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路径的思考

2022-03-27 10:36胡基文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基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群众具有凝聚作用,能够唤醒人们乡土意识,进而形成家国情怀。在互联网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路径的问题也摆在了政府文化管理单位面前。本文认为抓住传播机制、创新机制,以培育传承人队伍为根本前提,以教育传承、项目传承、旅游传承、产业传承为具体途径,让非物质文化融入到生活中,能够持续发挥其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渗透之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传承路径

前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总会面临着传承人少、传播范围小、价值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今天,有必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文化凝聚作用发挥出来,指引着人们形成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这其中创新传承路径已经是各地文化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理顺传播和创新、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发扬光大必须要扩大宣传范围,要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在不断传播中才有被人改造、升級的机会。传播中创新,创新中传播,在这样的机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历久弥新[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还需要世代相传,传承者只有不断创新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内容,才能保证其和社会发展匹配,得以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拥有活下去的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越广泛,得到传承机会越大。同样其只有得到了不断传承,才能不断对其他地区乃至于国外群众形成宣传,影响更多人的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与时俱进,以“传承+传播”来给予非遗文化崭新传承路径

1.培育传承人队伍为根本前提

正如前文所述非遗文化只有足够的传承人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只有不断发展才有创新传承的机会。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提高非遗文化传承人待遇,政府需要提供资金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保障,要让传承人得到激励,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不断地去传播非遗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发挥其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明确经费使用用途并提高监督水平,这样可以让有限经费得到有效利用。再者需要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实行特殊奖励[2]。

2.加强非遗文化档案管理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对目前辖区内非遗项目资料展开搜集、整理,要确保每一个非遗项目资料都非常健全,能够在后续非遗项目开发利用上提供支持。整理资料包括目前传承人资料、非遗文化种类以及特征、流行区域等。需要有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各类资料。目前南雄地区非遗文化主要有香火龙、现民俗“东坑丰收节”、传统技艺制“砻”技艺、传统技艺“旋木技艺”、传统体育“南雄咏春拳等。尤其是后边四个都是县级非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并且不断将四种非遗项目普及开来,能够使其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3.多途径传播提高非遗影响力

只有非遗文化遗产被更多群体了解、热爱,才能使其在更广泛的地区得到发扬和推广。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抓住传播机制来提升非遗影响力。在传播机制当中主要是存在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传播受众等因素。在这里传播者指的是非遗项目传承人、政府文化部门、非遗文化所在地等;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两部分,传统媒体指的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包括网站、微信、快手、抖音等;传播途径主要是校园、旅游项目所在地、产业基地、文化馆、博物馆;传播受众指的学生、居民、旅游者等。只有明确了这些因素才能做好传播工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夯实基础。

第一,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所在地或者发源地的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是非遗文化最有活力的传承主体,为了让非遗文化被他们认可,有必要展开非遗进校园活动。2020年教育部提出“非遗进校园需要常态化”这一观点,这也足以说明非遗进校园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是源于非遗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对于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都有塑造作用。在非遗进校园当中需要系统设计,以体育、美术、劳动课程为载体,让各类非遗项目源源不断进入课堂,作用于学生群体,使其形成全新的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劳动观念。

第二,文旅融合促传播。

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之内,这对于非遗文化广泛传播有着很明显的帮助。因为来旅游地旅游的游客是来自于四边八方的,甚至于来自于境外。通过旅游项目这个载体,非遗文化快速地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让旅游者对旅游地有了全新认知。甚至于游客能够了解到旅游地先民的生活情况,对这里朴素的生活观念有了很高的认同度。这会让游客二次、三次故地重游,摆脱了传统旅游项目具有的只有一次鲜的尴尬。非遗文化很可能因此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会给祖国文化世界地位的提升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传承促发展。

一些非遗项目是特殊工艺、技艺,例如最新成为南雄县级非遗的传统技艺制“砻”技艺、传统技艺“旋木技艺”、传统体育“南雄咏春拳便是如此,有必要围绕三者形成产业,通过这种形式来破解传播瓶颈、传承瓶颈,还能让非遗项目转化为经济效益。事实上很多非遗项目需要通过产业化运作来使其焕发生命力,否则很容易生命力衰退,若是管理不善就可能失传。在一定程度上产业传承也能够转化为村景,成为旅游资源。故而非遗项目不可小觑,其具有的文化教育、经济价值是无法衡量的[3]。

第四,多馆联合保完整。

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群艺馆、图书馆等有必要围绕非遗文化遗产形成互通有无的工作形式,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份非遗文化遗产的有关资料得到完善。而且每一种馆对应着不同的受众,多馆联合便可以扩大非遗文化项目的影响力。需要调动这些文化部门来展开文创工作,要让非遗文化具有新的时代因子,要使其能够进一步影响更多受众,要让非遗项目为群众文化成长提供很好的营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融入VR技术来让受众在线感受各类非遗文化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众不断进入各大馆中实地了解非遗项目、学习非遗项目。尤其是文化馆必须要做好非遗文化辅导工作,要通过创新性辅导让非遗文化扎根民间。

总结:南雄地区非遗文化遗产较多,保护和传承工作压力颇大。有必要理顺传播、传承、保护、创新彼此间关系,需要抓住传播机制、传承机制,在做好保护工作基础上,要通过走进高校、文旅融合、产业传承、多馆联合等形式来打破传播、传承瓶颈,要让非遗文化遗产发挥出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等功能,使其和社会发展紧密融合起来,深深扎个于时代土壤当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此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丽苹. 关于非遗及相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J]. 大众文艺, 2020, No.495(21):9-10.

[2]冯明彤, 丁桂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探析——以冯嘴花鼓灯为例[J]. 明日, 2021(20):1.

[3]孙青. 文化自信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创新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0(5):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