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精准指向,提升统编版语文散文类文本的教学效益

2022-03-28 23:49徐亚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期

徐亚丽

【摘 要】散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更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教师要从散文的特质入手,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生长,明确散文教学的四个核心维度,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明确指向 细致描摹 表达风格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独运匠心,对于散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和策略,都巧妙地融入语文要素之中,并借助于相应的助学系统体现出来,教师要在与编者积极对话的过程中,明确具体散文篇目的教学策略,继而形成教学策略的序列化。

一、从再现到描摹,品味散文特质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散文单元,编者所设立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白鹭》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詩’”;《落花生》则是要求学生“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些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桂花雨》中则是“体会语句蕴含的感情”;最后略读课文《珍珠鸟》在导读提示中则指出要“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从编者设置的助学系统来看,其传递出来的意图非常鲜明,即阅读散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蕴藏的独特情感。这就与散文独特的文体有着相通之处。散文的形式虽散,但其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形式却又是清晰的。教师要紧扣编者的用意,高效设置散文阅读的核心主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系列化的品悟与探究。以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为例,作者以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白鹭的外形之美和活动之美,然后借助课后思考题重新探究文本,并找找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学生先从描写白鹭外形和色彩的语段入手,认识到作者笔下的白鹭有着其特色之处,与我们常见的白鹭并不相同,但至于哪里不一样,又难以言明,随后教师根据课文描写的语句,将白鹭的外形特征直接提炼为“流线型的身体结构、洁白色的羽毛、铁色的长喙和青色的脚”,学生在与原文对比的状态下,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提炼与修改之后的语句只是基于客观事实下的真实描述,而原文则是作者眼中所特有的白鹭形象,融入了作者自身独特的情感,对白鹭外形所展开的艺术化、诗意化描摹,是一种情感化处理之后的意象。

由此一来,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运用的情感抒发策略,就自然地被学生所感知。因此,散文教学不仅仅要借助语言了解作者所写的人、事或者物,还需要体悟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只有真正触摸到文本语言所散发出来的体悟与感受,才能真正把握散文的内在气质。

二、从内容到形式,品鉴散文语言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典型的以“亲情”为主题的散文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场景、细节体会作者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后思考题都设置了语言相关的题型:《慈母情深》重在品味反复性语言;《父爱之舟》侧重于对关键性词语“新滋味”以及课题的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是借助对“爱的方式”的辩论,将着力点聚焦在学生表达力的熏陶、浸润和提升上。很明显,编者试图借助这些练习,将散文阅读聚焦到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抒发情感的能力上来。

散文非常讲究语言表达的精准和艺术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和涵泳时,就需要与作者独特的表达形式进行结合,借助细化和对比的策略,探寻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价值,体悟具体的表达效果。比如教学《慈母情深》,就可以紧扣课文中“向母亲要钱买书”这一事例展开,着重感知作者是借助于怎样的方式来刻画母亲形象的,继而探究作者心目中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比如从课文中两个动词作为突破口,一个是“我”的“攥紧”,一个是母亲的“塞”,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词语替换、两相对比的方式感受动词的表达精妙;其次,通过对比的方式,辨析其中所指向的具体性,感受母亲为了儿子再辛苦也愿意付出的高尚情怀。类似于这样的聚焦性品味,我们需要将思维力都聚焦在精妙的语言中,做到“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从而让学生在用心涵泳、悉心体悟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散文的情感内核。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过:“散文是用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散文的这一特质,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要对散文的语言展开体悟和鉴赏。所以,在教学散文类文本时,我们就应该紧扣那些看似平常却蕴藏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借助文本与作者形成深入而多维的对话,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特征,进而提升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知力、审美力和洞察力。

三、从文本到自我,融合作者经验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编选的都是展现“四时景物”的散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一一欣赏。即便遇到,有的学生也未必能够形成相应的丰富认知,或者形成审美体验。鉴于此,编者结合选文内容,将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定位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旨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取属于个人的独特思考和体验。在这样的引领之下,学生个人能力自然能够水涨船高。

从作者创作文本的目的来看,他们一开始并不是纯粹为了获得读者的认可,而是要着力展现自己眼中之景、胸中之事以及心中之情,以达成共同分享和交流的目的。所以,教师切不可将视角仅仅局限在对语言文字中风景、人物或者事物的赏析与品味,而需要透过文本的语言,去揣摩和体味作者内心独特、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从而顺应作者创作的文路来获取人生的认知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

以教学单元中《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紧扣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眼中河水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小河与巴金语言中所描写的小河进行对比,在对话作者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自身体验;而在感受课文中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朗读的方式,走进语言文字所营造的静谧氛围,体会“鸟的天堂”的舒缓与安静,借助于展现鸟儿活动时的语言,感受动态中所蕴藏的欢快和短促,最终与学生所积累的原始状态结合,丰富学生内在的全新认知体验。

散文本身就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着重要与作者的情感、灵魂形成碰撞之势,从而以自身之心揣摩作者的心中所想,继而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并相机促发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思考。

四、从一篇到一类,探寻作者风格

统编版教材在很多经典的散文后,都设置了“阅读链接”。“阅读链接”中所拓展的文本或与课文的主題相同,或在写法上与课文相似,或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由此不难看出编者设置“阅读链接”的用意就在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便于学生在统整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比式、探究式的阅读。比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散文都是描写动物的,在老舍先生所写的《猫》后,通过“阅读链接”拓展了周而复和夏丏尊的同名文章《猫》;在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后,就拓展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白公鹅》……由此就不难看出,这个单元中所拓展的文本,都与课文有着相同的对象,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则是完全不同的,所呈现出来的散文创作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阅读散文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与各种不同的表达风格邂逅的过程,让学生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散文春花园中,感受着散文的别样魅力。

散文所描写的内容一般都指向于常态的生活,但往往能够提炼、升格为不同的价值意蕴。由于每一位作者的风格与特点不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散文教学决不能将形象体悟、方法感知和效果表达停留在概念性、标签性的维度上,而应该结合散文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特点,更加细腻化地感受具体文本、具体作者所形成的表达特质。比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语言简练、生动幽默,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紧扣这一点,聚焦课文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关键性语句,对丰子恺先生的创作风格形成初步的感知;随后,借助于“阅读链接”中拓展的《白公鹅》片段,在对比中积极探寻:都是描写白鹅,两位作者在表达上有着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助拓展文本的不同之处,更加凸显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特点。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也可以利用作者的一篇文章,将阅读的视野拓展到对这位作者一套书的阅读中去,从而将这位作者的表达风格置放在更广阔的平台中加以检验,这对于学生全面、深入洞察这位作者的表达风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阅读了丰子恺的《白鹅》之后,教师就可以拓展丰子恺先生所创作的一系列动物类作品,如《蜜蜂》《蝌蚪》《白象》等,并相机拓展丰子恺在其作品中所创作的画作,对丰子恺先生“文画相融”的特点进行感知。

散文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文体,教师只有紧扣散文的文体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浅到深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