本性,使得中国的皇帝和贵族顺利接受了画珐琅这种风姿多彩的艺术。

2.2 康雍乾三代的瓷胎画珐琅的区别及演变规律

笔者从胎质、器型、题材以及风格四个方面,对康雍乾三代的瓷胎画珐琅做了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康雍乾三代瓷胎画珐琅的总体发展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技术上呈进步上升趋势;器型增多,由生活器皿为主转向了艺术奢侈品为主;题材增加,由单纯的花卉增加到禽鸟、人物、山水、楼阁,呈现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状态,但是最后开始僵化,图案愈加丰富繁缛,同时却失去创新性,失去艺术活力。

2.3 瓷胎画珐琅的终结

在乾隆后期,瓷胎画珐琅的生产比乾隆二十年前大为减少,笔者查检资料仅得二则交瓷记录。一为乾隆二十七年,一为乾隆四十八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指责:“造办处所进活计少,珐琅处节活也少。”乾隆二十七年又传旨:“将春宇舒和画画人亦着归珐琅处画院一体行走”以加强珐琅作画画人力量。之后瓷胎画珐琅逐渐为金属胎所代替,也就是“广珐琅”。在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因珐琅处现无活计、分别将官具匠役等、俱归并造办处、画珐琅人归如意馆、首领太监归乾清宫等处当差。”[4]画珐琅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皇帝的影响。瓷胎画珐琅由皇帝开始,又终于皇帝,康熙时期开始研制瓷胎画珐琅,乾隆后期对瓷胎画珐琅兴趣减弱,由于他个人的审美,偏爱铜胎画珐琅,甚至用瓷胎来模仿铜胎的质感,于是瓷胎日益减少,乾隆五十几年,对珐琅的兴趣减淡。

(2)社会的影响。看似是皇帝的意志主导这一切,其实社会的形式也影响着皇帝的行为。乾隆时期,战役频繁、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已经初现端倪,人口的数量也达到了农业社会所能承载的极限,这个康乾盛世终于暴露出了其强大外表下的虚弱,于是瓷胎和铜胎,这种奢侈品毕竟耗费过大,维持乏力。

(3)铜荒对于铜胎画珐琅的影响,缺铜对于瓷胎画珐琅的影响其实是正向促进作用,前期因为缺铜所以在技术上促进了瓷胎画珐琅的产生,但是由于后期乾隆的兴趣转向了铜胎画珐琅,所以缺铜对于乾隆后期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是有影响的。沈初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他曾在笔记中谈到:“懋勤殿向设一大镜屏,岁值铜价涌贵,上命撤以付钱局鼓铸,时始禁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5]

3 瓷胎画珐琅的影响

清宫珐琅作的瓷胎画珐琅烧造时间上限为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四年,总计生产历时73年时间,在这73年时间里,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瓷胎画珐琅的技术影响了景德镇彩瓷的艺术风格,景德镇的匠人们受到珐琅彩的启发,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入“砷”的元素,发明了所谓的“玻璃白”,制成了更能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和特点的粉彩。这不仅提高了中国传统瓷器的表现力,还让中国彩瓷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这种技术不局限于景德镇的制瓷工人,还影响到了中国的众多民窑。乾隆初年,18世纪景德镇瓷器的外销急剧增多,而其中外销的洋彩也融入了这种珐琅技术。珐琅彩瓷技术为18世纪中国瓷业的全面繁荣提供了核心竞争力,也为19~20世纪的彩瓷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笔者探究了瓷胎画珐琅的历史背景,演变规律以及为何出现,又因什么而消亡,及对中国彩瓷发展的影响。它出现在大航海时代,带有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基因,从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以及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并因此推动了整个清代彩瓷的繁荣。瓷胎画珐琅的主要推动力一是外来工艺的影响,二是皇帝个人的兴趣。由于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难度较大,民间很难有个人的资本能够推动它的产生,因此皇宫就成了这一品种的最大“赞助人”,而这一富丽堂皇的彩瓷也反应了人们由朴趋华的本性。瓷胎画珐琅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彩瓷艺术的繁荣,为陶瓷艺术拓宽了道路,其精美绝伦无愧于中国彩瓷上的“皇冠”。

猜你喜欢
彩瓷粉彩珐琅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邹幸 陶瓷艺术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珐琅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