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理论逻辑、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

2022-03-29 15:24张帆魏川林刘小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养老服务农村

张帆 魏川林 刘小春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增多,需求增大并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但养老服务却存在供需错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旨在精准识别养老服务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是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精准化供给受到养老服务需求识别困难,多主体供给不协调,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尚未建设,监督与评估机制缺失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借用现代技术精准识别养老服务需求,构建一核多元养老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全方位建设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以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5-0038-0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population aging, China′s rural ag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demand increases and gradual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on, but the elderly services have the problem of misalignment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The precise supply of old-age service aim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emand of old-age service and provide differentiated old-age servic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old-age service, meet the demand of diversified old-age servic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 precise supply of rural old-age services is restricted by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the demand of old-age service, the uncoordinated supply of multi-subjects,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we must use modern technology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emand for old-age services, build a nuclear multi-pension service coordination supply system, build a comprehensive pension service talent team, establish and improv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precision of the supply of rural old-age services, and meet the demand for multi-level old-age services.

Key words: Rural areas; Old-age services; Precise supply; Theoretical logic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人类文明不断进步,随之加快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数量之庞大,增长速度之快使得我们不得不提高重视。从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然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持续面临老年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1],因此养老问题已成为现在以及将来社会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镇务工,使得农村老龄化需待解决的程度更为迫切。相较于城镇,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农村地区成为了重中之重。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农村养老问题,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农村养老能力,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这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由于历史进程中国家政策的倾斜,政府责任长期缺位,农村养老服务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的养老服务资源相较于城镇仍然匮乏,养老金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精神养老服务的供给等与城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异质性引起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化,供给主体未能及时准确识别这种差异化特征,导致农村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供需结构化失衡的矛盾。面对这样的农村养老服务局面,如何使用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缓解农村养老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农村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是其必然选择。

2 研究成果

随着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学者们对养老服务的研究也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机遇及困境研究 杜鹏指出乡村振兴为农村养老服务带来了整合养老资源,提供内生动力,塑造城乡新型的老龄化关系的发展机遇,但是还存在着农村养老服务未充分融入积极老龄化观念,历史欠账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碎片化严重的挑战[3]。齐鹏指出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方面还存在着养老金低、老龄基础工作有待加强的困境与挑战[4]。王维指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着家庭养老被动转型,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起步艰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的困境[5]。

2.2 农村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 既有对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也有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及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还有为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对各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的探索。周娟通过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案例的比较以及对农村7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在农村地区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需求的驱动因素,并对其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6]。彭炎辉对“时间银行”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相较于城镇,落后的农村在发展时间银行上因人际关系、农业生产、土地经营规模、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特点而具有独特优势[7]。

2.3 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是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姚兆余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的需求较高,并且家庭类型越复杂,代际关系越密切,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低[8]。刘小春对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做了排序,发现农村居民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是生活照料,再次是精神慰藉、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子女情况、村域特征等[9]。吉鹏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其需求意愿不高,在服务项目中,需求度最高的是文化娱乐类服务,需求度最低的是法律援助类服务,并指出不同的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也不同[10]。

2.4 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研究 李超以河北省为例,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农村养老服务在服务内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一系列建议[11]。张举国对农村养老服务的多元供给方式造成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失灵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在元治理视角下提出构建“一核多元”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并指出以政府为核心,激励社会组织并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12]。黄俊辉对中国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的70年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展望,全面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发展的逻辑主线,提出新时代要扩大农村养老服务总量,扩展养老保障对象,对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进行优化,对供给质量进行提升的建议[13]。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养老服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这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少有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的探讨,对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进行理论分析更为罕见。鉴于此,本文对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理论逻辑即从理论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实现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接着对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刻剖析,进而提出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精准化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3 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内涵与理论逻辑

