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2022-03-27 02:00吴维荣
科学与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客家民系作为世界上分布极广、影响至深的汉族民系之一,跨越中国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多省,外迁东南亚地区(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乃至世界各地。素有“客家大本营”之称的赣闽粤边区,在地域性条件制约之下,铸就了独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种类繁复,丰富绮丽。本文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1以人为本

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民间风俗仪礼、节庆,表演艺术或传统技艺,民众历史记忆等文化事项主体皆为人。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在于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完善活态传承机制。具体措施有,制定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以非遗培训班的形式提升非遗传承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增强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亟需抓紧开展抢救性记录,采取录音、录像、文字记录、收集实物等方法,促进濒危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向有形的信息形式转化,保留珍贵的基因。另一方面在注重培养“传习人群”,非遗的传承实践使群众对客家文化形成认同感,继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此外,客家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课堂、进教材,在文化遗产日举办活动,让非遗文化结合日常生活,以达到“非遗群众”亲近非遗、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传播非遗的目标。可见,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群众参与的“活态性”传承。

1.2注重非遗保护传承法律的建立

客家区域的非遗保护传承注重运用法律来保驾护航,并制订了一些反映客家区域特色的法规,如《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赣州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型后盾。

1.3平台传播

客家区域积极建设非遗展示厅、传习所、村史馆等平台,并利用广场、公园等场所,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1.4联姻高校

客家区域的文化部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学科、科研优势开展非遗挖掘、研究、申报及保护等项工作。将闽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园。应该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应该说,高校不仅拥有高素质的音乐师资,而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理应成为培养客家山歌传承人的重要场所。例如,可以在学院开设《客家民歌》等客家音乐教育课程,并且聘请客家山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传授,从而为客家山歌传承培养出更多的新生表演力量,让客家山歌文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客家山歌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学者对客家山歌进行理论研究,进而为客家山歌的有序传承奠定基础。

2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1弘扬优秀文化

客家文化表现出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特征,直观体现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客家地区与外界联系愈加紧密,客家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下消亡或者新生,例如山歌作为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缓解情绪的重要方式,客家人简朴耐劳的气质,很少慵惰浮夸的恶习,犹保存古代人民的风范,这些都和他们山歌的产生及内容等有关系。要传承好闽西客家山歌就必须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的载体,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首先,必须注重开展文化普查工作。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传统客家山歌原貌的采集、记录和整理,从客家山歌老艺人、村叟乡贤整理珍贵的原始素材,可以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现场采访,将谈话记录进行整理。同时,还可以邀请他们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利用录像设备进行记录,将这些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逐步建立起闽西客家民歌生态库,进而使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为新时期客家山歌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同时使客家山歌的生态性得以有序传承。其次,创新客家山歌歌词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理念,以当下流行的生活事件为基础来创作客家山歌,从而使其更加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且喜爱。再次,应不断创新闽西客家山歌传播形式,从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不断动漫、彩铃、微信、微博等开展客家山歌传播,从而使青少年更加乐于模仿、主动哼唱、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关注和学习客家山歌。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调动地方山歌社团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开展客家山歌宣传工作,并且吸收和培养更多的客家山歌艺术爱好者,同时通过各种表演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

2.2制作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传统技艺在省级及以上客家非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传统技艺在赣南客家地区优势明显。通过汇聚客家文化资源、打响客家非遗品牌、加强内部区域交流、促进非遗产业转化来实现物质性载体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将客家传统非遗资源汇聚起来,设立文创园以吸引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企业,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衍生产品生产;其次客家赣闽粤三地面对多样化的客家文化空间,打造发展客家文化品牌,以赣南为例,2018年推出了以国家级非遗赣南采茶戏为基础的品牌“采茶纪”,取其经典曲目人物形象和动作,创作开发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将非遗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发挥非遗资源的自身魅力,推动自身传衍;最后要加强区域交流,实现非遗产品创新交流发展。保证本地遗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提高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商业价值。

2.3增设文化旅游项目,加强旅游的体验感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而以文化为主的旅游既要设立各种观光类项目,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文化演出、文化娱乐、文化节日庆典等参与性较强的群体项目。从客家风俗文化、服装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入手,基于乡村旅游,全力打造客家习俗体验馆,将特色化的风土民情转化成具体的参与性项目,以此来增强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使广大游客有了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了客家文化的宣传效果,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推动非遗载体进景区,通过在景区设立舞台、剧场、戏台等形式,鼓励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项目进景区展演,鼓励在景区开展民俗节庆活动,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书籍、电子触摸屏的传播功能,通过宣传展示非遗与景区的融合成果,使之成为有效的传播载体。

3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非遗资源包括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等九大类别,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当前城市化、市场化等时代背景冲击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势险峻,亟需采取相應措施存续客家文化。推动客家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课堂、进教材、进景区,广泛开展节日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全民参与活动,丰富民众生活。客家非遗逐渐成为客家地区民众娱乐、学习、生活广泛参与的事项,也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J].崔瑾.文化产业.2020(32)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研究[J].陈菲菲.今古文创.2020(39)

作者介绍:

吴维荣(1976.3.11),男,江西赣县,汉,学历:大专;职称:文博馆员;职务: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文博类;单位:江西客家博物院。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