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空间场所感营造策略探讨

2022-03-27 02:28夏志伟陈新鹏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夏志伟 陈新鹏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早期建设的住区呈现落后的规划布局、衰败的设施配套、单调无趣的景观环境。而当前普遍的“修补式”改造方式,导致空间场所感的缺失。基于此,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核心指导,将空间要素作为空间特性的呈现载体,结合实践经验,从认同感重构的角度构建了“分要素、分特征、分阶段”的品质提升策略,促使既有住区场所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老旧住区;空间场所;提升策略

1居住区场所性品质空间条件下的要素特征分析

满足功能及舒适需求

对住区而言,满足居民对空间的使用需求是确保居民对空间认同的关键。通过调查分析,居民对空间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设施、休闲设施、生活设施、健康设施和绿化,尤其道路交通是改造占比较大,相比其他功能类型的要素而言更为基础。因此,道路交通便捷、无障碍设施齐全、空间尺度适宜、设施使用舒适、底层界面美观是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物质要素特征。

1.2营造空间使用安全感

在住区的空间中,安全性分为一些犯罪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和事故产生的安全隐患两个层面的内容。且后者则主要指交通事故,道路交通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要素类型,很大程

度上影响空间的使用及其他交往活动的发生,进而影響居民的空间使用感受。因此,街道生活安全是营造空间使用安全感的物质要素特征。

1.3促进邻里间交往互动

对住区而言,空间对居民是否有着吸引力关系到公共环境和私密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共与私密之间的逐渐过渡对人们投入公共空间的使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引申到住区中,这一过渡区域则是指住栋底层空间,过渡性则取决于住栋单元开口及底层空间功能。因此,住栋底层公共化、活动设施丰富、绿化用地可参与和座椅位置媒介化是促进邻里间交往互动的物质要素特征。

2住区空间场所品质问题分析

结合对部分既有住区空间场所性品质调查分析,下面对居住区场所品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2.1空间聚集性与功能复合方面的问题

根据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住栋底层空间过渡性弱,住栋底层的功能普遍以居住为主,中心区组团底层则多为商户,但无论是哪一种公共性质都较弱,使得内外空间过渡生硬。(2)景观设计缺乏互动性,根据调研时的观察,既有居住组团中,其中一半组团都存在封闭绿地,开放绿地与景观小品的占比则很少,也侧面反映了在既有居住组团中绿化类型单一的问题。(3)健身设施缺失严重,结合调查分析,功能要素中活动设施是缺失频率最高的要素,甚至存在一些组团中健身步道的位置被停放了非机动车的情况。

2.2空间的可达性与安全性方面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将既有居住组团在此方面的品质问题总结如下:(1)街道生活安全度有待提高,在彼此小心翼翼的通行中,街道丢失的是帮助居民建立对邻里、对住区的认同与感情的机会。(2)无障碍设施完备度低,存在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备的问题,普遍坡度较大,仅为带轮子的交通工具或运输工具通行,无法供人行走。

2.3空间的领域性与舒适度方面问题

根据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空间领域感亟待维护。道路导致户外场地零散,部分组团被住区道路穿插,中心场地被一分为二,两侧场地的人也因此缺少交流与互动。(2)消极空间亟待激活。作者调研时发现组团山墙面一侧的场地受限于场地面积等因素,很容易形成“消极空间”。(3)底层界面美观度不一。通过作者在调研时的记录,未经改造的立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墙面破损;墙面涂料颜色陈旧;部分改造后的立面品质参差不齐。

3居住空间场所性品质提升策略

3.1增强空间聚集力,打造多义空间

增强空间聚集力,提高空间黏性,如通过:(1)柔化底层空间功能。近期,通过改变住栋底层的功能来提高底层空间的过渡性,完善组团空间功能。中期,针对一些户外场地面积允许的组团,配以绿植与硬装,构建属于既有住宅入户的“门庭礼序”。远期,可以进一步将底层空间局部打通,提高前后住栋间的空间渗透性,避免住栋单体因建筑形态均质化带来的空间界面单调问题。(2)提高休闲设施的媒介性。近期,改变组团中休闲座椅并列且疏远的布置形式,改为两三个一起集中组合放置,打造“L”或者“U”型交流夹角。中期,可以定制不同形状且可拼合使用的坐凳,使用者可根据使用意愿,自由选择独坐或是组合后多人使用。

场地功能复合,打造多义空间。近期,在场地中增设成品健身器材及晾晒设施,通过彩色涂料限定地面区域,划分健身步道及儿童活动区,或是结合道路及通路打造健康步道,通过功能复合设计来丰富场地功能的方式。中期,可以定制功能复合装置。远期,针对场地面积较小的组团,采用场地垂直化的设计方式,打造空中庭院,下部空间可以得以释放给其他功能,如停车等。

3.2提高空间的可达性与安全性,改善街道生活

完善无障碍设施,解决通行障碍。近期需要对部分组团的住栋入口及场地中的高差进行无障碍设施的增补修缮,为通行清除障碍,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

消除安全隐患,改善街道生活。如:(1)整合场地资源,加大车位供给。近期,对组团临近道路一侧、不承担主要活动行为的条状场地进行车位划分。中期,可采用场地垂直化的设计方式来打造架空活动场地,下部空间释放给停车,通过功能复合化设计缓解组团停车压力的同时优化活动场地的环境。远期,打通住栋局部底层空间,削减住栋底层的一部分体量作为停车空间使用。另外,从整个住区层面加以考虑,近期,引入立体停车设施,打造立体停车场;中期,利用自然高差在住栋的屋顶修建小型停车场;远期,可以考虑引入先进技术,利用住区周边的坡地地形建造坡地车库。

3.3改善空间的领域性与舒适度,激活场地空间

强化空间领域,如通过:(1)优化空间围合感,近期,针对行列式组团,为削弱空间狭长的消极感。中期,可以在组团两侧边缘加建休闲廊亭,并结合布置宣传板及绿植,墙面做镂空处理,强化围合感的同时不至于使空间过于封闭。远期,针对空间模式为四边型的周边式组团,可以将住栋底层局部打通,提高空间的流动感,削弱空间封闭感。(2)整合场地空间,活化消极空间。近期,定期组织居民清理场地堆积杂物,或是利用边角空间加建储物亭。中期,可利用山墙下的边角空间为居民开发共享种植田,活化空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空间参与感。(3)释放公共场地,要将大部分的私有化场地进行清理释放,还原给居民完整的户外空间。

优化空间舒适度,升级空间体验,如通过:(1)关注休闲设施的舒适性,对缺少休闲设施的组团,休闲设施增添要注意材质与尺度。对重点部位的高度要有意进行“高修低补”。除此之外,考虑到适老化的设计要求,可适当的增设靠背及扶手。(2)优化竖向界面美观度。近期,可以结合保温改造通过粉刷底层墙面的方式来提高底层界面的美观度。中期,对一些立面元素复杂的墙面,可以根据立面挂件的位置,适应性地绘制有创意的墙绘,提高组团辨识度;远期,可通过彩绘完整的山墙面来达到整体的美化效果。

4总结

在城市环境及社会资源紧缩的背景下,寻求内涵式增长与创新式发展,完善居住功能、激发住区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我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针对既有居住空间存在的场所性品质问题,借鉴实践项目经验,从认同感重构的角度提出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承华,李智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实践与探索:以昆山市中华北村更新改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11):104-112.

[2]马宏,应孔晋.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时代建筑,2016(04):10-17.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