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2022-03-27 23:12邱广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提质增效双减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版特刊发广州市邱广东名校长工作室的5篇文章,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实现“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减负提质”“减负增效”是当下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过去,学生的学习效益通常建立在反复刷题和大量的课外补习之上,这种学习方式和常态,正是“双减”政策旨在破解的“顽疾”。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减负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提质发展。教师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核心推动力量和主要践行者,在“双减”政策落实和课堂“减负提质”上起着重要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五方面下功夫: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塑;学科育人内涵的理解;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提质增效;课堂教学质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整治“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顽疾”打出了重拳,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减负”的坚定决心,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开出了一剂“良药”。探索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途径,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学足学好,“吃够吃饱”,如何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师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核心推动力量和主要践行者,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乎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塑上下功夫

教育是点燃不是灌输,是给人的一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分数,这是教育赋予人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在教育道路上前行的明灯。这些本是每个教育者的基本常识和初心使命,然而,曾几何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逐渐演变成“分数军备竞赛”“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当下的许多课堂教学以“大容量、快节奏”“疾风暴雨”为追求,把“多、快、好、省”的课堂模式奉为圭臬,教育那种无声润物、潜移默化之感淡出了人们的思想,教育也离人愈来愈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立德樹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对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和论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指南。在“双减”政策下,每位教师都应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学习领会“双减”政策重大意义,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把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的教学自觉行为。切实从“育分”转变为“育人”,切实提高自身在新课程下教学的自觉性和课程实施能力。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落脚点在课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提质增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再到科学的教学评价。“双减”政策是以“减负提质、减负增效”为前提的,过去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取得通常建立在反复刷题和大量的课外补习之上,“双减”政策之下,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既有的常态是不允许继续存在的。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学足学好、“吃够吃饱”,如何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减负增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通过课堂寻变,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塑,做新时代学生发展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在理解学科育人的内涵上下功夫

2018年,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作为学科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中,教师对学科育人内涵的理解最为关键。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离不开教师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对学科育人价值与核心素养关系的把握。当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理解学科内涵,进而认识到学科育人价值时,实施新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变成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

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数学教育如何真正发生?或者说数学教育会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什么?等问题。如果我们这些都没有思考过,那我们教的就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课标组组长史宁中说过:“教师要真正理解数学教育价值是什么,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建立在对这些根本问题的理解上,教师的备课、上课才有“源头活水”,教学才会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否则,数学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认为,数学只是一些习题组成的令人生厌的学科,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会真正减轻,“双减”政策的目标达成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教师只有加深对自身学科的理解,明确学科育人价值,才能把握学科育人的内涵,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在学科的理解基础上,学科教学会变得生动饱满、富有意义,也才能体现出学科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著名数学家齐民友谈到中学数学教育问题时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数学学科知识,还应该懂得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作为数学老师,不能只讲知识,不讲文化,不能只讲做题,不讲思想。”

三、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上下功夫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提质增效”伴随着教师对自身传统教学的反思和创新。“大水漫灌”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求,也不符合当下倡导“提质增效”的“双减”政策要求。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业负担产生的原因是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好。唯有教师课堂“增效”,学生学业才能“减负”,教师的课堂时效性越好解决问题越充分,课下学生温故知新的负担就越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知识是建立在个人主动思考的前提下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式的学习,也可以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提质增效”就需要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下功夫,精心备课,改进、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精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加强教材、教学的研究,科学精心的备课,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精选最优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才能善于主动思考,善于深刻学习。“学贵有疑”,学习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质疑,才能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教师的讲授要精炼,给学生留够思考、练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多想精練,保证课堂教学的高容量、时效性。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以数学为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考虑以直观为前提,理解为基础。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应用迁移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强有力手段。课堂教学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手段支持教学诊断与改进,基于互联网技术强化优质教学资源运用,通过智慧课堂开展线上拓展学习和深度学习。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无疑会有效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四、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中国古代教育就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是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因素,也是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内学不好指望在课外补课学习,本身就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需要把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这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紧密相关,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快、记得牢;无兴趣就学得慢、忘得快。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源于需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及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及兴趣的强弱程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学习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形式。比如,创设现实情境、组织游戏活动、开展小组合作等。

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发掘具有学科特点和学习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牵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热情。充满挑战问题的数学课堂有助于刺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些学生不喜欢数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数学感觉没意义,感觉学习数学就是记一堆的公式法则定理,就是一味地模仿解题,哪里还有兴趣可言?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和信心。

五、在课堂学习评价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还需要依赖于教学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评价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学习习惯等。“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能只是以满足考试检测,不能只是简单的课堂语言激励,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客观的、多方参与的。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其次,以多元、多维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展生生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评价其他学生的同时进行反思,也能让学生在互评中收获成长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在生生互评中共同进步。教师在实时性评价环节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既要有对学习的评价,也要有情感意志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与关爱,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畏难情绪和放弃心理。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考验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也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探索“双减”政策下课堂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GrantWiggins,JayMcTighe.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邱广东.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就向宽处行——以“去括号”一节为例谈对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2).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质量提质增效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