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融通的改革路径

2022-03-27 23:24廖春雷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案例融合

【摘要】    “育人”先“育德”,課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中职赓续的教育初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文化基础课,在注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同时,更要融合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剖析课程思政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预设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难题,阐述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为兄弟院校及其它文化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策略、新思维。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信息技术    融合    案例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一、改革初心

中职教育的思政,有些人狭隘的认为都是“思政课教师的事”、“班主任老师的事”、“德育管理的事”……似乎与文化课、专业课关系不大;还有部分文化课、专业课教师把“思政课”片面地解读为“政治课”、“马列课”,把课程化的思政狭义化为“政治”;还有部分教师将思政与知识技能点分开传授,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上诉认识及实施上的偏差,往往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不理想。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其本质是“立德树人”。专业教育是“育才”,思政教育是“育人”,课程思政就是将“育人元素”,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人生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信念、人生选择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向奔赴、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信息技术课程是职业教育贯穿始终的文化基础课、是所有中职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实操的课程,更要担负起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使命。引领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人生追求,传递学生拥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保持“传道受业解惑”的初心。

二、改革路径

(一)理念引领,改变思维

课程思政,理念为先。

1.挖掘课程思政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融合的核心问题。如何挖?怎么挖?挖的够不够深?挖的够不够精?需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沉淀下来,仔细探索。“如何挖?”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怎么挖?”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挖掘深度+精度”是评价层面的问题。

2.如何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是瓶颈难题。共性元素和特性元素构成了思政育人元素。共性元素与信息技术课程无必然联系,而是对国家、民族、社会有重大影响并且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因素。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船精神等。特性育人元素与本学校、本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关联性并且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因素。譬如:本校历史、专业改革发展史、创新创业精神、信息技术变迁历程体现的精神、信息技术领域的典型励志人物等。

(二)师资引领,创新团队

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团队是先锋。

有的老师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上一两段励志名言警句,有的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硬塞入几分钟,讲一讲“思政”,给人的感觉就是刻意为之。课程思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是“融会贯通、潜移默化”、课程思政是“收集整理、恰当运用”。它综合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感染力、教学创新理念、教学复合能力,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的链接、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意志和能量,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的熏陶、文化浸润、思想的升华中塑造学生的“三观”、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走出固有的舒适圈,学习、打磨、突破,才是真正引领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融通。

(三)教法引领,课程融通

课程思政建设,教法改革是关键。

课程思政是“融入”。而不是“灌输”。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实操综合课,传统的讲授法、观察法、描述法应与突出学生主体的“胡格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精准运用,可事半功倍、收效奇佳。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职教云平台打造省市级精品课、制作思政微课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品格、在课堂中培训情感、在探索中塑造精神。

(四)教材引领,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活页教材是工具。

教材编写要坚定党的信念、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守两个维护,将信息技术发展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相结合、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励志人物与学校典型人物性结合,突出活页教材灵活性、实时性、易扩充性等特点,合理填补了更新缓慢、形式单一的传统教材。

课程思政要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环节,详见表1。

(五)质量引领,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是督导。

优化、完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标准。教学部门、教学督导、系内听课、学生问卷四维度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线下教学课堂等多元手段,量化课程思政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深度、精度。评价有跟踪、有反馈。

定期开展座谈会,做到及时了解、实时总结、集中反馈。挖掘优秀案例,提供校职教论坛平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评价-反思-提升-优化,才能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润物细无声。

三、改革成果

(一)挖掘典型案例,汇集教学资源

通过对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的线上+线下评价,精选课程思政融通效果极佳的典型案例,汇集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课题集、视频集等。精炼有深度、有精度的思政案例,编写成有特色、可借鉴的“活页教材”,极大推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的建设,对兄弟院校和其它文化基础可、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二)开源改革成果,共享优质资源

汇集的优质教学资源可通过校园网、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开源共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奠基、固本强基”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的作为。

四、结束语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中职教育者任重道远。传道:教导学生不忘初心;受业:教授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惑:解答学生人生难题;可见,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师者,更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无限融通,为国家、社会培养正三观、技能强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单位:廖春雷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 /OL]. ( 2020-06-01) [2021-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 /OL]. ( 2019-10-08) [2021-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案例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