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探析

2022-03-27 10:38仲英涛
档案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档案十四五服务

仲英涛

摘  要:《“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划。当前,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存在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效率低下的现状与问题。然而,“十四五”期间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档案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档案资源不断增加、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新时期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提高对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视、加强高校专题档案编研、完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创新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给予高校档案工作以人才的保障、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建章立制。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

Abstract: The National Archives Development Plan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made clear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Archive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At presen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service ideology, dull service, backward service mode and low service efficiency. However,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re are many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ial Archives service capacit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rule of law,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Archives resources, and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rchives service ability in the new era is propos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Archives job, strengthen the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f college special Archives,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college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give the college Archives work support in talents, and establish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rchives.

Keywords: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College archives; Services; Ability; Construction

2021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加强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是传承高校历史文化、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高校档案服务能力,是高校档案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1 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

1.1 服务理念落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等享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进一步将档案利用权利从事实权利固化为法律权利。[1]高校档案工作长期以来固守着保证安全和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的理念,不能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不能更新服务理念和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各高校应转变思想,提升认知,积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高校档案工作者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主要以被动服务为主,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1.2 服务内容单一。现有的高校档案资源仅为《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规定的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务、外事等12大门类档案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因此,拓展档案资源,将有存档价值的新内容、新载体、新物件纳入归档范围的呼声日益高涨。

1.3 服务方式落后。由于现在高校档案数字化还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仍在实行面对面现场服务,服务方式依旧比较落后。2020年以来部分高校因疫情因素倒逼实现了远程网上预约查档,但查档方式仍是档案材料需求者通过网络邮件发出查档诉求,档案工作人员将纸质档案材料复制件做好后通过快递方式邮寄给档案材料需求者,这种方式虽避免了当面查档的路途奔波,但仍无法实现档案需求者远程直接查阅和利用档案的目标。

1.4 服务效率低下。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大部分的档案服务仍是实行面对面现场服务,服务效率极为低下。虽然自2020年以来诸多高校提供了网上预约查档功能,但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发送,用户在线预约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果遇到节假日或者突发情况,等待的时间将会大大延长,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3]

2 新规划期间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机遇

2.1 档案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开始实施,一批重要的规章相继出台,这使得高校档案服务有了更加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随着《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不断落实,全社会档案使用需求不断增加,对高校档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档案资源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查阅、利用档案的次数不断增加,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大数据应用日益普遍,高校各部门存档意识不断增强,促使档案资源日益丰富多样,为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 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正式提出在机关中开展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规划的要求,《国家电子文件管理“十三五”规划》也将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全国各高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逐渐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校数字档案室(馆),通过数字技术建立跨地区的信息咨询平台,民众对档案的查阅和使用率也进一步提高。

3 新时期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

3.1 提高对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视。首先,高校应建立并完善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在高校治理系统中的地位,及時发现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档案工作委员会成立相对应的是议事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当前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档案工作委员会,但从未专门召开相关会议进行档案问题研究,档案工作委员会形同虚设。更有甚者,部分高校至今未成立档案工作委员会。

其次要确保充足的档案工作经费。经费缺乏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综合治理系统对档案管理功能的定位不足,高校须以文件形式确保档案事业发展的经费充足。

3.2 加强高校专题档案编研。首先,要进行专题目录的编研。例如编纂个人人事信息变动索引目录、市厅级以上奖励目录、个人获得教研和科研成果索引目录等等。做好专题目录,在为各类服务群体提供用档需求时能够更便捷、更高效。其次,要根据高校特色,进行专题档案的编研,如对校史的编研,对科研档案、教学档案的编研、对学校办学特色档案的编研等。最后,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VR、AR、AI等技术手段,形成生动形象的更受档案利用者欢迎的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档案编研成果。

3.3 完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一般为分散式管理,综合档案、教工人事档案、学生人事档案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不利于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也影响各种类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改变地方高校档案资源条块分割、馆藏内容单一、服务形式单一、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形成便于公众查找利用,满足高校综合化信息需求的,集学生人事档案、教师人事档案及综合档案于一体的经过实践验证的高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使高校档案管理真正在高校综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创新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紧密围绕国务院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着力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为契机,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下,积极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高校档案服务数字化转型。改变传统的手工查档的服务方式,使信息化、数字化、远程化的服务方式逐步成为主流,其中信息化、数字化是实现远程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已经喊了多年,且不少高校已经逐渐开展,并不乏开展得卓有成效的高校,但仍有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因其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使此项工作处于搁浅的处境,影响了档案事业整体发展的步伐。高校档案数字化转型对于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挖掘各学科领域的潜在价值,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企业、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当前社会上“循环证明”“办事跑断腿”之类的新闻依然时有发生,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发生反映了我国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办事手续繁琐、无谓证明繁杂的共性问题。[4]档案利用服务机制亟待优化,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要求[5]

