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2-03-27 22:18王晓红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革命精神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新要求、新内容。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针对当前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构建课程意识,全面整合课程资源;二是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三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知行合一,强调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

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

王晓红(1981—),女,江苏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出版。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中国底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是提升课程思想性、时代性,完善语文课程内容的必然要求。

2021年,教育部发布《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革命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做了统筹设计、系统规划。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内容,为语文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语文课程融入革命文化的必要性

1. 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继承性、一致性等特征,革命文化中所蕴涵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革命文化在继承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赋予中华优秀文化以时代的精神风貌,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也是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性质的内在要求。

2. 革命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是实现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为理想坚定信念、百折不回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俯首为民、保家卫国的革命献身精神等,这些精神内涵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因而,革命文化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好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虽然与思想政治、历史课程有所不同,但语文课程作为传递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从革命精神维度对革命文化选文进行梳理,挖掘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对学生理解并传承革命文化精神,并内化为自我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塑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教学等同于一般性选文的教学,忽视了革命题材选文的价值功能。

新编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革命文化选文作品,表明革命文化在当代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目的是在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强化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选文中蕴含的革命“正能量”熏陶、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选文进行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知识能力训练,将教学关注点只放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上,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忽视了革命题材选文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革命文化的思想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①

2.片面追求革命题材选文的思想主题、精神理念,忽视了革命题材选文的语文性功能。

学习革命题材的选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有十分明显的突出作用,这已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加之社会上出现个别人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攻击革命英雄形象、否定革命史实等不良情形的出现,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其在思想价值上的引领作用,片面地追求学生对选文的思想主题的理解,甚至把对主题思想或人物形象的固定标签以答案的形式“硬塞”给学生,企图达到灌输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却忽视了对语文课程学科属性的开发与学习。

3.革命文化的教学大都达成了“认知”层面的目标,忽视了“行知”层面的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着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或是围绕着革命文本的主题思想、人物精神进行分析与概括,学生们在认知层面对于革命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都能有深刻的理解,对于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都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在课堂以外,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革命精神贯彻和践行的情况却缺少应有的关注。显然,革命文化教学中存在着“知”与“行”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1.立足教材,构建课程意识,全面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建构课程意识,立足教材,充分发掘、整合身边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把文本当作唯一的“圣经”研读。要拓展、延伸、重组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资源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有效衔接与融合。一是要整合课内资源,多元渗透理解革命文化。除课文之外,教師还需要关注教材的单元导读、课后习题、知识链接、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强化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整体规划、循序推进。②二是要积极发掘课外资源,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化教育形式。可以结合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人物寻访、革命遗址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③三是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趣味。如利用网络媒体等拍摄微视频,使静态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

2.把握语文学科特点,追求“文”与“道”的融合统一。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学科属性。学生既要理解革命文化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知晓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表达思想,达到语文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因此,教师教学中既不可以偏废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属性,片面追求思想道德的熏陶,也不可过分追求语文听说读写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内在的道德教育的意义,要关照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并最终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要坚持知行合一,强调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践行。

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取;重理论,轻实践同样不可取。革命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思想修为的自觉性,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养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并付诸实践。革命文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的知道、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外化于形,在实践中自觉将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传承革命文化,践行革命精神。④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立足于语文教材,关注身边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优化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实施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建议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 刘飞.论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革命题材选文及其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2):6-10.

② 郭乐静.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2):56-58.

③ 许丹.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选文与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1(05):11-16+22.

④ 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99-105.DOI:10.19877/j.cnki.kcjcjf.2020.05.016.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