3.1 内涵 研究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首先要明晰精准供给的定义,即什么是精准供给。“精准化”缘起于泰勒的管理学,强调管理做事的精准性。在我国,“精准化”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始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其目的是实现扶贫工作中进出与管理的高效化,进而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4]。紧接着2015年我国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15],与精准化相结合,形成“精准供给”的理念,被广泛应用。“精”指的是精细,“准”指的是准确,“供”指的是提供,“给”指的是给予。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指的就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以农村老年人为目标群体,对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精细分析,准确识别,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为老人提供区别式、差异化的养老服务,从而给予老年人安定祥和的老年生活。

3.2 理论逻辑

3.2.1 供需均衡理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实现供需均衡的内在要求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力量,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商品之一,自然符合供给与需求的规律。与其他商品不同,养老服务商品的性质较为复杂。根据公共产品的判定标准可知,具有完全非排他性与完全非竞争性的商品是纯公共产品,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商品是准公共产品,而2种特性都不完全具有的是私人物品。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产品的种类是这3者的结合,既有只有政府完全承担费用的养老服务,又有政府低价购买与市场供给主体合作提供的养老服务,还有老人完全承担费用的即完全由市场提供的养老服务。当养老服务为私人产品只由市场提供时,市场消费具有自发调节功能,会通过价格机制获取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偏好,进而不断调整养老服务供给,达到供需均衡,精准供给的目的实现盈利。然而当养老服务为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提供或者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市场联合提供时情况就会不同。萨缪尔森指出实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有2个限制性假设:一是具备一个万能计划人,其能够了解消费者的价格偏好,生产可能性以及伦理价值判断;二是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为零;如图1所示,其中,P表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P1+P2表示所有消费者对公共产品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S是供给曲线,E是S曲线与P1+P2曲线的交点,此时是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和消费量[16]。然而这只是在假设一与假设二都成立的理想情况,显然现实中假设一这万能的计划者是不存在的,假设二中农村老年人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不会轻易显露出自己的需求偏好,因此供给主体获取信息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他们不愿也不会去获取如此详细的养老服务需求信息。这样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搭便车”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过程,供求状况通常是失衡的,会出现供给主体提供的养老服务并不是农村老年人真正想要的养老服务,即“供给过剩”的现象以及想要享受某养老服务的人未必能获得服务,而没有为此付出偏好显露成本的人却得到了此项养老服务,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可以看出,要想避免“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要求必須充分了解与掌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以及支付能力的信息,而精准供给旨在准确识别老年人需求偏好,掌握老年人各项基本情况,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其是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促进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的双重最优的内在要求。

3.2.2 需求层次理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有效途径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马斯洛认为人有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像结构化的整体[17]。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人需要吃饭、喝水、睡觉,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死亡,因而是最低级的需求;安全需要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如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可供居住的房子、有稳定的工作;爱和归属需要是指人们对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求,如与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情侣关系;尊重的需求包括2种:对自己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取得成功而得到的满足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指出这5种需求每一种都很重要,并且是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的,构成一种“金字塔”结构[17]。

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務、文化娱乐服务、人际交往以及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服务即“老有所为”。农村老年人对各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相符合,如图2所示,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的需求对应需求层次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对应的是安全需求,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既有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也有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满足老年人对自我与对他人尊重的需求,最后“老有所为”是满足老年人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然而需要的满足不仅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导致老年人自身特征呈现出差异化,进而使之对养老服务需求也不同,并且这些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位老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例如初步进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大多身体康健,没有或者很少有生活照料的需求,转而会对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度较高,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状况下降,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达不到满足时就会减少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转而对低层次的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度更高。其次,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也不同,失能失智老年群体对生活照料的需求度更高,失独孤寡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最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较为贫困,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照顾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两方面,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医疗需求基本能够满足,因此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较大[18]。这种差异化且复杂多变的养老服务需求就要求供给主体要及时调查,精准识别,精准供给,从而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出的,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首次被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的发展造成威胁。可持续发展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方面具有不同的内涵,自然属性的内涵是要找到最好的生态系统以支持人类愿望的实现并且环境还能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属性是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经济属性是指经济发展要以不破坏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科技属性是指发展先进的技术来减少能源与自然资源的损耗[19]。从四大属性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有效利用与科技的进步,资源的有效利用旨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达到目标的实现,换取最大的利益,而科技的进步在于缓解资源不足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匮乏但又同时存在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社会养老资源利用率却不高,由民政部公布数据可知,2015年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为65%[20]。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资源利用率却不高,这中间就存在着养老服务需求未满足,养老服务供给未实现的问题,造成农村老年人养老困难。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缓解供给过剩、供需错位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途径,其借助现代科技与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整合农村周边养老服务资源,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利用,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包含共同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农村作为我国社会整体的重要部分,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有利于缓解社会发展后顾之忧,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可以平衡农村与城镇的不均衡,使得农村与城市公平协调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利用现代技术更是促进农村养老服务高效供给,满足农村老年人多维养老服务需求的不二之选,可见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以人为中心”“以需为导向”,促进社会共同发展、公平协调发展、高效多维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见图3)。