3.5 给予高校档案工作以人才保障。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档案事业发展要有充足的人才保障。首先要增强对“存量”档案人员的重视,通过舆论宣传和提高待遇,增强档案从业人员的自尊心、自信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档案管理新理念,及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共同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增量”档案从业人员的遴选和培养,选拔理论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同时对个别优秀人才可跨专业培养,系统谋划,广泛普及,切实推进档案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6 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建章立制。逐步改变以人管人的传统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档案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有据可依,并能够确保有章必依,严格按照档案利用服务制度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不得随意增加限制性条件或者违背相关制度和程序提供利用服务,是对档案利用服务主体的重要责任要求。[6]充分发挥档案服务的社会性、行政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学术性等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社会发展。只有如此,方可保障档案事业的稳步发展,高校档案服务能力亦会实现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2020年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资源整合”的地方高校档案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ZXYRW2002)的阶段性成果。

重现人类首次登月的历程。

这一系列节目的涌现,恰恰也证明了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档案价值。它既有利于将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使之“传得开”“说得上”;又有利于将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使之“立得住”“留得下”。但由于纪录片产业自身缺陷、档案保管利用程序繁琐、两者融合还待磨合等局限性,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

2 纪录片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纪录片和档案有效融合的实现就是利用档案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所有要素的共同发挥,最终通过纪录片形式来展现其文化价值——即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7]笔者认为,当代纪录片要充分实现档案价值还面临着纪录片产业自身竞争力较弱、纪录片过于“重历史”而“轻现实”、声像档案馆藏不足且转化困难、“求新”与“保密”有待融合等障碍,制约了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发挥。

2.1 纪录片“曝光”较少,竞争力较弱。全媒体时代,视觉类节目和大众娱乐类综艺节目层见叠出,而忠于事实、冷静严谨的纪录片则较为“无人问津”。此外,国内纪录片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盈利模式较为模糊。再者,纪录片相比于娱乐片,知识浓度较高,可能与大众存在一定的“知识鸿沟”,给大众带来“枯燥无味”的观感。因此,纪录片自身因其“曝光”较少,在整个媒体行业中竞争力较弱,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难以发挥。

2.2 纪录片缺乏现实题材,受众范围较小。如今比较“出圈”的纪录片大多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和文献纪录片,且这两类纪录片也是较好与档案相融合的。“文献纪录片,指的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8]其中如《毛泽東》《开国大典》《邓小平》《中国 1949》《百年中国》等,都产生了巨大反响。但若纪录片想要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如何利用档案揭露现实问题、满足观众的现实需求是一个难题。这关系到是否能将纪录片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其中的档案价值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的问题。

2.3 声像档案占比较少,且利用困难。在纪录片这种视觉类节目中,声像档案比纸质档案适配性更好。《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用浓重的湖南乡音振聋发聩地向全世界发出的那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比任何文字、图片都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但将声像资料有意识地当作档案保存却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发展还不成熟,更常将其作为传统文字的补充。且声像档案多以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为载体,比较脆弱,保存、利用条件苛刻。声像档案的检索也较为困难。缺乏语义检索的情况下需要人工审阅、浏览、观看,搜索成本较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声像档案资源的匮乏影响了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实现。

2.4 纪录片“求新”与档案“保密”的矛盾。我国最新《档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布。”即国家现在虽然在鼓励社会广泛利用档案,但档案公布仍是严格管控的,这无疑使需要公开发行的纪录片在利用档案方面受到了一些阻碍。纪录片身处于全媒体竞争环境中,自然希望通过“挖掘从未挖出过的东西”来增强竞争力,不可避免地会触碰隐私,与档案的“保密性”相冲突。除此之外,声像档案公布制度不够完善。纪录片制片人无法在拍摄前明确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而是在成果出来后再被审核,可能会导致所有心血付诸东流。这些制度限制、高风险投资也会影响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

3 纪录片中档案应用策略的选择

“利用具有较强的文献传承性和历史厚重感的声像档案编研产品,能超越时空地唤醒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实现档案传播历史知识的目的,发挥一定的社会启蒙和社会控制的双重变奏功能。”[9]鉴于此,即使面临着以上许多障碍,仍要从纪录片和档案两个角度灵活转变策略,促进纪录片和档案更好地融合。

