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

2022-03-27 23:16王猛
科学与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播生态研究

王猛

摘要: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是把传播学研究中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思维的复合研究的思路又引荐到民俗艺术传播的研究上来,主要以传播生态的连续性的视角,观察民俗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在精神文化、非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系统构成等诸方面,做关联性的探索,并将之纳入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的整体研究体系。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把传播生态理论纳入民俗艺术研究视野,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分析主要演绎了民俗艺术与传播生态二者之间的共性特征,并把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它的内外部规律,试图从崭新的视角考察“民俗”与“传播生态”的交叉与共融。

其一,媒介生态学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具有批判的意义和反思的力量。而“传承”、“传统技艺”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特征,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研究民俗艺术的特征,也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与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可开辟在结构和互动关系中考察民俗艺术的视野,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式。

其二,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摒弃了单纯的传播生态理论研究因缺乏对本土特殊因素的考虑、科技话语过多而掩盖了对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分析、使理论出现失衡等弊病,更注重结合对本土特殊因素的考虑,对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分析。

其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媒介生态理论与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危机与科技危机的反思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呈现着媒介发展的真实问题;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并呈现着当下民俗艺术发展的真实问题。

最后,传播生态理论的起点:融媒体、文明与人的感知的平衡。此中三个元素——融媒体、文明、人的感知平衡,也是民俗艺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或也可对民俗艺术的研究有所启发。

二、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

其一,民俗艺术传播要对致力于建设、丰富和发展本民族认同文化的传播内容予以大力宣传与推广。其中,推动传统节日民俗的复兴和发展是民俗艺术传播的一个主要的意义内容。例如对于端午民俗的传播,其传播内容的“意义空间”就可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所进行不同的调整。在乡土社会,对于端午民俗的传播,就尽可能地恢复它在当地的本来面貌,保持它的“在场性”的原汁原味;而在城市社会,就有必要做一点与“现代”相接轨的新的尝试与改变来表现端午习俗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有的学者给出的建议是用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带动端午习俗。赛龙舟作为一项集体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俗心理的依托,它既是一种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传统民俗艺术的展示,“龙的装饰、选手的装扮、鼓手的指挥、的表演,都可以是很‘现代’的艺术展示。这项运动如果能够在端午节日文化的烘托下发展起来,反过来带动端午习俗的全面复兴,我们自然就保护了一项无可争议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当民俗艺术真的融入进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之中,那么其传播内容的意义空间就会得到更广阔的衍伸。

其二,民俗艺术在传播内容上要尽可能地调动民众的参与,使民众在对相关民俗事象加深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于民俗艺术传承、保护的积极心态、并促发实际的行动力。例如,通过对各类文化庙会和民俗活动的推广和因时制宜的实地传播,使民众在享受这类民俗盛宴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去,获得一种享有民族文化的切身的自豪感。随着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传统大众传媒引导之外,现在尤以互联网为主的强大新媒体对于民俗知识等方面的推广普及,也有助于提升民俗艺术传播内容中的体验性,引起大众的体验兴趣。

其三,民俗艺术传播的关注视角,除了上述提到的传播者、受众与媒介大多会热点关注的节日民俗与民俗活动等内容,还要触及到那些易“被历史遺忘的角落”。比如对于那些目前受到媒介自身技术的限制而无法真实还原的许多非文字与影像的民俗内容。技术媒介往往只能对民俗现象做表面的影像和文字记录,而在我国民间,许多传承人对于民俗技艺的传授,步骤、流程等内容,现代传媒从纪录和保留的角度来进行的推介和传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传播多停留在表面,乃至是片面推介和展现。例如在我国民间,许多技艺的传承通常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如铁匠、泥瓦匠、药铺先生、画匠、传统技艺、戏曲艺人等职业的师傅招收徒弟,就是让徒弟们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技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辈师傅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与其说是“言传”,不如说是“身教”,俗话说:“五年做出一个俏师傅。”民俗艺术传播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速度性和即时性,恰恰是与其相背离的。这就需要民俗艺术在当下的传播中,要关注到这些藏于社会底层的、乃至最边缘的民俗“传承人”和传承技艺。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对于民俗传承人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何对这些传承技艺民俗进行传播和推广,这对传播者、研究者和媒介技术的运用来说,都是一个还需继续挖掘的民俗意义空间。

其四,须有赖于民俗研究者展开关于民俗普查和调研的实际工作,立足视野,加强相关民俗学术研究,并以实时的研究成果与动态来影响传播者的认知、引导媒介的技术性记录行为,使民俗艺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内容深度、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并能够经得起广大受众的琢磨与推敲。民俗艺术的传播就是要体现出这种对民俗艺术整体价值内容的获得。例如,现代科技艺术手段的运用将烙画葫芦等民俗艺术从其特定的群体文化背景和生态结构中分离了出来,而对于烙画葫芦手艺的传播大多会驻足在对其工艺的精巧、形态的精美、形式的各异等外观的展示上,这样的传播往往流于形式,类其形而乏其神,疏于对民俗传承人的心灵源始、文化积习、群体品格等民俗艺术精神的体现。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民俗艺术的传播虽然在进行着,然而传播内容的实际意义空间却在萎缩和消解,这类传播缺乏对民俗艺术整体价值的挖掘和呈现。因此,对于此类民俗艺术传播内容意义空间的挖掘,应立足于生态建构的整体性角度,将如烙画葫芦等民俗艺术的研究落脚于“自然—人—社会”的整体系统当中,通过对此类民俗艺术整体背景的综合认识和研究,来引导传播者与传播媒介的对此内容传播的认知,以期突破之前对于内容意义的传播的局限。

其五,通过对各类技术媒体的联合助用,来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以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的多媒体视听内容的传播来进一步拓展民俗艺术传播的内容空间。例如,“可借助书刊、广播、影视、广告、课堂,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悠久历史、丰厚内涵、文化地位和现代价值。尤其应注意相关公益性广告的制作、动漫手段的利用,以及市民讲坛、非遗进课堂、公益讲座的开设,让民众和学生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由知之、爱之到传之、护之。”

其六,充分发挥民俗艺术作为“软实力”的产业化应用性方面的内容传播,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对作为民俗艺术独特属性而存在的“传承性”的破坏,产业化的应用发展与传播可以与民俗艺术的经典传承并行不悖,既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势需要,并且还是对民俗艺术体现其“软实力”传播的一个适时的推动。

结束语: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是建立在对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的追问上,而不是对原由或技术决定主义的探寻。所以,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及其意义探寻,企望的是寻求艺术与科技的平衡结构,或者说是寻求传播中所体现的艺术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利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M].沈阳出版社,2010.216.

〔2〕颜亮.戏剧是活的艺术,必须在社区、在剧场、在人身上[N].南方都市报,2012-4-25.

猜你喜欢
传播生态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