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研究

2022-03-27 10:36岳胜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摘要:智慧课堂是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突破口,是以“互联网+”现代思维和技术打造智能、高效课堂,助力学生专业发展、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目前,智慧课堂仅利用了高科技产品,却未真正完全实现课堂智慧化。本项目首先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基本观点,重点界定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融合建构的含义、特点、影响智慧课堂建构的机制原因。其次,探讨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机制建构的效能评价。再次,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探讨构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的作用机制。最后,研究在协同育人视角下,将“六化”作为整体,运用“六化融合”机制建构思政智慧课堂,介绍高校“六化融合”理论对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原理,探讨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六化融合”理论支撑,“六化融合”以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探讨构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运行的有效机制,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实践尝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六化融合”;建构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毋庸置疑,信息化已然对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育人)产生着深远且直接的影响,提升各专业大学生思政素质,“立德树人”,建构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与突破口。学界对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解构与建构,可谓众说纷纭,整体上讲,“智慧课堂”被大致倾向性的解读为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灵活性与互动性明显增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等优势。“思政智慧课堂+信息网络终端”,已然成为发展所趋,智慧课堂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突破口和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完善其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毫无疑问,高校思政课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致力于构建智慧课堂能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育人质量。当前,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大致)集中于: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关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研究。王易认为,“应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把优良传统发扬好,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二是把鲜明特色发展好,打造‘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三是把辐射作用发挥好,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的合力”。[1] “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各门专业课教师手拉手串联同心圓,达到通"情"达"理",最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协同育人。”[2]伯洁认为,“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进行正向的引导”。[3]

2.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马玲认为,“应导入人工智能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型,以云平台服务模式为基础创新课堂教学资源与运用模式,使高校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创新”[4] 。张亚珍认为,“应将智慧课堂理论、运用及评价研究应提高到一级主题进行研究”。[5]

3.关于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设的研究。沈娟凤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输型转向互动型”。[6]赵珏认为,“借助智慧课堂的构建去探索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思政课学习空间”。[7]尹文芬认为,“构建智慧课堂,需要推广智慧教学理念、建设时效性的思政课程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8]张妍则强调,“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9]吴浩认为,“智慧课堂的创新在于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智能、高效、开放的教学平台”。[10]

(二)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迅捷发展,智慧课堂相关研究迅速展开,相关文献2015年则递增数据达致峰值。“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主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为解决传统课堂长存困局,美国通过建构智慧教学环节,以促成学生智慧化和个性化发展。英国现有智慧课堂的相关研究,大多则集中于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并力图基于智慧教学模式创新以探索建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在评价层面,国内外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涵盖了教学效果与经济成本效益这两方面的评估,但国外却未能形成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从整个现有成果而言,智慧课堂研究方法太单一,当前针对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研究主要集中于平台建构。目前,智慧课堂仅利用了高科技产品,缺少对协同育人视角下对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机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很难从根本上建构起高校思政“智慧”课堂。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对已有研究做出补充。立足“协同育人”探索研究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运行机制以拓展新思路。以其现存现状(包括历史)为支点,将协同推进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作为融合发展系统问题来研究,并对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现状做出综述;充分吸收国外以及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良好的经验,基于智慧课堂协同发展理论,思考建构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有效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

二、涵义界定:

“融合”概言之,其意为,将两个及其两个以上分裂事物整合起来,融(融化)为一体。“协同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协作。”[11]以智慧教育为规范基础(或理论基础)的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现代思维和技术打造智能、高效课堂,助力大学生专业发展、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而采用“互联网+思政课堂”的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思政智慧教育之关键,是高校思政课堂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结果,是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突破口与发展方向之一。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现代性、整体综合性、融合性与协同性等特点(或优势)。

三、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影响因子

通过多层级问卷法,对四川部分高校、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等进行结构性访谈,以掌握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机制建构的现状,影响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机制建构协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或主要因素:

(一)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影响力与日俱增,直接影响着生活世界各个层面,其中也涵盖了高校学生,受互联网各种信息媒体的直接影响,网络文化的井喷式发展直接对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育人构成了较为系统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育人模式已然难于适应当前形势。

(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各式针对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措施逐年增多,智慧课堂成为重要的改革的方向之一。针对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值得借鉴和深入挖掘其潜能,然而,在系统协同育人和融合发展研究方面显得很欠缺(不成熟)或有待深入研究完善,可供参考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或模型研究太少。

(三)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育人是任务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在信息化、现代化和科学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协同性等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智慧平台建设(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外,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影响因子还包括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与要求、思政育人资源整合协同融合、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专业发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质和课堂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准施策“智慧化”以优化育人效果难度较大。

(四)“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12]“立德树人”,优化思政课堂教学育人效果,创新机制实现“智慧化”成为解决此要题的关键节点。实现“智慧化”受制于诸多要素,在此动态转化系统中各个要素或系统的融合协同发展就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切入点,换言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有效机制建构,直接影响其育人的效能。三大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系统(思政育人资源系统、思政理实育人系统和思政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系统)(以下简称“三大系统”)是破除三大系统内在分裂的关键着力点与重要视角。三大系统能否融合协同发展直接影响或制约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协同育人效果,二者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交互作用的正相关之中。

四、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机制建构的效能评价

主要标准有三个,第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协同育人功能:导向、保证、育人、开发和服务等五大功能。第二是看是否有利于整合汇聚思政育人资源,优化思政育人资源要素配置,优化育人效果。第三是看是否有利于高校思政三大系统和三大课堂(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思政)(以下简称“三大课堂”)融合协同发展,破除三大系统壁垒,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增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整体育人功能,优化育人效果。

五、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分析

(一)坚持六化协同融合机制:任务驱动精准化: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目标要求,围绕高校思政智慧课堂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任务,强化供给侧原则,解决问题,精准施策;教学改革系统化:围绕影响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育人质量要素,涵盖了关涉主体、客体和媒介(包括思政理念传播路径等)各要素的系统化改革;项目建设特色化:堅持守正创新原则,创新思政智慧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课程建设资源化,点线面整合思政育人资源,实现资源与育人有效对接,协同融合发展;队伍建设专业化:按照对准思政教师标准和要求,培育专业化和现代化教师队伍,提升或完善高校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理实育人一体化:三大课堂和三大系统协同融合发展,融为一体,增强育人合力,在三边互化渗透融合螺旋上升动态模式中推进理实一体化。(附图1):

高校思政智慧课堂三边互化渗透融合螺旋上升动态模式示意图(附图1)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坚持“六化融合”机制,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有利于增强方案的整体性、综合性、协同性和吸引力,提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智慧课堂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融合,挖掘和建构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机制与要素,以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与能力,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难题的有效路径。本文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引入“六化融合”研究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以保障其建构的科学性,“六化”作为系统,重点研究在“六化融合”机制融入(或嵌入)三边互化渗透融合螺旋上升动态模型(简称动态模式),助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转化和发展,实现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科学化,保障智慧课堂真正走向智慧,提升育人质量。

毋庸置疑,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教学质量的达成,须由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与对接、相互渗透与支撑、相互影响与制约,协同融合发展而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二者辩证统一且不可或缺,再细分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教学体系则涵盖了理论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和网络思政。可细分为六大子系统的三大系统,须要建构有效机制,才能将有着不同特点和运行逻辑的高校思政育人协同融合三大系统衔接起来,实现协同融合发展,形成合力以增强或优化育人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欲打破(破除)三大课堂的壁垒(或分裂),实现融合协同、同向整合,高校思政智慧课堂须在动态模式中推进包括理论课堂(课堂教学,包括讲座讲坛和网络思政)、实践课堂(基地实践、暑期实践、学生案例分享、行走中的思政课、学生学术沙龙)和网络思政三大课堂的协同融合发展。“六化融合”机制融入(或嵌入)动态系统中,理论课堂教学形成完善思政理论以指导实践课堂教学,实践课堂反哺(或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深化理论理性认知),理论再指导实践......这样在动态(不断循环发展)中实现互化渗透融合螺旋递进上升,这种循环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递进中的逐渐升华,实现三大系统的协同融合发展,落实“智慧化”。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理实一体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示意图(附图2)