3.1 利用移动媒体渠道,与数字人文技术相融合。在传播方式上,纪录片创作团队应多与各流媒体平台合作,实现随时随地在智能设备上观看,扩大传播渠道。在形式上,纪录片的创作工作应改变原先宣传说教式的僵化模式,引入“真实再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三维动画的技术表现手段,并与真实的声像档案相结合,营造更加引人入胜的画面。[10]如在纪录片《圆明园》中,伤痕累累、布满泥灰的破旧园林石柱转眼间补全了伤疤,由石柱搭起的石台坊、周围高大的西洋式建筑、人间仙境的“万园之园”纷纷涌现在观众眼前。3D动画技术能使难以恢复的历史画面成为“现实”,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3.2 结合热点创新取材,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首先,我国纪录片创作工作应注重从当代的时事焦点出发挖掘档案或题材,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使历史中所得启示和镜鉴最大化。“纪录片档案的价值在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法的呈现方式之时,在时空、场景或内容的转换之间应给予受众自行诠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将纪录片与自身生活经验相互熔合锤炼,就会不自觉地形成纪录片档案的意识观。”[11]例如,在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法国历经15年的筹备拍摄,推出环保纪录片《家园》。该片讲述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等现实问题,引人深思。其次,在创作历史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等方面,我国应突破之前注重对意识形态宣传而疏于对历史本身反思的局限,应更加注重其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作用,[12]与当代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相契合。

3.3 丰富优化馆藏资源,与民众审美意向相吻合。“档案是文献纪录片前期策划的基础。档案提供丰富的史实资料,既是创作文献纪录片的重要素材,也为文献纪录片的选题、视角、定位、主题、形式、结构等提供思路。”[13]第一,档案机构要加强对声像档案的收集和保护,保障资源素材的充足。第二,档案机构要加强对文字档案的编研工作,创新思路,采用画外解说、漫画重现等方式将文字档案和纪录片更好地融合起来。第三,纪录片制作团队应从实时报道、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人文地理等多角度扩大片源,更广泛地将深藏于档案馆的珍贵档案呈现出来,发挥记录历史、揭露历史、教化社会的功能。

3.4 重视保护鉴定资料,与档案管理原则相符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和“摄影机”,但并不是所有音像、影像都能称为声像档案。公映的纪录片一定意义上承担着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功能,所以与公映纪录片融合的档案需要进一步地鉴定和保护。一方面,不仅要鉴定声像资料的年代和事件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还要厘清拍摄者的意图、立场等,即拍摄者是主观地释放自身情感还是客观地记录历史?该资料是否有公共利用价值、是否能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鸣?另一方面,对值得利用的档案,在利用时要注意拍摄时强光、高温、灰尘等对它的破坏,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选材时减少闲杂人等,强化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对涉密档案完全保护;在剪辑时避免过度花哨、杂乱的叙事手法破坏档案及纪录片的真实性。

4 纪录片中档案社会记忆价值体现——以《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4]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图1 档案与纪录片的社会记忆功能体现逻辑

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国际在线于2021年6月8日推出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以独特视角讲述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的由来、黄河铁路第一桥卢汉铁路郑州大桥的建设、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黄泛区农场旧貌换新颜等故事。河南省档案馆精选馆藏档案文献以直接呈现、口述档案、情景再现三种方式为该纪录片提供了坚实的素材支撑。如图1所示,笔者将分析《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是如何将档案与纪录片有效融合来记录黄河历史、传播黄河文化、发扬黄河精神,并进一步保存黄河记忆的。

4.1 资料详实,记录真实黄河历史。河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截至2020年底,其馆藏档案达355个全宗,档案资料共1004966卷(件、册)。这些档案资料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现代河南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河南、研究河南、建设河南具有重要的鉴史明今作用。《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依托河南省档案馆详实的档案资料,将尘封的档案转化为鲜活的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众多有关黄河的清代档案、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更见证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集《强渡天险》围绕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展开。当时,党中央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河南省档案馆保存了当时冀鲁豫区委关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决定,明确了其任务是管理黄河交通,组织武装及沿河联防,建造船只,确保刘邓大军顺利渡河。除此之外,纪录片还邀请了重要渡口关阳村村民及其后代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当时关阳村人民勇敢协助解放军的故事。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故事主要讲述了人民胜利渠引黄灌田及济卫工程——引黄河水至冀鲁豫三省农田,且增加卫河水量便利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河南省档案馆收藏了当时项目规划期间测绘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灌溉区域图》,上面清晰表明了黄河两岸受益的区域非常广阔。第六集《峡谷风流》着重介绍了小浪底水库工程。按照规划,小浪底工程建设后能基本解除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保障黄河下游主河床25年不淤积抬高、增加蓄水量、提供清洁能源等。但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任务书》也透露了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难题。第八集《泛区新颜》聚焦于焦裕禄、吴芝圃等无私奉献的基层力量。当时最严重的“黄泛区”(黄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区域)兰考县常年经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许多民众背井离乡,亟须有人来带头治理,焦裕禄、吴芝圃等人勇担重任。河南省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焦裕禄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稿、中央任命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的纸稿等。第九集《海晏河清》带领观众从古至今领略中华民族治河的努力。“善为国者,治水为先。”自古以来,“河运”和“国运”密切交织在一起,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纪录片以动画辅助解读历史资料,并特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民服教授倾情讲述从古至今的“治河”努力。