4 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制约因素

4.1 需求识别制约: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识别困难 养老服务需求内容的精准识别是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识别较为困难,阻碍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老年人自身需求表达困难。从表达意愿上来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农村老年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人是其情感表达的首要人选,当老年人自身产生养老需求时更愿意向最为亲近的人表达,不愿对外表述。当子女不在身边,必须向外界表达时更愿意在群体中,并且往往处于观望状态,羞于或怯于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也有部分老人存有消极心态,认为政府不会着力解决个人需求,从而抑制了他们的表达意愿[21]。从表达能力上看,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水平,文化素养,法律意识及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准确无误表达自己养老需求的能力,有些老人甚至对自身的身体状况都表达不清,只有贴身照顾与陪伴的亲人或家属才略知一二。二是缺乏完善的表达机制,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设置利益表达机制,采纳表达结果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尽管政府设立有听证会、座谈会,还有自媒体网络等方式以供老年人进行需求表达,但现实情况下利用率却不高,即使老年人自下而上准确表达了自身的养老诉求,面对层级复杂政治体制,很容易出现养老服务需求传达不顺畅的问题。三是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工作量大,信息收集困难。要想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必须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就要知道不同的老年人详细的需求,然而这项工作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对老年人进行深入调查及分类管理,根据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想要完成这项工作还要一定的时间。

4.2 主体协同制约:农村养老服务多主体协同供给不协调 我国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家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每个供给主体有着其他主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与作用,各主体协同合作才能够满足差异化养老服务的需求,而目前多主体协同供给不协调制约着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自古以来家庭都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首要选择,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状况是家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乡经济的二元化结构特征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老人们留守在家无人看护,孝文化观念逐渐淡薄,子女出于“经济理性”拿钱养老的情况越来越多,忽视对农村老人的心灵关怀,农村熟人社会的约束力下降,道德约束逐渐失灵,家庭伦理关系逐渐由双向负责转变成父母对子女的单向抚养,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家庭养老服务供给逐渐丧失。二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中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兜底作用收效甚微。计划经济时期,农村老人养老被视为家庭的内部问题,只有鳏寡老人才能享受到五保供养的福利,其供给也是靠村社自足,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破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农村养老服务依然延续之前的五保供养模式,政府责任仍然缺位,直到21世纪初,我国才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不同养老服务方式作出定位[12]。在五保救助方面,现实情况下很多农村地区并没有实施到位,有些农村地区仅仅有两保或者一保[18],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农村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是市场活力不足,参与力度不够。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民办养老机构投资见效慢,盈利水平低,大多民间资本不愿参与,并且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竞争压力大。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人们将进养老院养老视为“子女不孝”,在村里舆论压力下羞于进养老院,再加之老人们长时间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并不想为养老过多花费而增加子女负担,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活力。四是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困难。政府缺乏对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呈现出补缺型的特征,且缺乏有效衔接,碎片化严重,社会组织也存在自身的能力较弱,对政府过于依赖,独立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十分困难的问题。在农村社会组织缺乏发展环境,并且农村老人们信息闭塞,对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老人知之甚少,致使社会组织无法为农村老人们提供精准的养老服务。