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理实一体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示意图(附图2)

(三)育人资源研究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育人效果。教育信息化时代,思政育人信息化建设成为重要节点,建构思政育人(信息)资源库(或体系),对育人资源体系的深入挖掘和整合,有助于增强课堂育人功能,助力其(七环节)联动转化:资源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素质体系→信仰体系(在此环环紧扣的整个七环节联动转化进程即是三大系统融入(或嵌入)三大课堂而实现联动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同时,这种联动转化有助于反过来影响育人资源体系(库)进一步完善,这样无限循环递进和螺旋上升中联动发展。因此,应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挖掘和整合思政智慧课堂育人资源,包括思政教材资源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资源、网络思政育人资源、基地实践育人资源、暑期实践思政资源、传统(思政)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资助思政育人资源、教学科研思政育人资源、课程思政资源、师生讲座讲坛沙龙和行走中的思政育人资源等12种思政资源,将这些思政资源融合、整合与有效对接课堂教学,以增强思政智慧课堂育人的整体功能。这里尤其要强调马克思理论是思政智慧课堂非常重要且关键的育人资源,对此育人资源的深入系统挖掘,对有效增强或丰富思政智慧课堂的智慧内涵,有重大裨益。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与研究,深入挖掘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性变革理论策略与价值理念的重大突破,将此精准对接且融入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是我国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重要进路。我国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守“守正+创新”有机结合的科学原则,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以此内容涵养、指导和引领智慧课堂,具有三重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智慧的理论,以此为指导且融入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有助于思政课堂的智慧化,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育人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保证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应对西方各种思潮挑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结语:本文试图对当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弱化的本质及根源予以理论化表述,形成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科学化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的有效路径。广泛收集分析国内外历史上高校智慧课堂建构的相关经验,为我国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更多的域外和历史借鉴;针对性地开展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四川部分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协同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意义,探讨构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运行的有效机制,为高校思政智慧课堂的实践尝试提供有益指导,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支撑。本文以“协调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机制研究”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根本任务),将“六化”作为整体,“六化融合”机制整体融入(嵌入)三边互化滲透融合螺旋上升动态模式,融合协同推进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建构,使制约高校智慧课堂教学育人质量各要素在建构机制中联动优化运行,协同融合发展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落实思政课堂建构“智慧化”,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铁铮, 张晖, 徐川,等. 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变化.北京教育(高教版)[J]. 2020(04):2.

[2]刘凤梅.构筑艺术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心圆.信阳农林学院学报[J].2020(02):142.

[3]伯洁."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探析 ——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21(01):6-11.

[4]马玲.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施.科技视界[J].2021(35):30.

[5]张亚珍.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开放教育研究[J].2014(01):82.

[6]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时代教育[J].2015(15):126.

[7]赵珏.基于智慧课堂构建的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实践探究.教育现代化[J].2019(06):45.

[8]尹文芬.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智慧课堂构建的路径研究.改革与开放[J].2019(14):32.

[9]张妍.智慧课堂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20(01):26.

[10]吴浩.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研究.科技风[J].2019(35):40.

[11]康昊艳.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协同优化研究.智库时代[J].2018(25):125.

[12]李卫朝,冀建峰.建构“原理”课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思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4(09):44.

作者简介:

岳胜(1980.1-),男,四川遂宁,法学硕士,川南幼专思政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自筹项目(CSZ21099);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2020年一般项目(20JDSZK062)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自筹项目(CSZ21077);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2020年自筹项目(SZQ2021059);川南幼专思政专项2020年一般项目(CNYZ2020B21)。

作者联系方式:

姓名:岳胜     通信地址:四川省隆昌市隆城1号19栋8楼3号    邮编:642150

电话:15908356071       邮箱:2274357446@qq.com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