4.2 诚意出品,传播优秀黄河文化。《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是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国际在线推出的一次创新之举。河南省档案馆现存4400余件黄河档案,一直致力于做好黄河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次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支撑。国际在线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中国使用语种最多、传播地域最广、影响人群最大的多应用、多终端网站集群,一直都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此次联合开发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

在第四集《强渡天险》中,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相互配合,形成掎角之势,逐鹿中原,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有勇有谋。关阳村全村240戶人家近千名村民集体行动,或卸旧房木料、祠堂门板以协助造船,或搭帐篷、垒锅台、筹集粮草,或缝制军衣军鞋,全力支持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体现了我国军民一心的风范。“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扛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这既是对强渡黄河的将士和沿河村民舍命支前的壮举的高度赞扬,也是优秀黄河文化的体现。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顶住大多数人的质疑,勇敢踏出历史第一步,提议“引黄灌溉”,体现了其敢于突破历史的胆识。人民胜利渠最终帮助灌区作物抵御旱灾、霜灾,还使卫河的航运工作两年内翻了一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真正实现了创新利民。在第六集《峡谷风流》中,各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独特的水文泥沙、复杂的地质条件、严苛的水库运用等世界级挑战不畏艰难,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进行科学实验尝试,最终实现了我国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基建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气神。在第八集《泛区新颜》中,焦裕禄同志拖着带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了120多个大队。在风最大的时候,去查风口、探流沙;在瓢泼大雨的时候,蹚水去看洪水流势;在风雪满天的时候,他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吴芝圃则号召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黄泛区战风沙、斗酷暑,搭起座座绿色帐篷,建立大型机械化农场。顶顶帐篷变为广厦万间、沼泽荒原变为麦海良田,这都是一代人辛勤奉献换来的。在第九集《海晏河清》中,河南省作为沿黄九省区的重要成员,积极主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治黄”进入新时代。郑州市着力打造世界级沿黄文化遗产带和郑汴洛文化旅游带;焦作市完成沿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古都开封入选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这些举措都是黄河全流域治理与保护的一个缩影,无一例外地实践着“心之所向,步履所至”的承诺。

4.3 见微知著,发扬倔强黄河精神。《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特点在于“微”——总共9集,每集10分钟,短小精悍,符合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视听习惯。虽体量短小,却以小见大。微纪录片从细节出发,通过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主线,细微处见真章,使滚滚向东的、古老又青春的黄河奔涌在每个观众的眼前,并将“团结、开拓、拼搏、奉献、务实”的黄河精神根植于每个观众的脑海里。

第四集《强渡天险》体现了黄河精神“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有了坚强团结的集体,就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五集《古河新生》显露了黄河精神“开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扎实的工作态度。第六集《峡谷风流》反映了黄河精神“拼搏”——保持一股拼劲、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锐意进取,调动全部的积极性和潜力。第八集《泛区新颜》彰显了黄河精神“奉献”——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髓。第九集《海晏河清》揭示了黄河精神“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注重实际,力戒虚名;注重实践,力戒浮漂;注重实干,力戒空谈;注重实效,力戒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拥军.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特点[J].中国档案,2020(07):26-27.

[2]张予宏.高校档案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档案管理,2008(06):50-51.

[3]马仁杰,沙洲,罗吉鹏.论区块链思维下我国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1(04):94-99.

[4] 马仁杰,许茹.论当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J].档案管理,2022(01):11-17.

[5]张璐.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朝阳区档案馆全力做好档案利用工作[J].北京档案,2021(05):38-39.

[6]梁艳丽,吴雁平.责任、愿景、行动——档案利用服务的迭代升级[J].山西档案 ,2020(05):92-98.

猜你喜欢
高校档案十四五服务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探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
高校档案服务大学文化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