4.3 专业人才制约: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稀缺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特征要求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养老服务人才来实现精准供给,但是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现状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与城市相比,农村工作环境较差,工资水平较低,加之养老服务工作本身不仅量大,而且社会地位低,职业晋升空间较小,对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根据上文分析,老年人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多集中在生活照料以及医疗保健方面,要想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供给,必须具有具备医护专业知识与素养的服务人才,据有关调查显示,相对于全国1200万失能老人,专业的护理员需要300万,而目前全国只有30万[22],农村地区更少,而且农村地区工作人员普通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仅仅能够提供端茶送水、打扫洗浴等日常的生活服务,对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另外,农村地区的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很少,受到距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对口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志愿活动比较困难,农村内部人员志愿意识淡薄,素质不高,很难提供長期的养老服务。最后,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机制,很多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未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就上岗,既有的培训也缺乏科学性,基本的养老服务供给已经非常困难,精准化供给也就不言而喻。

4.4 评估机制制约: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监督与评估机制缺失 监督与评估包括3个阶段:事前的监督与评估,事中的监督与评估与事后的监督与评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3个过程中缺乏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精准化不足。首先,缺乏事前监督与评估。宏观层面上缺乏对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的进入标准、行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微观层面上缺乏对养老服务供给前老年人需求状况的调查与需求内容分层分类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内容只是响亮的口号,很多地方并没有付诸实施,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定位模糊。其次,缺乏对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宏观层面是指对政府、市场等供给主体对养老服务的供给是否缺位,错位的监督,微观层面是指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作过程的监督,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素养参差不齐,工作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标准进行服务,服务态度如何,有无虐待侮辱老人,工作内容是否针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等,这些对于提升养老服务精准供给至关重要。最后,缺乏对养老服务供给的事后评估,宏观层面主要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老年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质量,微观层面上是指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对具体养老服务的满意度的评估,工作人员工作方式调整与改善。据了解,现有的监督与评估方式过于简单与粗放,难以精准获取出老年人的信息,导致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效率低下。

5 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5.1 采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养老服务需求精准识别 首先,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养老知识进行宣传,通过赋权赋能提高老年人参与意愿与自我需求表达的积极性,对于表达能力不健全的老人并且可借助互联网,智能居家技术等进行智能收集。其次,建立农村老年人及养老服务资源信息数据库。以村为单位,由村委会以及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对农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信息进行走访入户、摸底排查,运用互联网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农村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一份信息数据档案,同时整合记录村内及周边养老服务资源,包括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可用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并记录在册,以备为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匹配。另外,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科学评估。由于老年人个体特征的异质性,再加之养老服务需求受家庭状况、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会各不相同,应设立科学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老年人自身情况对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全方位衡量,评估人员要具有专业性,在评估之前要对评估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评估结果要及时和老年人核对,尊重老年人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将评估结果导入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对老年人的需求内容、方式等进行精准分类分层,如能自理的老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患病老人,高龄老人则需要日常照料,医疗看护等服务,据此实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最后,建立养老服务需求动态调整机制。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及时调整。村委会可为每一位老人匹配相关负责人,对老年人不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发生变化,还有什么建议等,并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动态更新,实现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识别的准确与及时。

5.2 构建“一核多元”养老服务协同供给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而仅仅通过政府来满足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12],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权责边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各方优势规避劣势,促进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首先,政府在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中扮演好引领者与兜底者的角色。作为引领者,要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进行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加大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力度,弥补历史上对农村地区遗留的政策缺位问题,还要对市场以及社会组织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放宽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参与准则,并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市场与社会组织参与率。作为兜底者,政府要做好兜底保障工作,通过梳理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脉络可知,政府的兜底保障对象范围较窄,对象集中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老年人[23],应丰富保障方式与手段,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市场是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主要参加者。市场能够灵敏地捕捉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市场应该看到农村老年群体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主动寻求与政府合作,合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军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补充者,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有利于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对养老服务的供给发挥着补充辅助的作用。除了依靠政府支持外,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能力,完善治理结构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以其独有的特色,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最后,家庭是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对老年人影响深远持久,根深蒂固。对于其他的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更希望子女陪在身边,因此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增强子女对老人赡养的责任感。子女要积极主动地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除了经济支持外,要对父母的内心生活多加关怀,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

