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研究

2022-03-28 05:21杨章成王湘林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凝聚力意识形态

杨章成 王湘林

摘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事关民族向心力、民族战斗力和民族软实力。站在新的时代方位,按照充分尊重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和持之以恒原则,针对多元文化思潮冲击更加激烈、阵地管理更加复杂、教育方法面临挑战、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通过实施价值引领策略、政府主导策略、方法创新策略、宣传引导策略和队伍建设策略来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1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个人立位、为社会立序、为民族立魂、为国家立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有利于巩固各族人民凝魂干事的思想基础,推动少数民族各项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重要性

(一)意识形态凝聚力事关民族向心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意識形态凝聚力是我们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具备由心而生、由心而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能和力量。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强弱对民族向心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意识形态凝聚力越强,各族人民之间相互认可程度也就越高,向心力也就越强;意识形态凝聚力越弱,各族人民之间相互认可程度也就越低,向心力也就越弱。

(二)意识形态凝聚力事关民族战斗力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使得意识形态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而言也就是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竞争。一个没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民族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皮囊,一个没有坚强基础的建筑就似一盘散沙。反之,意识形态凝聚力强大的民族则坚若磐石,坚不可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意识形态凝聚力事关民族软实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传承、繁荣,建设一流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先进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前进航向和道路抉择,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立场以及价值取向,对民族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原则

(一)充分尊重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要获得认同并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人为强加,不生搬硬套,使他们从内心主动接纳、主动支持、主动践行国家主流价值观。

(二)与时俱进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也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代同步同频,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避免保守和僵化。

(三)持之以恒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常态的过程。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要有持久的恒心和定力,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采用阶段性教育、运动式教育和任务式教育,只有持续用力,才能久久为功。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思潮冲击更加激烈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文化在交流碰撞的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更加激烈。资本主义各种腐朽思想和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兴风作浪,不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渗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凝聚力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二)阵地管理更加复杂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选择。但同时,网络也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若管理不好网络阵地,各种消极思想和杂音就会乘虚而入,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就会因网络而产生。近年来,各种网络舆情有大幅增加之势。与传统的报纸、书刊等宣传阵地相比,网络阵地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等特点。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阵地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面临挑战

大学生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主渠道。由于传统的教育方法都是“吃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差异、思想差异、年龄差异、民族习俗差异等,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灌输学生听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效果较差,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实效欠佳。

(四)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思政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2]。他们是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一线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最多、频度最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思政教师队伍的教育背景、教学方法、个人学识修养等存在个体差异,思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策略

(一)价值引领策略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建设,培育形成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国家政治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

一是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经过中国实践检验的智慧成果,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3]。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凝心聚魂,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要发挥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占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思想阵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因此,思政课堂要积极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切实把好把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关,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努力在教育手段创新上有改进,教育方法创新上有突破,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入心,学以致用。

三是要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思政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合理地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全过程,以接地气的形式、贴近实际的方式渗透到各门课程中,重点加强国家政治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不断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政府主导策略

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三权”。

一是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主动权。要讲好少数民族故事、中国故事,传递好少数民族声音和中国声音,树立好少数民族形象和中国形象。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言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拨开思想迷雾,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主动权。

二是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主导权。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党委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在统一思想、制订方案、明确步骤、贯彻执行等环节精心设计,打好组合拳,做到精准用力,精准发力。校院(系)两级党委(党总支)要将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总结。要做到总体把控,总体能控,牢牢将主导权握在手里,任何时候不能旁落,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当仁不让。

三是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话语权。要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社会现实,及时发声、有理有据、积极引导,充分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丰富、发展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感召力、影响力、引领力的话语体系[3]。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不断拓宽对外宣传渠道,传播正能量。

(三)方法创新策略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方法创新要遵循结合少数民族实情、结合時代要求、结合民族特性“三结合”的原则,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实效,为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积蓄磅礴力量。

一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实情。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要善于运用鲜活的事例和实实在在的变化来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对民族政策的认同等,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是要结合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渠道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庞杂。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只有更加深入地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的特点、产生方式、影响规律等,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才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走“偏路”,不走“邪路”,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三是要结合民族特性。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复杂,民族成分多样,经济欠发达。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民族习俗、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与民族心理,同时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信仰。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信仰以及多样化的民族成分给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4]。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极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需要在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政策教育上多下功夫,在宣传我国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上多下功夫。

(四)宣传引导策略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应重视宣传引导,这一点在思想上绝对不能迷糊摇摆。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阵地管理,做好正面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认真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阵地。不能出现舆论宣传“空转”和“真空”现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要加强学术讲座、文化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主讲人学术背景、讲座内容、讲座方式的审核,确保人员可靠、内容可靠、表达可靠,坚决防止错误思想、错误观点的出现和传播。

二是要加强阵地管理,尤其是互联网阵地的管理。安排专人对学校网站、微博、微信和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使用、管理和监控,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展露率和影响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关注、把控互联网意识形态新动态、新声音,做好及时回应关切、因势利导等工作。要依托新时代文明讲习所,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耳濡目染,让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是要抓好正面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坚持以正面宣传、正面教育为主基调,传播正面人物和典型事例的正能量,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接地气的语言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吸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提高其分析社会问题、判断社会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体现的是校内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如可以通过校史陈列馆、学校广场等主要公共场所宣传好人好事、革命语录、励志警句等。

(五)队伍建设策略

思政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的实效。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建设好思政队伍,着力在思政队伍的选人、用人和培养人上做好功课。

一是要严把政治关。挑选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锐性强、政治素养高、业务精湛的教师担任思政教师。对政治立场模糊不清、摇摆不定、墙头草式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思政教师队伍,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二是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在夯实思政教师业务基础的同时,做好培养人的工作,在他们的使用和培养上找到平衡点,找准切入点,不断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是要配齐补足思政教师。当前,很多高校在思政教师队伍人员配备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数不足的情况。各高校要严格按照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例核定,配足思政教师数量,思政课教师编制不得挪作他用[5]。

四是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考核。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6]。

参考文献:

[1] 易鹏飞. 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J]. 党建,2017(12):38-39.

[2] 陈宝生.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 人民日报,2019-04-23(09).

[3] 姜辉.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 党建,2018(08):32-33.

[4] 玉晓东.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探究[J]. 智富时代,2019(05):2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6] 谢婷. 福建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出实招[N]. 福建日报,2020-07-22(03).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GXTZ037);2021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宁夏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NXBKS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章成(1980—),男,博士,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湘林(1984—),女,学士,广西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凝聚力意识形态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