5.3 全方位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首先,根据对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分层分类情况,吸纳或培养不同类别的服务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2类,再将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进行细分,例如将服务人员分为专管生活照料的服务人员,专管心理疏导的服务人员,专管医疗护理的服务人员等,分工明确,专人专事为老年人提供精准的养老服务。其次,整合人力资源,解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的问题,村医具备医疗保健知识,养老服务的供给工作要积极与村医进行合作,让村医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医疗保健工作的培训,为老人及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护理知识普及。另外还可集中农村空巢小农以及留守妇女加入养老服务工作中来,对其进行上岗培训,既缓解了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不足,又能为其带来一定的收入。还要完善志愿者服务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村域交通设施,提高外来志愿者的可达性,为到农村地区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大学生解决交通问题,为工作优秀的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引进新兴志愿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推广“时间银行”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发展。最后,完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吸引有才有能的工作人员到农村地区发展贡献。

5.4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估机制 首先,加强对养老服务的事前监督与评估,政府要制定农村养老服务业进入准则、行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改变农村养老服务难以监督的现象。其次,政府作为掌舵者,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政府要不定期观测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利用现代技术监督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前是否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了分层分类和及时的动态调整。再次,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监管,县级政府要派遣专职人员对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是否到位、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建设、资金流向等进行监督与管理。养老机构也要派遣专职人员对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老年人是否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是否受到虐待等进行看管。最后,加强养老服务供给的事后监督与评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要建立简单方便的反馈机制,方便老年人反馈养老服务的质量,主动与不便行动、表达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沟通,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情况。另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评估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定期评定,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对养老服务的供给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提高监督与评估结果的透明度,让老年人对提供的养老服务安心放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R/OL].[2021-5-11].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6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9-2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3]杜鹏,王永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務体系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应对[J].河北学刊,2019,39(04):172-178,184.

[4]齐鹏.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J].西北人口,2019,40(06):114-124.

[5]王维,刘燕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整合与多元建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03-116.

[6]周娟.中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驱动因素与趋势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15-121.

[7]彭炎辉.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J].西北人口,2017,38(06):87-92.

[8]姚兆余,陈日胜,蒋浩君.家庭类型、代际关系与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55(06):34-42,155-156.

[9]刘小春.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项目需求优先次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价格月刊,2020(06):79-88.

[10]吉鹏,李放.农村老年人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数据[J].兰州学刊,2020(11):198-208.

[11]李超.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4,2(04):33-43.

[12]张举国.“一核多元”:元治理视阈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实,2016(11):80-88.

[13]黄俊辉.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变迁:7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100-110.

[14]何艺轩,周日晴.以精准化理念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02):77-82.

[15]李丽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养老服务精准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7(05):38-39.

[16]李政军.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性质及其逻辑蕴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45-51,92.

[17]晋铭铭,罗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J].管理观察,2019(16):77-79.

[18]李俏,许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理路与实现方式[J].西北人口,2017,38(05):51-57.

[19]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学报),2005(01):3-7.

[20]王皓田.“十四五”时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需厘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0):118-120.

[21]季璐,俞欣悦,刘红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老年人需求表达机制研究——基于S市SJ区城乡接合部空巢老人的调查[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1):59-64,86.

[22]高拯坤.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养老”大事[N].中国房地产报,2021-03-22(007).

[23]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脉络[J].中国社会工作,2020(32):41-42.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养老服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赞农村“五老”